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博会战场:一级市场的“突围”

来源:艺术银行 作者:皮皮 2013-07-11

弗里兹艺博会

一份欧洲艺术品基金会发布的2012年度报告显示,由于欧洲遭受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不确定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过去的一年全球艺术市场整体萎缩了7%,总成交额为430亿欧元。 报告同样显示,每年全球目前约有近200场大规模的艺术博览会。而一些地区性的艺术博览会的数量更是成倍增长。而众所周知的是,一级艺术市场份额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处于被蚕食的状态中。由于画廊、艺术商的经营过于分散,经营艺术品类更是五花八门,且没有官方的发布数据,这也给一级市场的调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报告的统计显示:2007-2009年,一、二级市场的市场占有份额约为55%和45%。到了2010-2012年,二者的市场占有额大约是一半对一半。如今一级市场相较二级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形式便是艺博会和其他各类艺术交易活动。 欧洲艺术品基金的这份调查报告认为,对于部分艺术商人来说,艺博会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命脉”,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画廊/店面销售模式占比44%,而这一年所举办的国际和区域博览会也占到了36%。传统销售模式的压缩和艺术博览会的增多渐成趋势。正如这份报告的主笔克莱尔所指出的:迫于拍卖的压力,艺术商人们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经营模式。

而有趣的是,拍卖行也在开始“入侵”一些艺博会。从2010年开始的有违惯例的让拍卖行预展进驻的“艺术北京”今年继续引进4家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在“艺术北京”的亮相正在越来越“名正言顺”,而参加了几年“艺术北京”之后的拍卖公司也逐渐了解了当代艺博会在商业和学术上不断创新的规律,为在艺术北京的几天亮相,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上海泓盛、北京艺融四家拍卖公司都做了精心准备。其中匡时拍卖声势最浩大,除了拍卖公司通常在艺术北京呈现的春拍精品预展以外,匡时油画雕塑部还精心策划了“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展览,他们邀请到了两岸三地的林正、周大为、包一峰、李慧娜、陆寻、宗龙、谢晋宇几位青年藏家,将他们从世界各地的不同渠道收藏的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周春芽、陈箴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带到“艺术北京”。展会期间还推出了一场藏家对话的论坛,引来汹涌人潮的围观。强烈的服务意识让如今拍行比画廊显得更为专业、抢眼。就今年来看,尤其是保利与匡时两大拍卖公司所占据的庞大的优势展位以及强大的媒体影响力继续让拍卖占足了风头,从VIP预展开始就吸引了大量来宾前来参观。

对此,画廊家程昕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无抱怨:“在中国艺术市场一二级市场倒挂的状况下,让拍卖行进入原本属于画廊一级市场的艺术博览会,会让原本对一二级市场的分工不了解的中国大众对这个问题更加混淆。拍卖行应该被放在艺博会之外的平台上展示。拍卖行进入艺博会的确能带来更多的作品,但对艺术市场的长远发展是具有破坏力的,尤其在公共教育不能跟上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在国外并不常见,像鹿腿画廊这样背后具有拍卖行背景的画廊常年被一些诸如艺术巴塞尔这样的博览会拒之门外,更何况是拍卖行直接进驻艺博会。

但好就好在,2013的“艺术北京”总算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据相关统计显示,本届艺术北京参展商数量达到176家,同比增长10%,参展作品进口数量达到770件,同比增长141%,显示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作品成交数量达到700件,成交率为30%。作品均价在5至15万之间,最高成交价格为赵无极作品400万,95%画廊有成交。虽然交出了不错的答卷,但同样有让人值得担忧的事,就是国外画廊的缺失和国内顶级画廊的缺场,本届“艺术北京”的现场,甚至有像国外参展商维也娜画廊拒付给他们所雇的翻译员费用的插曲,理由是艺术品进中国关税太高,参加“艺术北京”没挣到钱,关税太高影响内地艺博会的发展问题继续凸显。另外,诸如像只参加过一两届的像长征空间这样的国内顶级画廊继续缺场。

