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这就是摄影史上的所谓“湿片时代”。卡梅隆正是采取这一照相术进行摄影创作的。
传记作家格拉翰(Janet Graham)为这位早期摄影史上伟大的女摄影家卡梅隆所写的传记是这样开篇的:“1860年夏天,到英国怀特岛度假的人,常会在淡水湾散步时,遇见卡梅隆这位奇人而大吃一惊。她是个矮胖的中年妇人,脸上、手上、鲜红天鹅绒的衣服上,都沾满刺鼻的显影液黑斑点。她会突然从花丛背后伸出头来,用沙哑的声音命令:请进,来个仪容不朽吧!”
1863年,卡梅隆夫人48岁时,收到一架相机。她在《玻璃屋手记》中写道:“我的第一部相机是我的女儿及女婿送给我的,他们希望它能帮助我打发在淡水湾独居的日子。这个具有纪念性的礼物,越来越激起我内心原有对美的爱好。从第一刻起,我即小心翼翼、满有感情地调弄着镜头焦距。它在我手中,已经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具有声音、记忆及创造力。”这位老妇人用这件消遣品,拍摄出了史无前例的优秀人像作品,为摄影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把家中放煤的屋子改成暗室;把装有玻璃窗的养鸡棚改成摄影间。由于她本人有很好的艺术修养,一旦得以通过摄影艺术进行创作,很自然地就有不同凡响的结果。
人物肖像是摄影诞生以后,从传统绘画艺术中“夺”过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尽管有人一再指责“照相只能形似”,但人像摄影家们的创造,打破了这一偏见。卡梅隆夫人开创的具有“摄魂”魅力的人像摄影,不容置疑地证实了肖像摄影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肖像绘画。卡梅隆夫人对人物性格有敏锐的观察力,她不仅掌握人物外形的特征,同时还把其内在的性格拍出来。她这种通过人物外形表象而进入到心灵底层的探索,几乎是一种天赋。她是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开创者。卡梅隆在其《玻璃屋手记》中写道:“当我的照相机前站着这样一位人物时,我的全副精力都落在怎样忠实地纪录被摄者的内在神韵,以及他的外在容貌……这样摄得的照片,其状当如一位祈祷者的化身”。
卡梅隆所摄《赫舍尔爵士像》,特写的构图、虽老但有神的眼睛、紧闭的双唇、飞起的一头白发和极富特色的眉毛、以及额头深深的皱纹……都表明赫舍尔(J-Herschel)是一位有思想、有性格的人。卡梅隆用强烈的光比,浓重的阴影把赫舍尔的性格特征强化和突出出来,在当时画意摄影盛行的情况下,乃至今天看来,这都是一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佳作。据说当时卡梅隆的人像作品,使得画家们感到迷惘,因为她的肖像照片,比画家所画的肖像更能把那个时代人物的真实面孔刻划出来。
我们再从卡梅隆夫人的《手记》中来看看她是怎样对待“焦点”这一摄影的简单技术问题:“我在对焦的时候,当影像在我眼中非常美时,我就不再调整到更清晰的焦点。”显然,她是一位注重直觉,以直觉为出发点的创作者,尤其是她注重人物面孔所浮现的心灵,这才是她唯一要拍摄出来的。
卡梅隆夫人在她的玻璃屋里拍摄了十二年人物肖像。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些名人、科学家、诗人、画家、发明家、预言家应邀到怀特岛的玻璃屋里做客,并留下一张张不朽的影像。其中卡梅隆夫人为赫舍尔爵士拍摄了一本专集,送给了她心仪的前辈。1974年,美国的一位鉴赏家用五万二千英镑购得《赫舍尔影集》,可是英国政府拒绝签发出口证。因为卡梅隆夫人拍摄的这本影集被视为国宝。于是发起了募捐活动,有四千个团体和个人热烈响应,买回了这本影集,珍藏在英国国立画像馆中。
卡梅隆夫人自23岁起,就随同丈夫在印度加尔各答生活居住。她抚养自己的六个孩子,还领养了五个孩子,同时热衷于慈善事业,从事德文小说翻译和写散文。1848年她随丈夫退休回到英国,而后定居在怀特岛,直到六十岁时离开了她的“玻璃屋”——那座她拍摄了无数名人肖像的摄影工作室。享年六十四岁。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盘点:卡梅隆夫人在玻璃屋拍的十二年人物肖像
【编辑: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