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艺术基金会创办者严思·法斯高
当林冠艺术基金会还是林冠画廊的时候,就已经赚足了人们的眼球:2007年在北京798艺术区新馆举办的开幕展览为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的个展,那是劳森伯格自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次个展。紧接着在同年的上海当代艺博会上,林冠带来的弗洛伊德的作品拍出了1600万美元的天价,一度成为最热门的谈资。此后,林冠一直以低调的态度做着高质量的展览,如迈克尔·魁恩(Michael Kvium)、克里斯丁·莱默茨(Christian Lemmerz)、艾未未等艺术家的个展。随着收藏数量增加到一定规模,画廊负责人心态也有所转变。在此背景下,林冠艺术基金会应运而生。
林冠艺术基金会是由露易丝和严思·法斯高(Luise and Jens Faurschou)夫妇于哥本哈根及北京创立的私人艺术基金会。组织方面,哥本哈根总部有10个人,北京有5个左右。基金会的大部分事项都由其负责人法斯高夫妇直接管理,这也许就是林冠的展览相对展期长且质量高的原因。 藏品方面规模甚大, 丹麦日报艺术评论家麦克·杰普逊 (Michael Jeppesen) 说: “他们比丹麦国家画廊(Danish National Gallery)拥有的作品还要多。”他估计所有藏品的价值超过1.3亿丹麦克朗(约合1.67亿美元)。私人艺术基金会的活动一般依赖于其所有者的收藏,因此在这种性质的基金会中,林冠藏品规模之大也属少见。基金会的藏品数量到底有多少一直是个机密的问题。当问到严思先生基金会藏品的规模有多大时(What's the size of your collection?),他风趣地说: “多大?大概有几十米吧??我的确喜欢收藏大件艺术品。”(严思先生通过英语的一词多义,巧妙地将规模的大小转化成体积的大小。)无论如何,在大手笔的展览背后,其收藏规模是非常可观的。
在林冠作为画廊的时期,卖画是主要目标之一。而法斯高夫妇现在做出了身份上的转变:从画廊主变成了基金会负责人。这一转变的内涵是,他们不再着重于卖作品,而是专心向人们呈现那些感动了他们的艺术品。当然,这么理想化的目标背后需要资本的支撑。林冠艺术基金会的资金有一部分是画廊时期积累的,另一部分则是严思先生作为一个资深的画廊人为藏家、美术馆给出艺术品方面的建议而得到的报酬。他透露,在适当的时候基金会也将出售藏品,但这种出售方式更需要对艺术家负责,他们必须对将入手作品的藏家有较深的了解。
25年成功的画廊经营经验给了法斯高夫妇运作好基金会的信心,使得这一年轻基金会的成长之路扎实而不莽撞,当被问及是否在将来会把林冠改成美术馆时,严思先生说: “也许要再等25年。到时候你再来问我吧!”除了展览,基金会正在准备一系列的艺术家作品图册,它们将被编辑并在不久之后出版。
艺术银行=ART BANK Jens Faurschou =Jens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一年做几个展览?
Jens:我们的计划是每年做4个展览,2个在北京,2个在哥本哈根。
ART BANK:相对于别的画廊或基金会,林冠出新展的频率真的很低。
Jens:选择做这么少展览的原因是我们想要做高质量的展览。 你知道,一个展览从开始有这个点子,到策划、实施、布展等一个个步骤,都是需要很多时间的。如果我们做得太仓促,效果一定没有那么好。慢工出细活儿。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的展览策展部分由谁来负责?
Jens:基金会有自己的策展人,像Jannie Haagemann;我和露易丝也会参与到策展过程中去。北京这边展览的策展都是由哥本哈根总部决定的。我们没有固定地从外面请策展人,但会不间断地请策展人来帮助我们。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面向的藏家群体是?
Jens:我们有一些中国的藏家,但是不多。也很想多发展一些中国的藏家。基金会本身有一些固定的客户,主要在美国、欧洲。他们也会来中国看林冠的展览,或者直接与我们沟通。
ART BANK:可否透露一下基金会藏品的数量?
Jens:我们有10件重中之重的作品,包括蔡国强的、艾未未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架上艺术、装置等。在3年之后收藏将会继续成长。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选择藏品的标准是什么?