像长征空间这样的画廊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各方面优势明显的5月底的香港巴塞尔,从巴塞尔香港艺术展的今年参展画廊名单来看,去年在主画廊区的在大陆设有空间的画廊们基本上进入了画廊荟萃区,包括AYE、北京现在、北京公社、Boers-Li、常青、沪申画廊、长征、麦勒、 佩斯、艺门、香格纳、唐人、维他命等。据了解,申请到近120平米大空间的画廊多数都信心满满地打算携全部代理艺术家作品参展,比如说长征空间将携旗下代理的包括展望、喻红、汪建伟、刘韡、杨少斌在内的20位艺术家的作品将悉数亮相,其中入围“艺聚空间”没顶公司将带去大型装置“玩”系列;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将带去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计洲 、林辉华、刘窗、凌健、王度、王郁洋、徐渠、颜磊的作品,其中王郁洋悬挂式装置作品入围了“艺聚空间”项目;麦勒画廊也将带去画廊全部艺术家近50多件作品。

参加香港这一站的画廊同样选择了参加6月中旬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长征空间、佩斯北京、维他命艺术空间、博而励画廊、麦勒画廊、常青画廊、香格纳画廊、北京公社八家画廊一一出现在参展名单中。据资料显示,今年参展巴塞尔的在亚太地区有空间的共33间,相较于2012年的 23间增长了43.4%,将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近年来,尤其金融危机以来,画廊家选择了参与更多的顶级艺博会,而削减了在自己空间办展的成本来应对严峻的局势,诸如像长征空间这样的画廊的团队每年都得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跑。据欧洲艺术品基金会的克莱尔所做的一级市场的调查中显示,近些年,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品商人已经关闭了他们的店铺,只是坐在家里或是办公室里交易。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维持店面的费用太高,没有稳定的货源可以保持常年交易。另一个因素,越来越多的艺术活动,使得艺术品商人们不用只依赖于传统做法。很多艺术商人发现今天运营一家店面的成本很高,与其长期开一家画廊还不如参加几次艺术活动的收益高。

在这种情况下,艺博会“战场”的竞争也愈发残酷,艺博会在挑选更为优质的参展画廊的同时,画廊也在挑选对他们更为有利的艺博会平台。首届艺术澳门组委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们开出“2000港币一平米的展位费,5晚威尼斯人酒店住宿,免费手机并送话费,2000博彩代金卷,水舞间门票……”的丰厚待遇来吸引展商。当下众多亚洲艺博会中的残酷竞争,离澳门最近的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艺术澳门要走的路才刚开始。

2012 弗里兹艺博会Doug Aitken

艺术银行VS林大画廊

艺术银行=ART BANK      王一妃=王 (林大画廊经理)

ART BANK:画廊在针对不同的艺博会市场拿出的“货”肯定不同,能否举例说明林大画廊在目前常年参与的几个艺博会市场的布局?

王:目前重要集中在亚洲地区重要的博览会,以林大艺术中心在新加坡和北京为据点参加上海,北京,台湾,新加坡的艺术博览会。

ART BANK:哪个艺博会是让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为什么?

王:台湾的艺术博览会,因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对于参展商服务很负责和专业。

ART BANK:觉得内地与国外的最大区别在哪?

王:是客户群体不同,国外的艺术博览会的客户群体收藏时会主动了解关于艺术家和作品的详细情况;国内的客户群体在收藏时以市场为导向的藏家居多,对于销售的讲解接受较为被动。

ART BANK:你看来,欧美的艺博会的优势在哪?

王:欧美艺博会的优势在于把国内的艺术家介绍到国外舞台,利用博览会这个窗口让欧美藏家以及重要艺术机构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近况和趋势。

ART BANK:每年的艺博会占画廊年营业额的多大比例?是否处于画廊的理想状态?

王:约60%,比较理想。

ART BANK:无论是资源还是具体的营业额方面,画廊在未来的进步空间或扩张计划中,会否加大对艺博会的参与?如何看待艺博会给画廊带来的实际营收和内在升华?

王:会保持在五个左右,会更加注重博览会的地域和质量,有挑选的参与。艺术博览会最主要是搭建一个藏家和画廊迅速沟通的平台。如果要说提高营收,如果对市场考察清楚还是可以有所保证。但对于内在升华,和博览会没有太大的关系,重要的还是画廊合作的艺术家品质以及展览品质和推广力度。

ART BANK:当今经济形势下,国内画廊也面临调整期,有画廊一度收缩展览成本,加大对艺博会的参与力度,以达到预期创收;也有的画廊刚好相反,减少不必要的艺博会开支,集中在展览方面和日常经营方面。林大画廊更偏向哪一种?如何看待两者的利益平衡?

