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细数国外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国书法篇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罡 2014-01-18

 

行穰帖

行穰帖(局部)

一、行穰帖

【名称】:行穰帖

【作者】:王羲之

【类别】:草书

【年代】:东晋

【规格】:纵24.4厘米,横8.9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行穰帖》颇有雄浑圆融之气。雄浑是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突出“雄秀”二字,可谓得其纲要。书法须有灵,有朝气,才能雄秀兼善,即所谓力与美的兼备。古法雄而不秀,或秀而难雄者,因而王羲之书法新体之变,是质的变化。

《行穰帖》中,线条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规形状的情况甚多,表现在“晋帖古法”中,许多线条用笔是丰富多变,而不仅仅是限于几种固定不变的成法的。这与宋元苏轼、赵孟頫以降的平推平拖只注首尾顿挫的技巧动作,更是不同。唐楷盛行以后书法用笔线条,是注重头尾顿挫回锋,但在行笔是则大抵是平推平拖顺畅带过;而唐楷以前的“晋帖”,其线条特质却是不限于头尾而是随机进行顿挫而较少用“推”“拖”平行之法;更进而论之,也不仅仅是在线条头尾或中段随机进行顿挫提按、也有不断变更行进方向与笔毫状态的“衄扭”“裹束”“绞转”等诸多技巧。

《行穰帖》为初唐时期的摹本,原迹已失传。《三希堂法帖》收刻。帖上有北宋宋徽宗泥金题签和宣和之印,至明代曾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乾隆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相关资讯】

细数国外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国绘画篇 

细数国外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雕塑篇 

细数国外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绘画篇 

【专题】细数国内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博物馆奇妙之旅” 

 

孝经

孝经(局部)

二、孝经

【名称】:孝经

【作者】:贺知章

【类别】:草书

【年代】:唐代

【规格】:纵26.0厘米,横265.1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现可见的草书作品只有《孝经》,其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直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贺知章的草书,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此外贺知章也擅楷书,有《龙瑞宫记》传世。

《贺知章草书孝经》与其他字帖的最大不同体现在其用笔速度和运笔技法。用笔速度。书法线条组织运动中的速度是构成书法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书法艺术之所以能以“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笔法的复杂性,因此,人们在讨论书法时,谈论得最多的就是笔法。而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假如忽视速度的重要性,撇开速度孤立地去研究笔法、结构等其它形式因素,都是不够全面的。速度贯穿于整个笔力的运动过程,并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其它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纵观《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体现速度的处比比皆是,如“离”、“也”、“其”等字。运笔技法。线条的智慧,在于驾驭毛笔的能力,在于体现出线条的力度与感情内涵。而形成线条之美的根本要素在于笔法,即运笔的技法。运笔技法的最佳境地是能触变成态,写出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粗细长短、正斜曲直、轻重疾徐、纵横刚柔、飞转流动、起伏跳宕等线条,使空间线条美中具有运动的时间性,表现出万物的姿致意态和生命的节奏。

《贺知章草书孝经》中书法中线条的顿挫、跌宕、转折、收放、趋向、走势、刚柔、曲直、轻重、疾徐等诸因素的对比协调、相引相距、相反相成。此书法中锋行笔,圆浑苍润,尤其是勾挑之笔,顿如山安之后,趯然而起。从结体上看,非常开阔,字形摇曳摆动,机趣横生。这样将点画的厚重、结体的宽博、章法的倾侧综合起来,烂漫奔放与稚拙自然交相辉映,气象旷达而排奡,自信与布白开合妙合无间,内力腾跃而雄逸,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独特风格。

 

自书告身贴

自书告身帖(局部)

三、自书告身帖

【名称】:自书告身帖

【作者】:颜真卿

【类别】:楷书

【年代】:唐代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审定。”此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

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传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启功认为“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

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自书告身》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十余行,隔水绫上复嵌御书数小行,后有米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又有朱朗白一跋,颜书墨彩已脱。后为清宫石渠宝笈之物。

虹县诗卷贴

虹县诗卷帖(局部)

四、虹县诗卷帖

【名称】:虹县诗卷帖

【作者】:米芾

【类别】:行书

【年代】:宋代

【规格】:纵31.2厘米,横487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虹县诗卷》,行书。系米芾撰并书,纸本墨迹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内容为两首七言诗。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十三年刘仲游题跋。

米芾《虹县诗卷》书于晚年,此时他正搭乘船只、沿着运河经过虹县(安徽泗县),准备前往汴京(河南开封)就任书画学博士的新职。诗中形容沿岸的风光和当时的心境。“书画学博士”是他以书画鉴定专长,受到宋徽宗赏识获得的最高职位。

宋徽宗是米芾晚年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徽宗先后提拔他担任太常博士、书画学博士的职务。因两人嗜好书、画的兴趣相投,而米芾的个性又颠狂不拘,所以留下许多津津乐道的轶事,不过,米芾担任书画学博士时,特殊的言行举止与癖好却也被认为是扭捏作态、以奇邀宠,造成群臣投以异样的眼光;正是由于米芾的行为逾越礼教,导致他不久就被罢官降调,离开了他一生中十分重要、也最符合专长的官职。

丧乱帖

丧乱帖(局部)

