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治疗的神奇:看精神障碍康复者画出非理性之美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黄昆 2013-10-14

郭海平

7年以后,郭海平回想自己第一次入住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的经历,依然惊叹于精神病人自发创作原生艺术时的随心所欲和天赋异禀。本次展览的10位创作者多为精神障碍康复者,且从未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天性驱动下自发创作的。“由于创作者的特殊性,原生艺术长期以来都不被大众认可。”郭海平表示,此次展览顺利举办,充分展现了南京的博爱和包容。据悉,该展将于本月25日结束。

一扇窗和一扇门

12日下午,郭海平在50幅展出的作品前娓娓道来,当观展者听闻画作背后的故事时,直呼“神奇”、“不可思议”。然而,不出郭海平所料,前来观看画展的市民大多不知道“原生艺术”是什么。

1945年,法国现代艺术家杜布菲在一次去瑞士的文化交流中,参观了好几个精神病医院的美术收藏,正在探寻创作灵感的杜布菲被精神病人的作品深深打动,在回到法国后提出“原生艺术”这个概念,并开始了毕生的探索。

1996年10月10日,同样是精神卫生日,身为画家的郭海平循着杜布菲的足迹,来到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艺术实验。他为精神病人提供绘画用具,鼓励他们拿起画笔,想到什么就画什么。

最先引起郭海平注意的是一位名叫张玉宝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张玉宝是南京人,初中文化,没有任何学习艺术的经验,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精神崩溃,至今仍住在精神病院。病发时,张玉宝会拿着菜刀在大街上乱跑,而在本次展览中,他的《挣扎》《怒吼》《追梦者》等作品让很多艺术家印象最为深刻。

“他对色彩和形式有天然的敏感,画作极其简约,却呈现出自己极为复杂的精神世界。比如他用大红、橘红、黄色和它们的对比色绿色组合成《怒吼》的画面,从而形成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郭海平认为张玉宝是他最感到震撼的精神病艺术家。

艺术治疗的神奇

“我刚开始和作者接触时,也不明白他们在画什么,但了解作画背景后便恍然大悟,经常自叹不如。”令郭海平惊奇的是,很多精神病人会自发、本能地进行创作,而且他们作画时都会表现得相当平静和充实。在创作时,他们随心所欲、自由自在,难以想象他们平时是多么的谦卑和不自信。

张玉宝就是这样。最开始的时候,张玉宝整个人就是缩在一起的,眼睛一直瞟着像偷窥一样。可只要一拿起画笔,张玉宝就像一位“大师”一般,画笔所到之处显示出很强的自信心。

“张玉宝说他每次画完一幅画心里都会舒服一些,后来我发现其他精神病人也可以通过画画缓解病痛。”郭海平亲身体验到了“艺术治疗”的效果,他也萌生了在祖堂山精神病院建立“艺术病区”的想法,“江苏省福彩中心找到我说愿意无偿提供资金,结果却因为医院方面的顾虑没有做起来。”

如今,很多欧美国家已经将原生艺术普遍运用到人的精神康复中。

本次参展的另一位作者吴美飞住在山村,一开始的精神障碍让他一直感到焦虑不安,想自杀。为了摆脱这种精神困境,他想过很多办法,一次无意的尝试起到了效果——用笔尖下意识地对整条香烟包装盒背面反复击打,时间长了就呈现出一个画面。在持续的击打中,他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再胡思乱想。后来,他用彩色画笔击打出《鱼》《牛》《鸟》等介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画作。

博爱之都的胜利

“艺术病区”的挫折迫使郭海平将希望转向民间。在他妻子的朋友曾丽华的资助下,2010年11月,郭海平在江心洲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南京原生艺术中心。他希望通过研究和推广精神病人艺术,让大家慢慢理解和尊重精神病人,在艺术层面上,肯定原生艺术的非理性之美。

掐指一算,郭海平投身原生艺术已经七年了,“这次展览是我七年成果的总结。南京是一个博爱之都,能在南京举办这么高规格的原生艺术展览就是最好的证明,去年凡·高的画展就是在朝天宫博物馆进行的。”

时至今日在中国推广原生艺术依然阻力重重,大家的固有观念是最大的阻碍,很多家属拒绝与郭海平合作。此次展览还有位南京作者叫居年喜,曾是一位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老人,喜欢拿起笔来描绘记忆中的南京街景,其中就有朝天宫。郭海平很惋惜,“如果早点给他画笔,很可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画家。”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