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陈欣:用画笔透视灵魂,记录焦虑一代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3-05-29

陈欣《山居秋暝No.2》布面油画.110x160cm.2012

陈欣,满族,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德国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您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1.最初您的艺术理想是怎样的,与现在比较有了哪些变化?

从开始到现在,我的艺术理想没有变过,就是用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的人生理想。艺术创作基本是自己的事情,首先是表达,再是通过作品与外界交流。要说现在与最初的变化,就是这个艺术理想明确。

2.您如何看待艺术家的独立性?

我觉得独立性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立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更不可能一模一样,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是在重复别人,那一定是场灾难。所以不要去模仿,做好自己。艺术本身就是心灵的东西,人跟人的内心怎么可能一样?走自己的路,独立是艺术家的根本。

您的作品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怎样的演变的?

1. 从最初开始创作到现在,有哪些人、事、作品对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德国的学习经历影响最深。也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在德国慕尼黑造型艺术学院的整个气氛,教授不会来干涉你创作什么,只会一个劲鼓励你去画你想画的东西。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在德国五年我非常自由的创作抽象表现的作品,在色彩和构图上放开了很多。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我的心被打开了,创作观也更加坚定。这个应该将是影响我一生的地方。

2.是否可以描述一下每个重要时期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我自己把到目前为止的创作过程,分为四个小阶段:“德国求学”时期、“浮生若梦”时期、“肆欲妄为”时期、“破碎虚空”时期,它们是我最近十年的一个创作历程。

“德国求学”时期(2000-2005)就是在德国慕尼黑求学的五年中,我放下了之前在创作中的束缚,开始自由画画,很纯粹的,更注重表达。那个时期的色彩和构图很大胆,完全不会考虑过多,就是画就是创作,充满热情。要说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我留在德国的一批在报纸上创作的小稿。那时对颜色的把握非常自如。

“浮生若梦”时期(2006-2009),是我刚回到国内前四年,从慕尼黑到北京,有一个空间和文化氛围的转变。2000-2005,我离开的五年,国内的变化还是很多的,我也有所触动,当时觉得,中国在逐渐跟国际接轨,而中国本身有跟西方相独立的文化和哲学体系。作为中国人,我倾向于用当代的方式来表达中国人亘古以来的思考,这涉及创作的立场和灵感源。倒不是说要把东方西方人为割裂,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完全没必要,我也不觉得今天还需要讨论油画需要东方化这个话题,既然生活于这个地球村的世界,只要尽我所能的表达就是创作。我就在那四年里尝试了把人像素化,虚无化,又像人又像魂魄,如庄周的梦一样,把人从现实里抽离出来,“物”化。“浮生若梦,世事无常”,这是我当时的思考点,人逼真与否完全不是我追求的东西,我在意的是不是表达了人的精神状态。然后画面构图上充满动感,色彩上富于活力,场景上承载我的情感。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浮生若梦》和《先疯异族》。

“肆欲妄为”时期(2010-2011),这一年我对人的欲望很有兴趣。“食色性”也,“七情六欲”,人活着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才去追逐和挣扎。现代社会条件越来越好,人的欲望却越来越难满足,现在人的欲望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大了。“肆欲妄为”系列就是我观察了很多无节制发泄和放纵的人的表情和状态,以及一部分人在欲望被满足之后的失落和迷茫。我用我的画面去表达,释放情感。作为艺术家我不可能去影响和改变社会,思考和反应这个时代,是我能做的。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是《净空—舞》、《将进酒》。

“破碎虚空”时期(2012),这一年我的关注和表达的方向从欲望回归到人的灵魂(精神状态)本身,再是中国山水。我的艺术启蒙是中国画,我也从小喜欢黄宾虹。最近几年我看了一些中国艺术史和哲学方面的书。体会到在中国画里,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或者是书法,它们都是在表达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深沉的东方美学。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里的赋比兴手法,都是在用概括性的,指示性的方式来展现中国人的悲欢离合,这种情感表达既微妙又影响深远,是很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

作为一个抽象表现的艺术家,我可以从中国的美学思想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基于此,2012年我尝试创作我个人风格下的山水风景,同时,创作的人的形象回到像素化,“物”化的情形。本质上,山水也好,人也好,在我的眼里已经是一种“介质”,它们不再是山,也不再是人,而是一种东方情感和精神的代指。我既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又是在跟古代艺术家、文学家们在精神层面上进行交流,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家,日光底下无新事,古今与人同。而就具体创作而言,我不再用立体景深,而是大面积平涂。技法上没有以前刻意堆叠,色块之间互相交错融和。同时也对画面人物去性别化,纯粹地讨论人本身。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是《枕空山》、《静照忘求》、《觅渡》。

3.您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般是白天创作,晚上就是休息。早上吃点简单的早餐,就开始创作,午饭不定点,就是饿了吃点,等光线不好了,就收工。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整个过程就是构思、创作、然后完善和调整。

4.在架上创作之外,还有其他艺术形式的尝试吗?

今年2月参加了目的地艺术空间的【游园君梦 第一回】展览,跟雕塑家程波合作了一个作品【龙马】,就是在雕塑马身上创作抽象的龙,效果不错。4月份的时候参与了目的地文化空间的800平米场地的视觉改造,整体方案由我和策展人2046完成,改造方案融入了很多艺术元素,由我来执行,相当于我从相对平面变成了立体多维的创作,等于是一个大装置。改造完成后,反响很不错!

5.介绍一下之后的创作计划?

首先是学习和了解跟我创作主题相关的书和资料,再深入思考人性和精神状态这个主题,把创作更纯粹,进入“后浮生若梦”时期。这个需要从中西方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里汲取营养,古今同悲抑或同喜,去寻找共鸣。而在表现形式上,会进行装置、雕塑、影像方面的探索。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立体多元的,我也需要更多的表达。

6.怎么看待,绘画已死,雕塑已死,艺术已死这些观点?

我觉得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很多人对现实和艺术本身种种现象悲哀。社会浮华,艺术处在名利和边缘两个极端。我觉得,每个时代都会物欲横流,兵荒马乱,艺术家需要的只是独立和做好自己。采取何种艺术形式并不主要,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表达。这才是关键的,而不是杞人忧天.

艺术家唯一不能否认的就是人的死亡。这是必然。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生无常,活好当下,创造自我,才是可行的道路。目前为止,我也没有因为艺术而改善生活什么的,但艺术这条路我还是愿意一直走,走到底。借用一段话:“一个永恒不变的完善世界的观念 在艺术中和宗教中都是梦想,艺术家所剩的唯一价值就是对自己的坚持和忠诚。”这就够了。

您如何看待艺术创作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1. 艺术家的生活似乎是缺少烟火味的,在商业社会中每个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无法避免的要在生存、发展中与商业环境密切接触,在您看来怎样的商业规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理想状态就是艺术家全身心创作,而画廊或艺术经理人以及拍卖行来处理作品展览和收藏的工作,整个艺术界要有规则和秩序可言的。就目前在国内的经历而言,这个理想状态还不存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