明代 丝绸之路大地图(古名:蒙古山水地图)
设色绢本 手卷
59×3012cm
估价待询
展览:“丝绸之路”展览,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鉴宝》2013年1月刊,总第72期。
2.《收藏家》2013年第4期,总198期。
3.《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30日,第372期。
4.《京华时报》2013年3月27日
出版: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
保利八周年春拍将推出重要拍品——描绘了明代丝绸之路全貌的30米巨幅绢本青绿山水地图手卷《蒙古山水地图》。这件作品将于4月20日至22日上午在北京新保利大厦10层“起点——丝绸之路地图特展”中首次展出。5月3日至6日,在甘肃嘉峪关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这件500年前的宫廷地图珍品将回到图中的东部起点嘉峪关,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三楼举办规模盛大的“起点——明代丝绸之路大地图嘉峪关特展”。
本幅地图高头大卷,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手绘而成,纵59厘米,横3012厘米,绢本设色,原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2002年回流到国内藏家手上。根据图中出现的嘉峪关,可知是在明代嘉靖三年(1524)明军退守嘉峪关之后,另因图中绘制的关口无“永兴后墩”(今称“长城第一墩”)图示,亦可推断绘制时间要早于修建“永兴后墩”的嘉靖十八年(1539),此图绘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即1524年至1539年之间。此图回北京后,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的傅熹年先生进行了初步鉴定,以为恐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纵观此图,其绘制手法,是以青绿山水画法为主体,表现出高山大川的恢弘气势,展现从嘉峪关到天方(今阿拉伯的麦加),凡211个西域地名,堪称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地图。此图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绘的《大明混一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相媲美,是中国人在十六世纪所绘的、具有很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的、手绘珍贵地图。
此图命名为《蒙古山水地图》,源自背面尚友堂的题签。其所谓“蒙古”,指称雄居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大明王朝。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指的是属于窝阔台汗国的“撒里畏兀儿部落”、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的“亦力把里国”、及帖木儿汗国等地区。
《蒙古山水地图》全图采用山水画的形式绘成,图中标有211个明代西域地名,地名均为方块汉字。然而,其地名并不是汉语的地名称呼,而是突厥语、蒙古语、波斯语、粟特语、阿拉伯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等外来语的音译地名。图中的路线图也是从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西行,正好是明代从嘉峪关西行的陆路“丝绸之路”。图中的路线,与徐松在《西域水道记》记载的路线:出嘉峪关后南下疏勒河西行。
本地图的终点站是“天方”,即伊斯兰圣城——麦加,与明初陈诚在《西域行程记》、马欢的《瀛涯胜览》二书中的地名一致。麦加在元代时称之为“天堂”(见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更加佐证此图为明代地图。
此图与陈诚《西域行程记》中的从嘉峪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城)路段,完全一致,因陈诚最远就到过哈烈。另据图中所标识的哈烈为“黑楼”,可知与明代西域使者傅安在《西域见闻录》(书已佚,存有《公西游胜览诗卷序》)“黑鲁”同音,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