Jens:尝试收藏全世界最重要的藏品,或我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两件。
ART BANK:林冠挑选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Jens:大家觉得我们既然是做顶级的艺术,藏品也都是特别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看重像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 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 这样特别著名的艺术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寻找一批年轻有为的艺术家。年轻艺术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吸取以前艺术的精华,创造出自己的作品,对这样的艺术家我们很感兴趣,但会通过很长的时间加以观察。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在北京主要做外国艺术家的展览,而丹麦新空间的开幕展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基金会是否在做艺术输出与引进的工作?
Jens:我们在中国刚开始办画廊的时候,主要的目标是直接向中国展示西方的艺术。那时候只有极少数的几家画廊在做这一工作,所以我有了一种责任感;如果我们在中国展览中国的艺术品,效果肯定不如中国人自己来做好。 这不是说我们不做中国艺术品, 你们也能看到,我们也有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展览。但最重要任务的是向中国展示西方的艺术,并且以一种不一样的形式。我觉得我们做得不错。
ART BANK:丹麦参观者对中国当代艺术,例如蔡国强的作品如何看待?
Jens:在哥本哈根举办的蔡国强的展览受到了各方赞赏,是一个极好的展览。总体上,在丹麦,人们对外来艺术的态度是十分开放的,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世界各地。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与林冠画廊时代的工作目标会有什么不同?
Jens:当林冠只是画廊的时候,我们会推广一些丹麦的艺术家。但现在经过了这一转型,商业展览不再是我们的工作范畴。林冠不再像以前一样为艺术家做代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所以不再有林冠推广某个丹麦艺术家这一说,但丹麦艺术家将肯定会出现在我们办的展览中;像Christian Lemmerz,一个很重要的丹麦艺术家,他会在林冠将于丹麦做的一个群展中出现,不久以后也将来到中国做展览。
ART BANK:为什么最初选择在中国办画廊?
Jens: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想在柏林或者纽约开一个画廊,然后我们来中国旅游,去了798,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林冠画廊)。我对空间很着迷。刚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还没有装修,里面有很多老式的器械。我想这个空间与艺术结合会很棒。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是北京呢?”如果这些展览在纽约或柏林办,毋庸置疑仍然会是好展览,可那儿已经有一大堆人在与艺术家联系着做同样的事情,结果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在北京可以找到做艺术的全新的感觉。在搬来之后的这几年中国的艺术氛围改变了很多,但我们肯定是喜欢这一氛围的。我起初以为来中国之后会卖很多西方的作品,可实际上的收获远胜于此:我们做了很多好的展览,替西方艺术家们传递了他们的思想。
ART BANK:基金会有任何赞助商吗?
Jens:总的来说,我们没有赞助商。但有赞助商提供艺术家住的酒店、酒以及开幕式所需的很多物质上的东西等。要办成一个展览,我们也与很多其他机构有合作:就布尔乔亚的展览来说,与我们合作的有路易斯·布尔乔亚工作室、Easton艺术基金会、Cheim & Read画廊和Hauser & Wirth画廊。
ART BANK:林冠是个很特殊的私人基金会,展览的艺术家从劳森伯格、Andy Warhol 到毕加索,这是怎么办到的?
Jens:我想这是关于抱负的问题。我们对林冠有着很高的期望。工作的时候,我们讨论展览,讨论如何努力得到那些很重要的艺术品。你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足够想做。我在艺术圈里已有26年,这让我有很强的人际网络,而这使得希望变成可能。
ART BANK:林冠给人高端、低调、慢节奏的感觉,为什么不加大宣传力度?
Jens:我相信做艺术工作正确的方式就是要谦虚。这就是我们的态度。当然也需要推广展览,为了艺术家你必须这么做。对我而言,展览的内容已经自己把这种推广做好了。
ART BANK:林冠艺术基金会最近有什么计划吗?
Jens:长期的计划是让这个基金会发展壮大,同时继续做重要的展览,出版更多关于重要艺术家的刊物。最近在北京的林冠空间有Shirin Neshat的展览,我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她,林冠艺术基金会有一件她的早期作品,她是个很好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