王:展览成本不能少,博览会也要跟上。两者相辅相成,因为市场做得好,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展览。展览做得好,市场才有根基。所以尽全力将两者都抓好。

艺术银行VS赵婷婷 唐人画廊国际项目负责人(Head of Special Project)

艺术家、画廊、经销商共同架构起艺术博览会的基础状况,互为依存,强有力的大型画廊支撑艺术博览会的大环境,画廊的营销策略为艺术博览会增添新的内容和可能性,同时能够入围到国际大型艺术博览会是对一个画廊整体水平的肯定,也因其会获得一个更好的宣传平台。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博览会是获得广泛认知度的良好途径,而能否被认知,能否被肯定,重要的还在于作品本身。

艺术银行=ART BANK 赵婷婷=赵

ART BANK:一般来说,画廊会挑选什么样的艺术家在艺术博览会上展示作品?

赵:比如我们,并不是一个年轻的画廊,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中尽量推出年轻的新艺术家,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对成名艺术家的作品。今年唐人送往香港巴塞尔的有比较年轻艺术家如徐渠、刘创、王郁洋等,在香港同时会推出他们的新画册。画廊推广年轻艺术家也是根据其特定的作品、有无新作品、与其他艺术家共同参展的预计状况合不合适等。选作品针对博览会,画廊来提名,然后艺术家出方案,向博览会的评委会提出申请,通过后才能够去参加这个博览会。我们推出的艺术家多是拿出新的作品,甚至有些是特意为博览会的档期创作的,或者是从未展示过的。

ART BANK:能谈一谈在博览会上比较成功的案例么?

赵:比如艺术家何岸第一次进入国际艺术博览会是前年被法国画廊Daniel Tenpolon推出到瑞士巴塞尔艺博会,这家画廊带去的在同层只有一个中国艺术家,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去年唐人把何岸的作品推出到Frieze纽约,得到了当地报纸的整版报道,在博览会上直接销售掉了作品。今年他被选入了巴塞尔艺博会艺术无极限项目,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还有就是高伟刚被磨金石推送到去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年轻艺术家项目的事例,他之前很多年坚持做艺术,已经有点绝望了,本以为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展会,结果在展会上被小汉斯选中,得了奖,从此开始风生水起,在泰康和站台中国都做了专门的个展,一次展览会让他有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积极参与艺术博览会也是很好的曝光途径,博览会可以超越个展的地域限制,是一个更开放的平台,不仅推动销售,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开多扇窗口。

ART BANK:画廊在博览会上推出艺术家,是否有效、是否有所成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赵:标准有销售,报道宣传程度——当地的还是国际的、媒体是哪一家,相关策展人和批评的关注程度等等。画廊和博览会的推动确实很重要,但成功与否其实还是在于作品。作品在博览会上直观地视觉呈现,受到的关注和评价也是直接的反馈,画廊和博览会提供平台,作品好不好是由接受者来评价的。可能很多艺术家做了很好的作品,只是之前没有机会,才会在这个平台上遇见重要的策展人或藏家。多家画廊呈现一个已经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不是这个艺术家在博览会上的成功,而是市场的一个风向标——这是现在流行的,被看好的东西。

ART BANK: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艺术销售平台?是否会对博览会产业造成冲击?

赵:小型画廊在经济危机之后受到很大冲击,网络销售平台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代理的作品大多是大众消费水平,针对的客户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作品也相对容易被接受。这种操作模式费用更低,展位、运输之类的经费会减少。在这个平台上有一定的小众藏家,好像一种高级淘宝,同样会有商业运作和活动推销,打折等销售手段也是常见的。大型画廊和艺术博览会暂时并不会受其冲击,因为目标客户不同。国内接受网络购买的大藏家有限,更倾向于直观面对作品,而不是通过图片来进行判断。网络销售平台对于对收藏有兴趣的初级阶段,是一个不错的开端,未来也许会变成一个很好的市场,在现在这样电子化的时代,网络销售是一种普遍消费手段,是很合理的出现。

 

【编辑:徐瀹槊】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