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手稿
6月8日,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现代文学馆推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札专场”研讨会。随后,包括钱钟书、杨绛、钱瑗书信及手稿等共计109件作品将于6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万豪酒店上拍。这些作品,当属首次最大规模曝光,为近年学界所仅见。据悉,预展定于6月18日至6月21日。
私人书信幽默诙谐如带刺玫瑰
据介绍,本专场包括了60件钱钟书毛笔书信,13封杨绛钢笔书信以及6封钱瑗钢笔书信。这些书信都是与香港《广角镜》杂志社总编辑李国强的书信往来。从书信内容中获悉,钱家与李国强相识于1979年,直到钱钟书去世,两家都保持着互相支持与帮助。
有关专家分析,由于李国强编《广角镜》月刊,因此邀请钱钟书撰稿。前后出版《干校六记》(1981年)、《也是集》(1984年)。此后,钱钟书又托李国强用稿费买西方书籍,因此通信颇频。信件内容涉及钱钟书以及杨绛关于稿件出版的种种细节。专家进一步指出,这批拍品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书信部分,以前从未如此集中地披露。这些书信对于了解当年钱钟书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海外友人的交往,以及钱钟书80年代的生活情况颇有意义。
这些书信的文字都是用特别典雅、带有钱氏“独此一家”风格的文言文书写。钱钟书语言的幽默、诙谐、戏谑,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
这批钱钟书书法信札大多采用文言文、八行笺。八行笺是指古代的一种信纸,以数排的八列为一整张,每页信纸都是八列,从右向左书写。密密麻麻,是钱钟书的书法写作特点。这一点,从钱钟书早期的手稿中即可看出。钱钟书的书法既不是周正的楷体,也不是飘逸的行书,更像是带有行书和花楷体的结合。他的文字就像梅花一样,含苞盛放,疏密有致。但在钱钟书晚年的钢笔手稿中可看出手略微颤抖,因此,钱钟书的早期毛笔书法墨迹都是相当珍贵的。
原作手稿披露出版细节
一是钱钟书《也是集》。《也是集》由80年代初论文三篇加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组成。此书于1984年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钱钟书在前言中提到:“李国强先生要我自编一本文集,交给他出版。我很为难,几十年前的旧作都不值得收拾,近几年新写的又太少,一时上也增多不起来。马力先生出了个主意,费了些劳动,拼凑成这本小书。它与其说是我的成果,不如说是这两位朋友的美意的标志。钱曾的‘也是园’以藏书著名,我不避冒牌我那个本家的嫌疑,取名《也是集》,也算是一部文集吧。”207页笺纸钢笔手稿《也是集》,记录了钱钟书创作中的思考,对于钱钟书的研究者和粉丝们不失为最大的宝藏。
二是杨绛的《干校六记》。该书写于1980年,最早由香港《广角镜》杂志1981年4月号刊登,后由三联书店1981年初版。书中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干校六记》出版时还有一段故事,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中记录如下:“这部《六记》当时在大陆不好出,就托三联的范用帮助将稿寄香港,范用看了喜爱得不肯寄出,他自己又不敢用。后来香港《广角镜》的李国强给他来电报说,‘你再不寄,我就专程飞到北京来取稿’。范用只好寄出稿子,李国强亲自下印厂,一星期内就出版了。”
此书出版后,杨绛在与李国强的书信中曾透露,为了报答李国强对钱家三口的帮助与关怀,愿将《干校六记》原稿奉送李国强留作纪念的。“我以前已经说过,版权于我无用,只要书能在我国大陆上出版就行。《六记》在广角镜上的版权全归你,一切由你作主。”
上百件信札、手稿同时出现尚属首例
钱钟书的信札、手稿等作品早已成为市场焦点,但是上百件作品同时出现尚属首例。据雅昌数据不完全统计,钱钟书书信、手稿、书法等作品共计上拍99件,总成交额589万元。
在2009北京华辰春拍中,1986年钱钟书用行草书抄写的《钱默存诗册》估价为18万至30万,最终以62.72万元成交。钱钟书1947年作《致黄裳信札二通》于2011年秋拍以14.95万元成交。同年的华辰春拍中,钱钟书《致虞愚信札》仅一封信件,成交价便高达12.65万元。钱钟书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指出,收藏钱钟书书信的人群包括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钱钟书的书信、手稿,在当代学者中,是最受欢迎的。钱钟书的信札判断标准,一般原则是:毛笔高于其它笔;笺纸高于普通纸;原信封原信同在的,高于只有信的;有学术内容的高于应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