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家一线拍卖公司都得承认,河南是实力派藏家聚集的潜力市场,在全国各地的春拍中都不难见到河南买家的活跃身影。
与之相对的,河南本土拍卖公司在全国市场格局中却始终不温不火,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背倚深厚历史与人文底蕴,又有广泛藏家市场,河南拍卖业“病”在何处?出路在何处?请看记者调查。
定位 区位优势是河南唯一的优势
河南省书画收藏协会主席胡聚堂是省内首屈一指的资深市场人士,从上世纪90年代大陆拍卖业重启之时,他就在关注这个市场了。在他看来,“河南的艺术品市场没有别的优势,只有区位优势。”
相对于富庶江浙、艺术品传承地上海、帝都北京,河南的艺术品资源相对匮乏,与这几个地方“没法比”。“本土当代艺术家形不成气候,公认的大师级老艺术家则是作品量太少,留存更少,而且市场对他们也没有深度挖掘。”
本土市场不活跃,却赋予了河南另一个特点——不排外。“无论是藏家、玩家还是商家,在艺术品收藏投资上都没有明显的地域观念,只要东西好,价钱合适,又喜欢,就买。”
中原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在艺术品市场上也得到了分明的体现。商家、玩家都从外面买,本土艺术家带不来效益,就投资外地的,倒也顺理成章。于是在河南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画家都找到自己的市场,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藏家,来淘自己关注的藏品。在中原这个地域,艺术品市场没有地域性。而中原地理位置的便利,也延伸到艺术品市场,使区位优势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支招 把河南做成艺术品集散地
运用区位优势,把河南做成艺术品的集散地,是业内人士开出的一剂药方。
河南永和拍卖公司掌门人皮伟,有8年专业拍卖公司运营经历,是省内拍卖业几名元老级人物之一。在他看来,河南的区位优势完全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山东的市场就是个例子。”
山东的青州、潍坊,艺术品市场都相当活跃,并且已经形成体系,形成产业链。“其实青州不过是一个县级市,画廊却有几百家之多”,并且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市场是怎么做起来的?究其因,“政府重视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政府扶持,给政策,画廊可以畅通无阻地得到无息贷款,一家商户得到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无息贷款。“这个不可小看,有了这笔资金,商户们就可以联合起来买东西,到北京找大名家买大东西。”有了好东西,就不怕没市场。尤其对二级市场拍卖而言,能否征集到重磅拍品,直接关系到一场拍卖的收益甚至成败。
反观河南的画廊,实力弱,手里“没几个钱”,资金掣肘,导致运营的先天不足。
虽然山东的艺术品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用专业眼光来看甚至“也未必健康”,但毕竟“市场就此启动了”,吸引了很多外地的人,人多了,钱就多了,这就是集散地的效益。
胡聚堂表示,资源不足完全不构成障碍。广东揭阳不出翡翠,河南镇平除了独山玉为南阳产,和田玉等其他玉种并非出自当地,浙江义乌卖的很多小商品也不是当地生产的,但这些地方都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大市场。人气、关注度,本身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河南也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做成全国艺术品的集散地。
呼吁 让本土艺术进入市场流通
做艺术市场,本土资源是立足之本。“现在全国区域市场好的地方,都有当地本土艺术家为根基的本土小市场,无一例外。”西安有长安画派,广东有岭南画派,南京有金陵画派,上海有海上画派……
河南并非没有当代创作队伍,也并非没有实力,但艺术品市场对本土当代艺术家的推介宣传是个薄弱环节,相当不给力。没有稳固的本土市场支撑,整体市场抗冲击力就差,外界有点风吹草动,就出现波动。
本土艺术家、艺术品进入市场,需要多方互动。商家要意识到身边的资源,要关注,要培育这个市场,艺术家也应当主动参与互动,与市场对接。当地的艺术家、藏家、商家,互动起来,多方沟通,达成共识,“要把培育本土市场作为一个事来做。”
眼下是收藏者不了解本土书画家的学术水准、市场价值,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市场流通常常是暗箱操作、私下交易,市场不透明不公开,也不利于市场走上正轨。
文化大省的“文化”体现在哪里?应当在市场上有表现,有流通,让艺术家、艺术品到市场上去实现他们的价值,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看得见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