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沪上科班文物修复人才“热销”

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昕 2013-05-27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首届毕业生“出师”,共28位,涵盖陶瓷和书画两大修复方向,这意味着上海拥有了首批具备本科学历的“文物修复师”。日前,他们的毕业成果经修复而成的陶罐、青花、粉彩、国画、书法、古籍等文物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倘若不加以说明,鲜有观众会察觉到这些展品往昔的“伤痕”:一只精美的清晚期粉彩福禄寿三星图帽筒,竟是根据13块残片拼接、填补、打磨而成的;一册泛黄的《诗经说约》,曾经书页掉落、残破不堪……

正当今年高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时,这批科班文物修复人才却在“热销”,即将奔赴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文物研究和陈展机构。最近一两年,学院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自愿从其它专业转到文物修复专业。

目前,国内文物修复人才极其稀缺,各类博物馆馆藏文物约2500万件,民间收藏中也有可观数量的文物,大量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残缺不全,亟待修复;而国内具有专业知识的文物修补人员只有2000余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后继者则寥寥无几。2008年起,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开设了学制5年的文物修复专业,不仅让学生学习美术学、文物博物馆学、古籍修复概要、古代壁画保护基础等艺术理论知识,更着意通过大量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者了解到,一般的本科生毕业,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即可,文物修复这一复合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毕业却需要同时完成三桩任务:修复一件具体的破损文物、撰写一份修复报告、交出一篇科研论文。为此,不少学生距离毕业还有两三年就开始准备了。

“10个学期里,8个学期都以实训课程为主。像陶瓷修复方向,从考古修复到美术修复,从修复简单的陶器到单色釉、青花、粉彩,从开槽、上胶、打磨、补彩、施釉、高温烧烤到做旧,循序渐进,学生甚至走到广富林开展修复实践;像书画修复方向,从清洗、揭裱、托裱到装轴等,涵盖卷轴、手卷、册页等各种形式,学生还需要具备临摹的基本功;而手把手教学的老师则是上海博物馆的孙坚、蒋道银和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的邓廷毅等专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专业负责人、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胡志祥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文物修复作为古老的传统技艺,固然需要传承祖辈们留下的财富,同时文物修复作为国内高等院校的新兴学科,也不妨有些现代化的尝试。“比如针对陶瓷的化学材料,我们已经能够通过红外线、紫外线等多种手段测定,而非仅仅凭借眼力、经验来判断,甚至聘请化学博士专门主持这方面的课题。未来,我们还希望引进3D打印技术,让更多的高科技为文物修复所用。”

“文物修复是一项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的技艺。毕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仅仅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能够马上填补目前文物修复人才的断层,但对于他们,社会是可以有期待的,不妨给他们三五年时间。”胡志祥说。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