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徐钢
编者按:
为促进当代艺术和三亚的深度结合,用艺术塑造城市、用艺术提升旅游、用艺术粘合地缘,由三亚市政府主办“Art Sanya: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延续第一届“Art Sanya”艺术盛宴。
此次展览,由现任新疆文化厅副厅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深圳当代艺术馆与设计馆名誉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以及著名策展人、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徐钢先生担任联合策展人,以“不期而遇”(Encounters)为主题,旨在展示中国和国际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三亚的相遇、碰撞、对话和交融,为艺术大众提供了解、进而理解当代艺术的切口和通道。
在展览前,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徐钢接受了99艺术网的专访
99艺术网:今年Art Sanya以“不期而遇”为主题,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个主题?
徐钢:著名后现代理论家詹姆逊曾经悲观地说过,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永远只能是“擦肩而过”,只了解双方的外表而永远无法进入深层的认识,原因在于语言沟通的困难、缺少细节上的认识、以偏概全的种族认同的根深蒂固、以及日常生活的交流的缺失。2013年三亚艺术季国际大展,以 Encounters/ 不期而遇为主题,取“碰撞”然后“相识”的意思,试图在三亚美丽的热带海滨的环境中,通过艺术来正视“擦肩而过”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
99艺术网:此次艺术展是由您与黄笃先生担任联合策展人,共同策划,在具体的执行上有什么不同的分工吗?
徐钢:黄笃负责国内的部分,我负责国际的部分,所以实际上是两个展览分别的两个策展人。
99艺术网:展览分为主题展、邀请展、青年展和特别展四部分。不同的部分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有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要求吗?
徐钢:在主题展部分,我选择了三个子题:文明与环境的冲突和相遇,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相遇,海岛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冲突和相遇。在这三个子题的基础上选择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邀请展是选择成名并且这几年持续活跃、持续创新的艺术家。青年展则由评委会选择。而特别展是华宇集团的收藏作品展。
99艺术网:此次特别展致力于向传统致敬,展出由华宇集团收藏的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近现代绘画大师作品。去年也是展出了张大千的作品,在展览的策划和布置上有什么脉络吗?
徐钢:说实话,这些中国近现代大师的展览跟整个主题展没什么关系。主题展也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若干个个展和群展组合起来的。因为跟场馆有关系,一个场馆在这里,一个场馆在那里,比较分散,这就要通过作品本身的韵律把流动的韵律带起来。亚龙湾整体只是一个酒店环境,酒店整个的建筑也不适合做当代展览,因为它整个建筑的设计和氛围都是和当代没有关系,所以做起来很难很复杂,要能够和环境整个联系起来融合起来非常困难。通过张大千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希望可以达到一个过渡的效果。
99艺术网:此次青年展旨在发掘新的艺术创造力量,您更注重或关注青年艺术家作品的哪些方面?
徐钢:我很注重青年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视野的开阔与否。我很难判断一个艺术家的孤立的一件作品,所以特别年青、没有轨迹可循的,我无法取决。我关注的年青艺术家,除非是特别出色的情况,一般都是有了一个扎实的两三年的展历、有了历史轨迹可循的。关于作品,我喜欢有人文关怀、有野心、有政治激情、有个人情感挣扎的痕迹、有材料上的创新的。
99艺术网: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策展人,您对正处于艺术探索中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建议或告诫?
徐钢:多读书、多看展、多思考,不要太早被画廊签约包下来,不要太早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
99艺术网:此次主题展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是如何跟这个主题“不期而遇”的?
徐钢:我策的国际展览的部分,都是我精心选择,以装置、雕塑和影像为主,考虑到三亚特殊的气候和观众的大流量。展览上选择的西方艺术家,都是善于把狭小的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来把它放大到人类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互相尊重对方,了解对方生活的各个细节。我做展览的线索就是如此,从个人的身份认同出发,放到人与人交流的细节、与全局的关系以及人跟周遭环境的各种问题,基本上每一个作品都是这样寻找的。
99艺术网:作为“艺术三亚”的策展人,同时也是方力钧最新个展的策展人,在邀请展部分,确定选择方力钧和邵译农的原因是什么?
徐钢:邵译农是黄笃邀请的。我邀请的是方力钧,因为他的多样性和最近的持续活跃性。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三亚艺术季可以和中国画院当代艺术中心在未来有合作的可能性。
99艺术网:这次展览需要很多作品,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您是如何筹备的?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徐钢:这次最大的困难是让国际知名艺术家来三亚。因为很少有人听说过三亚,也因为我们有很大的资金的限制。我接触的国际一线艺术家,都要求先买作品才能参展,而这在我们又没有可能。最后答应的艺术家,都是我慢慢一点点游说,让他们看到三亚的前景。另外就是沟通的问题。另外就是沟通的问题。我在中国请了一个助手,负责和主办方的沟通;美国请了一个助手, 负责和国际艺术家的沟通。这中间无数的沟通的不畅通,每天都非常头痛,但是一件件的困难解决掉,也是一种不同的成就感。
99艺术网:对于刚起步的“Art Sanya:国际当代艺术展”的运行模式跟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
徐钢:我们也希望把Art Sanya办成最棒的双年展。中国的艺术双年展对政府的依靠还是太大,换一任地方领导就有可能让本来蓬勃发展的双年展搁浅。双年展需要在多年的持续性的基础上积累历史,中国没有一个双年展可以有威尼斯这样的历史,但是这可能也恰恰是我们发展的契机。同时,Art Sanya只有一个组织和出资机构,而要形成规模就必须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参与。现在和威尼斯、卡塞尔比,还为时过早。
99艺术网:本届“Art Sanya”旨在最大化三亚的地域优势和城市能量,实现学术性和国际性,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公共化的地域趋向及当代艺术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联合与发展?三亚又要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
徐钢:三亚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热带风情,以及一种在过度开发和未开发之间的尴尬和奇怪混合的魅力。我去过世界上很多类似的海滨度假城市,共同的特色是除了海滩的美丽以外还有传统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三亚没有这些,但这也正是三亚的开拓的可能性。三亚像是一张空白的纸,可以让我们画出一副好画,但是一定要真正做到整体规划,而且不能依靠领导拍脑袋,必须要依靠最好的策展人、艺术家。三亚的个性是她对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连接。我们要把“亚洲特色”这张牌打好。
99艺术网:如今经济日趋全球化,各国文化艺术也力图在国际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您觉得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最不能丢的特质是什么?
徐钢:不要拆。拆完了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