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在当代艺术中: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

来源:财富堂 作者:Clover 2014-01-08

图片资料

“当上海遇见布拉格”:两个城市 一种热爱

2013年12月11日,捷克国际新锐玻璃设计大赛作品展“当上海遇见布拉格”开幕现场,展陈设计和视觉体验充分融入了双城之魅,一抹抹活力清新的黄色,让寒冷冬夜暖意陡增。展览空间的20件精选作品,呈现了捷克青年艺术家与玻璃材质展开的不同互动。此外,作品融入了多种现代工艺技术,无论是创意还是技术上,都透露出浓厚的当代气息。

“弗雷德,你的口袋里是什么?”“我从‘Watermelon Enterprises’(西瓜公司)回来,经过森林时发现了它,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怎么握住它,我只想把它捡起来,就好像我手里同时握着鲜花和石头。”艺术家Anna Minxova就是从这段引文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她想象的“它”——如剖开的半个西瓜,上面长出了粉色的芽,作品兼具软硬的质感,浪漫与灵气逼人。

Dalibor Farny则通过亲手打造的构件和电子设备,运用数字辉光管打造了一座另类的时钟,并将其设定为上海时间;Michaela Tomiskova通过切割和雕刻而成的玻璃构件,打造了一片诗意的“玻璃之城”,那是美丽而闪耀的水晶世界;更加注重家庭、个人与童年回忆的Tereza Kurcikova,则以三种不同发型和年轮形状的作品,来象征孩童的天真脆弱以及时光的易逝。

张琳谈到,布拉格和上海,虽然是两个城市,两种文化,共享的却是一种热爱,一种艺术语言——玻璃这种美妙的材质扮演了其中的“连接件”:捷克玻璃艺术旷世悠久,坐在独特的捷克水晶吊灯下,品着咖啡欣赏赫拉德恰尼广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往会有种时间停滞不前的感觉,而上海则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兼容的海派氛围,为现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与意大利、法国相比,捷克玻璃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丰富的几何造型,描述、表达抽象艺术思考的功力,据说意大利人能在5分钟内吹制完一件玻璃制品,但捷克人却习惯在寒冬里,日积月累地研磨作品,达到非常精准的出神入化境界。

与捷克相比,当下中国玻璃艺术的创作还有哪些差距呢?张琳分析说:“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捷克玻璃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比如灯工啊、推刺啊,而中国玻璃艺术表现还非常单一,多表现为浇注;其次,捷克玻璃的冷加工技术世界领先,从镶嵌、喷砂、切割到彩绘、喷漆、冰花、夹层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捷克玻璃艺术在观念创新上要领先国内很多,毕竟玻璃不只是一种材料类型,而是要通过视觉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寻找诗意叙述现实、反映生命的语言。”

此次展览由捷克知名玻璃灯饰企业宝仕奥莎赞助,捷克驻上海总领事Michal Kuzmiak作为展览的桥梁人物,与众多来自捷克、中国的艺术家代表、时尚人士、社会名流一起,参与了此次展览的开幕。

据了解,这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继2013年初举办“Keep it Glassy”国际创意玻璃设计展之后的又一个高质量国际展览。“展览结束后,参展作品将投入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慈善,另外,我们还会参考专家和普通观众的投票,选出排名第一的艺术家,并邀请他(她)到中国来做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另外,此次展览将开启一个以捷克玻璃文化为主题的捷克国际文化节,所有参观者将可以在此活动中领略捷克玻璃的古代文化,当代设计和玻璃艺术。”张琳介绍说。

从千度热情到零度优雅:这个博物馆有点酷

在周边灰暗老厂区的映衬下,上海玻璃博物馆显得卓尔不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轻工业龙头老大的上海玻璃器皿厂无人不晓。时过境迁,这个位于宝山区长江西路的旧厂址经过一番设计改造,在2011年华丽变身为玻璃博物馆。在保留下来的熔炉中,超过1000摄氏度的炉火依旧炽烈,只是现在它为热玻璃DIY表演而燃烧。来玻璃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在这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动手欲,体验一把自制玻璃的快乐。

玻璃博物馆的建造灵感来源于张琳参观大英博物馆的一次经历,西方对于博物馆的分享理念,对他的影响很大。“我就想,我们玻璃厂曾经生产和做贸易留下来的宝贝,是不是也能从仓库里拿出来,做个展览跟大家分享。”

玻璃博物馆就这样一点一滴做起来了。在张琳眼里,普通人对玻璃的认识非常有限,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日常的材料被看待,“但我觉得玻璃艺术品是3D的,它是可以做得可爱又直观的。”

他确实做到了。玻璃博物馆的主展厅以万花筒入口为开端,从珍贵的古文物到精密的科学仪器,从铺设道路的生物玻璃到航天飞机上的高科技玻璃,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诉你,人类生存至今“玻璃无处不在”的故事,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零度优雅。在二楼的玻璃世界互动区,观众更像是置身于巨型的玻璃万花筒中,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玻璃用途在这里精彩呈现。千万别以为,玻璃世界的幻影迷踪就到这里了,走出主馆前往热玻璃演示区,真正的玻璃魔幻秀才要上演。

“我觉得做博物馆,重要的是做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从国外博物馆发展获得的启发。”张琳说,“所以博物馆的互动和体验感就非常重要。”难怪在这个博物馆里,你会突然看见展墙上挂着某幅作品的照片,作品下用很萌的字体写道:“在大堆的作品里,你能找到我吗?”

“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这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建馆理念。在考察吸收了全球数十家博物馆的经验之后,玻璃博物馆组建团队特邀来自COORDINATION Asia的德国设计师Tilman Thürmer担任主笔,保留并突出旧厂房的原有特色,并赋予它新的功能性和标志性。

上海玻璃博物馆开馆至今,一直与国内外玻璃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保持合作,年轻的管理团队还通过官网、微博、微电影、志愿者招募等手段进行推广,颇受年轻人欢迎。

“建馆以来,我们的参观人数是位于上海市区内的某家琉璃艺术馆的三倍呢。”张琳说。目前,上海玻璃博物馆为非营利性私立博物馆,由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发起并资助建立。

博物馆项目和技术支持资深顾问柳孝平介绍说:“上海玻璃博物馆已成为上海的文化地标之一,它的成立,弥补了整个中国没有玻璃博物馆的空白,而未来上海玻璃博物馆,会筹建国际玻璃艺术家的工作室。”自上世纪60年代初现代玻璃艺术之父哈维·利特顿(Harvey K.Littleton)开创了“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后,全球范围内以玻璃和艺术创作为主旨的工作室正在越来越多,如美国著名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Pilchuck Glass School)。“这样做也有利于玻璃博物馆的进一步国际化。”柳孝平补充道。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