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的藏书票
米歇尔·芬格斯坦(MichelFinges-ten,1884~1943)是奥地利犹太裔版画家,在上世纪初的欧美已小有名气,各界名人名士都争先请他为自己制作藏书票,这其中不乏音乐巨匠理查·施特劳斯、美国总统罗斯福、戏剧大师萧伯纳、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等。当时,拥有一枚芬格斯坦制作的私用藏书票成为一种文艺时尚。一个出生在波希米亚的犹太裔艺术家能够被西方主流社会接受并得到如此高的认可实属幸运,虽然他仍逃脱不掉宿命的羁绊,终惨死在纳粹集中营里,但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1500多枚藏书票,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足以延续他在后人心底的艺术生命。萧伯纳在他80岁那年请芬格斯坦设计了一枚“小丑主题”的书票作品。同年有幸得到芬格斯坦制作的藏书票的票主名中惹人眼球的还有斯特拉文斯基、皮兰德罗、邓楠遮等。
萧伯纳说:“马戏团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小丑表演。”似乎小丑那一面以自嘲来取悦他人,一面口咽辛酸的形象在冥冥中成为萧伯纳的化身。曾在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扮演杜利特尔的英国女演员坎贝尔夫人(PatrickCampbell)是萧伯纳的好友,二人保持通信往来多年。在坎贝尔夫人给萧伯纳的信中通常会以“亲爱的乔伊”起首。“乔伊”是有着“英国小丑之父”美誉的约瑟夫·格里玛尔蒂(JosephGrimaldi)的舞台名,人们迷恋他苍白的脸庞,被他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折服,又赐予了他另一个名字“小丑乔伊”。萧伯纳得此爱称分明是挚友对他了解甚深,将自己比作小丑当是最好的自嘲方式。为此,萧伯纳曾在诗中将镜中的自我看作小丑,似乎人生如梦,每当梦醒时分,他立于镜前所见之人既熟悉又陌生,似是而非的想象,甚至质疑是否镜子里的那个人——那副嘴脸,那个自己肯定是他心目中的萧伯纳吗?在他眼里,镜中的自我仿佛是小丑在人生的各种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萧伯纳打趣说:“我在很多杂耍表演中不知道扮演了多少次的小丑。”自小家境贫寒,双亲离异,年幼自卑的萧伯纳被社会的冷嘲热讽压得抬不起头,无助地在夹缝中寻求再生的机会。苦难带给他对人生的领悟,创作灵感以及诙谐幽默等后天造诣创造了一位大师。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善于讽刺与幽默的语言天才。
“小丑”的形象不止一次出现在芬格斯坦的藏书票作品中,这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上世纪30年代,一批和芬格斯坦出身相当的犹太裔艺术家遭到纳粹的迫害,有的被禁止发表作品,有的被监禁,更有甚者被逐放他国。在画廊或博物馆里展出的大量犹太艺术家的作品被销毁或非法卖到了国外。由于纳粹的反犹太政策,芬格斯坦的作品订单数量骤减,价格已经触底,从1933年开始他就不再继续创作任何大幅版画。他的反战题材作品受到了纳粹的封锁,一人势单力薄只好与其他同命相连的艺术家联合起来谋求生路。那时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芬格斯坦在特殊时期的个人心理变化和自我剖析。很快,芬格斯坦不得不放弃绘画专心致力于藏书票的制作,于是,他所做的每张藏书票和贺卡都像日记一样记录下了他的每段人生。
为了掩盖自己的犹太身份,芬格斯坦把犹太裔原名Finkelstein改为Fingesten(日耳曼人的名字),就连他的出生日期也存在着诸多疑点。他的好友、意大利藏书票协会奠基人吉亚尼·曼特罗(GianniMantero)认为,芬格斯坦应是1883年出生的,比德国收藏家纳赫瓦塔尔所谓的1884年早一年。诺伯特·纳赫瓦塔尔(NorbertNachwatal)是1984年出版的《芬格斯坦版画选》的作者,他在意大利特伦托小镇警察署《1941年名册》上找到了芬格斯坦的身世记录:犹太人,离异,天主教徒,无国籍难民,1884年4月18日出生。至今芬格斯坦的出生日期仍是个谜。为了求生将父母赐予的姓氏、生辰都更改也阻挡不住芬格斯坦的悲惨命运。他仿佛戴上了一张防护面具,一张如小丑般苍白如纸,没有任何根源可寻的面庞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苦痛和无奈。然而,芬格斯坦尼以艺术创作的方式来抚平内心的痛处,在作品中运用了夸张、幽默的艺术语言不断提醒自己,艺术是为乐观之人而生,方寸之间的藏书票容不下一滴眼泪和一丝悲伤!芬格斯坦是浪漫主义的代言人,在逆境中他的艺术能量所迸发出的热情、对人生的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追求都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萧伯纳视自己为小丑,自嘲中透着舍我其谁的潇洒,他同样是幸运的,不用受困于宿命的纠缠。芬格斯坦则是个孤独的工匠,在藏书票的小天地里苦中作乐。此票作于1936年,正值萧伯纳80高龄,应是芬格斯坦给他的祝寿大礼。芬格斯坦以第二人称的角度在股掌之间刻画了萧伯纳的人生旅程,画面构图紧凑,内容简洁,没有纷繁的艺术元素但足以彰显用意。在有限的空间同时释放出各种与票主相关的信息对于作者绝对是个挑战。焦点集中在萧伯纳的化身——手拿吉他,身穿睡袍的小丑正仰望着被那一弯明月照亮的夜空,几颗璀璨繁星点缀一旁,唯有票主才有此兴致独揽这一方天地。地上的面具——起源于古罗马时期,是戏剧的象征,与票主的事业成就息息相关。不远处的山冈上,肩背木马艰难爬坡的青年是萧伯纳前半生坎坷不平的写照。他在文学创作的起步时期道路艰辛曲折,四处碰壁。但他坚信自己的目标,在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后一定能取得成功。“我年轻时做的十件事情有九件是不成功的,我下决心要花十倍的努力继续做下去。”老萧伯纳曾这样回忆。如此坚毅乐观的性格磨炼出了一个如杰克·伦敦般不屈不挠的文学巨匠。山顶处,躬身读书的老者是走过自己漫漫人生并最终登顶成功的萧伯纳。他曾说过:“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就赶紧睡觉吧。”清纯而童贞的画面如梦如影,伴随着年过古稀的萧伯纳在梦境与现实中徘徊着,一个人若失去了美梦和追求他也将失去生活的方向。在80岁时,功成名就的他回首自己的一生如戏剧般跌宕起伏,在掌声、喝彩声中小丑在谢幕时的瞬间感触涌上心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欢笑和眼泪交织在一起,他将辛酸留给了自己,将喜悦献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