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莎诺曼编剧、刘立滨导演《晚安吧,妈妈》剧照
30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小剧场话剧的肇始之地,北京的小剧场依然活力充沛。
30年来,北京小剧场的数目和剧目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更为迅猛。
1982年《绝对信号》首演时,北京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即便在2005年前后,北京也只有两三家小剧场,全年演出几百场。近几年来,在国有和民营剧团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小剧场话剧市场上演了一部迅速扩张上升的“大片”。据统计,仅今年1月至9月,北京24家小剧场共上演剧目354台、3327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1%、163%,也就是说,北京的小剧场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一部新戏上演。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剧场话剧与人民群众最贴近,观众最多,普及度最广。
数量增长的同时,北京小剧场话剧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导演林兆华感慨地说:“现在有很多作品,都比我当初的《绝对信号》要好。”除了孟京辉、田沁鑫等知名导演外,小剧场还培养了一批年轻导演,如邵泽辉、黄盈、赵淼、王翀等。他们带来了《在变老之前远去》、《卤煮》、《达人未爱狂想曲》等一批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品。
个性鲜明的小剧场话剧已经渐渐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逢年过节小剧场里总会有一些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更多时候,北京的小剧场话剧会前往外埠巡演。演出市场的拓展,使得一出戏一年演出上百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多数热门剧目都能达到这条线。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13年完成1000场演出,其中近4年即超过700场;年轻导演李伯男的作品《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问世6年来,每年的演出场次也有100多场。
在北京剧院,戏逍堂作品《大街小巷》首演,该剧是由市文化局向民营小剧场团体邀标创作的四部反映北京精神的作品之一。文化主管部门与民营小剧场团体签约排大戏,正是市文化局引导小剧场向健康方向发展的一个创新型做法。
近几年来,市文化局对越来越活跃的小剧场话剧关注有加,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各类活动。
市文化局对小剧场的扶持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是从培养观众、戏剧爱好者入手扶持小剧场;第二梯次是扶持进行艺术探索的实验戏剧;第三梯次是关注有一定票房,又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今年上半年,市文化局首度推出“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活动,21部优秀小剧场剧目演出42场,对每个参演剧目都给予5万元的扶持资金,获奖作品再奖励10万元。
今年下半年,市文化局还要向社会公开征集以“北京故事”为主题的小剧场剧目,对其创作给予扶持,并将于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举办“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贺岁剧展演”。凡在京注册的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具有舞台剧目生产资质的文化单位均可申报。
再回首,艺术已成生活本身
中国小剧场话剧三十年断代简史
再回首,艺术已成生活本身
今天,小剧场戏剧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艺术门类。但是,当我们追溯到三十年前9月19日《绝对信号》演出的那个夜晚,似乎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力量。对于这三十年来小剧场戏剧发展的亲历者们来说,三十年前的那场演出,恰如其作品名称所寓意的那样,是一束唤醒了中国戏剧先锋力量的“绝对信号”。
无法忽视之“小”
演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
代表人物:林兆华
代表作品:《绝对信号》
作为当代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端之作,《绝对信号》最初是以“内部演出”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其首演场地是位于首都剧场前楼的宴会厅。即使是导演林兆华本人也没有料到,这出带有明显实验意味的“小戏”,后来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从那一刻开始,小剧场戏剧成为先锋艺术和实验戏剧的代名词,也开始在争议中逐渐成长。林兆华在随后两年又推出了情节更为荒诞的《车站》和更加离经叛道的《野人》。
同样在20世纪80年代从事小剧场戏剧创作的牟森,在艺术方面的探索更为极致。从1984年到1989年,他先后创作了《课堂作文》、《伊尔库茨克的故事》、《犀牛》、《士兵的故事》和《大神布朗》五部小剧场作品。牟森是以独立戏剧人的身份从事艺术创作,他曾先后创办了蛙实验剧团和戏剧车间两个民间戏剧团体。而类似这样的民间戏剧力量,如今已成为小剧场戏剧中不可忽视的创作主体。
亲历者说
解玺璋(戏剧评论家):1982年9月19日,一出名为《绝对信号》的小剧场戏剧在当时首都剧场前楼宴会厅首演。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王贵导演的《WM我们》,但林兆华和他执导的《绝对信号》仍以大胆的艺术创新和探索精神,被公认为小剧场话剧的开启者,给话剧艺术带来了新思想、新精神、新形式、新风格。
名导演的“实验场”
演出时间:20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孟京辉
代表作品:《恋爱的犀牛》
在《大神布朗》的说明书上,牟森曾写下这样一句话:“说到底,艺术就是生活方式的本身。”但是,从曲高和寡的先锋实验到为大众接受的艺术生活,真正让小剧场艺术完成这一转变的,是导演孟京辉。1990年,他导演了英国剧作家品特的《升降机》,开始受到关注;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等待戈多》、《思凡》、《我爱×××》等小剧场作品。
20世纪的最后五年间,随着一批戏剧人的介入,小剧场戏剧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在这一时期,人们可以看到张广天的《爱情蚂蚁》、李六乙的《雨过天晴》、田沁鑫的《驿站桃花》、任鸣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作品。可以这样说,当今中国戏剧界的所有重量级导演,都曾在那一时期参与过小剧场戏剧的创作,而他们当时所积淀的创作经验,至今仍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1999年公演的《恋爱的犀牛》是截至目前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作品。也正是从这一出戏开始,很多年轻观众由此爱上了这一艺术形式。
亲历者说
傅维伯(人艺小剧场首任经理、国话先锋剧场总经理):和林兆华、牟森等人不同,以孟京辉为代表的这一批戏剧人更加注重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在题材上,他们的作品也更能够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因此更为观众所接受。同时,他们的美学观念也更为现代,擅长借鉴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拓宽了小剧场戏剧的艺术视野。
新生代多元绽放
演出时间:21世纪以来
代表人物:青年戏剧人群体
代表作品:青戏节历年演出剧目
在上世纪90年代,偌大的北京仅有零星几处场所可供小剧场戏剧演出;进入21世纪之后,国话先锋剧场、朝阳9剧场、蜂巢剧场、蓬蒿剧场、麻雀瓦舍等小剧场不断涌现出来,就连国家大剧院里都特地开辟出了一个小剧场。可以说,小剧场已在京城各处遍地开花。
如今的小剧场,已成为新生代戏剧导演的主要创作舞台。在这些剧场里,曾经诞生了邵泽辉的《在变老之前远去》、黄盈的《未完待续》、赵淼的《达人未爱狂想曲》、王翀的《V独白》、林蔚然的《请你对我说个谎》等作品。和他们的前辈不同,这一批青年导演的创作理念更加多元。
今天的小剧场已不再是艺术的实验场,今天的青年戏剧导演也已不再排斥商业话题。以“开心麻花”系列为代表的商业性戏剧作品,渐渐成为小剧场戏剧演出的主流。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观看小剧场戏剧,已经成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娱乐方式。蓦然回首三十年,小剧场戏剧早已放下艺术的身段,真正成为生活本身。
亲历者说
邵泽辉(青年戏剧导演):今天的小剧场戏剧更多的是在市场环境中生存,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商业与艺术进行关联。同时,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背景人士已经介入到戏剧领域,他们也带来了更多的商业运作经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戏剧的热爱并没有改变。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