五、丧乱帖

【名称】:丧乱帖

【作者】:王羲之

【类别】:行草

【年代】:东晋

【规格】:纵28.7厘米,横58.4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丧乱帖》著名的王羲之法帖之一,唐摹,行草体。传世为唐代拓本,共八行,计六十二字。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丧乱帖》神采外耀,笔法精妙,动感强烈。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也是其欹侧之风的代表作品,历来为书法学习者所重。

《丧乱帖》的确堪称难得一见,其运笔结体的精准程度,墨色间的枯湿浓淡,和由此生成的奕奕神采,令观者无不信为真迹。难怪此帖乍一面世,便有自以为识者的大喜过望和毋容置疑的指认。客观地讲,现今存世可相互媲美者,唯辽宁省博物馆藏品等极少几件而已。由此也可获知,即使当时内府专司其职之工,其描摹水准的高低优劣之谓,亦大有讲究之处。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洛神赋

洛神赋(局部)

六、洛神赋

【名称】:洛神赋

【作者】:赵孟頫

【类别】:行书

【年代】:元代

【规格】:纵25.8厘米,横234.5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像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从赵孟頫现存有限的前期作品来看,显示出身宋皇室一员的赵孟頫,书风受到宋高宗的影响;而自前期后半起,赵开始研究锺繇与六朝时代的北碑,因此发展出运笔厚重的前期楷书风格。另一方面,前期的行书之中,则融入智永技巧精妙、优美而又富有力量的笔法特色。 赵孟頫的中期作品,笔法华美而流丽。前期的古典笔法,并未能充分发挥笔墨的表现力,从前期过渡到中期之际,赵孟頫开始学习新的风格,楷书方面,开始热心学习王羲之与王献之,而渐渐脱离钟繇;行书方面,二王的笔法与结构,也奠定了赵发展出行书新风格的基础。在本作品中,明显地显出前期到中期之过渡期行书风格,文字结构宽舒,虽然运笔仍然厚重古朴,而同时也显示出兼具美感与力道的新表现。

作品本卷共钤印37方,见于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著录。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局部)

七、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名称】: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作者】:黄庭坚

【类别】:草书

【年代】:北宋

【规格】:纵37厘米,横392.5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

《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是北宋书法家、诗人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被贬黔中后所书,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为黄庭坚草书之代表作。

此卷将怀素瘦韧疾速的用笔,变得瘦硬而起伏多变,并将《怀素自叙》上下腾挪开合的行气章法,变得更为紧凑绵密,让布白空间呈现更多,左右摇曳的疏密对比,构成满纸云烟,飞花乱坠的意象。此卷多用“一笔书”,许多整行皆不换笔,卷舒多姿,把李白诗中惯有的豪迈机变空灵欲仙的意境作了倾情演绎。苏东坡讲“不践古人”,与黄庭坚所谓“方近古人”的宗旨是一致的,即非形似古人,而是对古人艺术的精神会合。黄庭坚得见《自叙》后所作草书一变,并非是苏舜钦等人亦步亦趋的描摹怀素,而是“自成一家”的自家面目。

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并称其为“平生神品”。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局部)

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名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作者】:赵孟頫

【类别】:楷书

【年代】:元代

【规格】: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玄妙观在古城苏州,为著名道教寺庙,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明帝司马绍居然梦见三清道祖驾云到了苏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称老子后裔,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两京及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庙。此后屡遭兴废。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玄妙观,玄、元相通,也称元妙观。此名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赵孟頫书并篆额。楷书,纸本,纵35.8厘米,横283.8厘米。其“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原在正山门内,“文革”时失落。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市道教协会委托,仿刻成碑,现存正山门内。铭刻碑帖2幅;每幅纵52公分,横136.5公分,记五十八行,行十一字,额三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吴江舟中诗卷

吴江舟中诗卷

九、吴江舟中诗卷

【名称】:吴江舟中诗卷

【作者】:米芾

【类别】:行书

【年代】:宋代

【规格】:纵31.3厘米,横559.8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美国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米芾《吴江舟中诗》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吴江舟中诗》原为朱邦彦所书,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上逆风行舟,雇请许多船工来牵拉。因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贱”,後来添了工钱,终於“一曳如风车”,但船工们“叫嗷如临战”,可见与大自然搏战的艰辛。此帖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卷首有“石渠寳笈”、“晋府书画之印”、“清河” 、“寳笈三编”、“顾洛阜”白文“汉光阁”朱文,以及“嘉庆御覧之寳” 、“晋府书画之印” 等印鉴。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斎精鉴玺”章。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张文魁”印)视为至实。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局部)

十、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称】: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者】:黄庭坚

【类别】:草书

【年代】:北宋

【规格】:纵32.5厘米,横1822厘米  

【文物现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叙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宰相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故事。山谷之所以书写此篇,主要是出于对廉、蔺人格的敬仰。《李惴字相如说》“蔺相如出于万死,为赵却秦,归而退让廉颇,名重泰山。”山谷书写此传,对当时翻云覆雨的政坛不乏针砭作用。

 此帖文有节略。卷尾无书写纪年和史款,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卷内钤有“内府书印”、“绍兴”连珠小玺,“内省斋”、“秋壑图书”、“颐禄私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墨林秘玩”、“项墨林鉴赏章”、“安仪周家珍藏”、“永星之印印”、“诒晋斋印”等印鉴。《真迹日录》《詹东图玄览编》、《式古堂书画汇考》、《书画记》、《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等书著录。本书是宋代书画家黄庭坚的草书长卷的代表作,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编辑:李罡】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