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海
【导读】2014年2月18日,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携苏轼《功甫帖》赴京“讨公道”,在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如约与媒体见面。现场气氛热烈一座难求,完全是一次有关古书画鉴定的学术真伪之争,堪比娱乐事件的关注点。作为刘益谦一手建立的私藏展示机构,龙美术馆现场展示了《功甫帖》原件,并对社会公布了《功甫帖》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否定了此前上海博物馆指《功甫帖》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的结论。在媒体见面会后,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接受了99艺术网的采访,也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国无法律法规限制官方博物馆从业人员发表见解
对于苏轼《功甫帖》是否真迹的事情,上海博物馆三位专家的争论不是坏事,但我们不能无中生有。《功甫帖》事件发生后,在买家申明中表示:“在我以往的概念中,官方博物馆的从业人员由于受文物法等相关法律的约束,是不能随意对艺术市场的交易和艺术品发表有针对性的评判的”。但据我所知,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在我国相关部门的文件中,从来没有限制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对市场上交易的文物艺术品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的规定。并且在我来看,没有这项规定是正确的,如果有,本身就限制了学术的争鸣,限制了人们观点的自由。
专家目鉴 文献佐证 仪器辨伪不能确定作品是真
古今中外,在文物艺术品鉴定上所通用的方法只有“专家目鉴、文献佐证、仪器辨伪”这三种,而这三种办法又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准确。第一,专家目鉴凭的是眼力,专家的眼功指向的是个人阅历,个人知识,个人经验和个人水平。上博的专家没有见到作品就写出1万4千字这个做法我本身也有看法,最起码要上手。第二,文献佐证起到辅助鉴定的作用,文献佐证是通过查阅历史的档案,历史记载以及各个时代的记录来佐证自己的意见。比方说石渠宝笈,但是石渠宝笈成书的时候也有2、3成有争议,若拿当时有争议的东西来佐证今天的东西必真无疑,这就不对。第三,仪器辨伪只能作为科学手段,鉴定纸是什么年代,墨是什么年代,包括双钩是否有轮廓,但并不能确定无疑说这件东西就是谁的,只能确定形似或像。这三种鉴定方法凑到一起来做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并不见得是真,这个结论本身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支撑自己的观点的一个倾向性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对于个体来说,十个人可能有多种看法。这就是专家目鉴,到文献佐证再到仪器辨伪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确定作品是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