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不要让文化记忆旁落他乡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作者:徐佳和 2013-05-27

今年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馆日,免费开放尚不满一年的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里,举行了一次摄影展览,展出博物馆创始人陈海汶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50幅摄影作品——这是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常设展以外的首次展览,而这是否会成为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里的最后一次展览还是未知数。圈内人士称,由于种种原因,这一上海惟一的照相机博物馆有可能会迁往他乡。

此前,上海的民营博物馆迁往外地的也有不少个案。

在老相机制造博物馆里,不仅仅陈列着34架早已停产的国产相机,更可贵的是,还收藏着一条“活着”的生产线——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十余名60岁以上的工人还在这条流水线上装配照相机。陈海汶把这条生产线连同海鸥的商标从停产的上海照相机厂买下,又从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办法搜罗到零件,目前还能装配1000台相机,以每天装配一台相机的速度,流水线尚有1000天的剩余生命。维持博物馆的运营,成为一个巨大负担,执拗的他如同30年前拒绝过度书写一般,如今拒绝过度商业的联手,支付工人的工资等日常开销却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开办博物馆,必须既懂历史又对城市文化有激情,博物馆开幕时的热闹尚历历在目,而老相机制造博物馆所不愿意直面的窘境正是许多中国大地上名声在外的民营博物馆在经历了人声鼎沸的开业后所要同样面临的尴尬——如何维持生计。陈海汶虽以个人摄影师身份不断接拍摄项目获得资金填入到博物馆的运营中去,但依然难以填满缺口。作为民办博物馆,身份有多尴尬?运营有多艰难?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收藏家愿意以举办博物馆的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收藏。私立博物馆创办者们忽然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生存困境,藏品的获取仍只能依赖传统渠道,观众的数量也少得可怜,维持博物馆的正常开放还需要不间断的额外投入。一些私立博物馆因经费短缺,或资金链断裂,影响到基本业务,甚至不得不闭馆。民营博物馆在我国还存在着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资金、运营、生存、发展这些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民营博物馆的生存如果不想被无孔不入的商业之手绑架,依托市场的炒作大手,而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将面对举步维艰的未来。当下,经营得风生水起活得滋润的民营博物馆,哪一家不是有金融房产大鳄在背后撑腰?低头,或者不,这是个问题。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发源地,文化方面有很多是开风气之先的,摄影和连环画正是其中的两大领域,而这两项在公立博物馆立项中仍是未知数。建立上海摄影博物馆的希望始终或明或暗,好消息就像一阵风似的刮来,转眼又悄无声息;连环画博物馆在老一辈画家们不断奔走呼吁之下也不见动静,故人尚未故去,藏品和史实尚可能获得,连环画博物馆却遥遥无期。倘若有关方面对于建立保存本城文化的博物馆并无意图,其他国家普遍采取的基金会制度又尚未建立,而凭民间的一己之力无力支撑博物馆的生存,那么,这些本城特有的文化记忆有一天旁落他乡也不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编辑:徐婉娟】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