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水墨画家李小可:我与西藏的缘分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3-08-21

李小可

耳濡目染 受父熏陶

李小可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他的父亲大名鼎鼎,水墨大师李可染。

1岁多,李小可头回提笔,画了个圈;12岁,已经会画画的李小可画了一张水墨《千帆图》,在英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儿童画展上得了奖;18岁,李小可参军入伍,开始画军史、师史题材的油画,画连队生活的黑板报、幻灯片;35岁,李小可进入北京画院成为职业画家,那时候他更多还是在给父亲做帮手。

父亲,在李小可的眼中是“大山一般的形象,厚重且伟岸”。

“父亲在山水画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对于传统文化承接和多样化的学习,他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传统与多样化乍一看来是矛盾的,但是传统文化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来的画作堪称一绝。李可染大师做到了。

“艺术”二字包含多种意味,也许是高深莫测的敬畏,也许是遥不可及的探寻,也许是难以言表的情意。在李小可看来,艺术有多种多样的技术与技巧,但是,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品德。李可染对待艺术的态度深深影响着李小可。

“对待艺术,要投入真切实在的感情,脚踏实地去认识艺术的规律,做就做到最好。”父亲的精神使李小可在水墨画的路上越走越顺畅,也使他的心灵不断升华,看到了人生路上不一样的风景。 

与西藏那是一种缘分

“我与西藏的情愫,是一种缘分。”1988年的夏天,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徐州摄影家郑云峰来拜访李可染先生,说自己要到黄河源头去摄影和写生,请老人家书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并交他刻成碑带到那儿去,同时也邀李小可一同前往。

李可染给题了字,又画了一头牛送给郑云峰,卖掉这头牛,买了一辆212北京吉普,他们开着它进了青海藏区。

车过日月山,眼前豁然开朗,像是到了世外桃源。在小餐馆吃一碗面,门外进来一个小伙子,黑得和铁一样,但眼神里凝着一种光芒。寺院里的僧人神情宁静淡泊,全无杂念,内地看不到。

李小可爱上了这片净土,从此频繁往复,前后31次深入藏地采风。从黄河、长江源头到珠穆朗玛峰、阿里古格等地,凡是有美丽风景的藏地,几乎都留下了他扎实、真诚的足迹。

“我在藏族百姓身上看到人最本源的朴实的东西,那是一种超物质的追求。”2011年创作的版画《他们》,便是源于采风时在布达拉宫遇到的几十位朝圣者,从四川一路磕长头,历时六个月,历经两千多公里来到这里。他们多是年轻的牧民男女,身上带着一个像围裙似的磕头板,虽然长期在地上磨损已然有多处破洞,但他们有坚定的目光,表情充满着希望,给了李小可很大的震撼。

“每一次深入这片土地,总给我不同的感受。”李小可说,在某种意义上,他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净化。

“和美西藏” 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和’与‘美’是西藏最真实的状态。”谈到第二届“和美西藏”美术作品大赛,已连续两届作为大赛评委的李小可感触颇深。“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人民幸福的生活、美丽大自然与神圣的宗教,这本身就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人类对于民族的和谐团结、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人之间关系有着最纯洁的追求。中国多民族对西藏的关心与热爱,和谐是人类面临的最为关键因素。”

“国家对于西藏的支持与态度是有目共睹的,西藏的大美体现在自然、宗教、历史。独特的宗教文化一代代传承,地域自然文化被保护。这就体现了‘美’字的含义。”

谈到时下的热点话题“中国梦”时,李小可告诉记者:“民族的复兴需要脚踏实地的态度,不断去探索与追溯,而不是浮躁的态度,这个过程需要持久的耐力。”

“对西藏,我首先是个学习者。同时,她也让我更有一种责任感,去把这些现代社会渐渐远离的精神通过艺术的形式重新表现出来。”李小可的“中国梦”与此息息相关。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