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都市与山林——刘斯奋人物山水画艺术研讨会辑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朱琪/整理 2014-02-27

馋猫 193x106

10月22日,《都市与山林·刘斯奋人物、山水画展》在广东画院展览厅举行。展览展出了刘斯奋主席近几年来创作的山水、人物画作品37件,反映了刘斯奋先生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对“新意”和“变异”的探寻。开幕式结束后,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广东画院联合主办的《都市与山林·刘斯奋人物山水画展》研讨会在广东画院举行。来自全省美术界、文艺批评界代表40多人出席研讨会,并就刘斯奋主席绘画艺术及创作成果进行座谈。

主持人王永(广东省美协专职副主席):今天是刘斯奋先生的个人画展,很高兴这么多美术界和文艺批评界的朋友欢聚一堂,就刘斯奋先生的艺术成就进行研讨,我希望各位能够积极地发言,借助这个机会进行一次系统的沟通交流。首先请我们省美协的副主席陈永锵发言。

陈永锵(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刘斯奋主席的这次画展,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刘斯奋主席是一位标志性的文化人。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以画家的身份画画,他是以文学家和学者的身份来进入绘画领域,以一个文化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带着孩子的眼界来看世界,进行绘画艺术。我们常说画家有四个基本条件:孩子的眼睛、诗人的心态、哲学家的头脑,还有博学的思想。如果纯粹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没有理性的思考,即使再会绘画,也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

还有一个笔墨运用的问题,笔墨是一种绘画语言,语言的功能可以交流思想,传达内心的想法。但是语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没有意义的语言,是没有价值的。笔墨作为一种语言,它本身有自己的特色和思想,只有能表述思想,那才是艺术。因此任何一幅画,都会运用到笔墨,但更重要的是在笔墨中投入思想,要用带有感情的语言去运用笔墨。

所以我觉得,刘斯奋先生的画画中,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笔墨来看,它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思想和感受。

卢延光(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原广州市美协主席):我们可以拿陈树人、丰子恺他们与刘斯奋做比较,他们两人基本上是以文化人身份来做画,不同于那些经过专业训练、逐级递进的人物。像董其昌所说的“一超直入如来地”,刘斯奋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文化、修养、基因和爱好“一超直入”,这是我对刘斯奋绘画的一种认识。

第二个,我觉得刘斯奋绘画的意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风气”。刘斯奋当广东画院院长之后大力提倡“文化”,他的意义就在这里,开风气指的也是这个,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条。他在广东画院、在美术界提倡的这种风气很多年来我们没有提了。我们在艺术上分三个层次,技艺是第三位,知识、修养是第二位,学问是第一位。即是说,第一个层次是技法、技工,为什么有人说在广州文德路摆卖的那些画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知识含量,因为这是属于技工画。修养、知识总是是第二个层次。“文人画”讲求的是学问第一,属第三层次。

刘斯奋最近有一篇讲话发表在《人文艺术研究》,引起江苏、南京的一些艺术家的震动,从这里也可看到刘斯奋这种思想的意义。南京这个地方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六朝古都,其文化积淀的那种深度、厚度,广东还有很大距离。但他们看到刘斯奋这篇文章之后仍感觉到一种大大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刘斯奋所重提的“学问第一,修养、文化知识第二,技法技工第三”这样的艺术潮流。我觉得斯奋现在这样的画法、这样的表现对于将来将有深远的影响,这将是一种潮流风气的开端。

庄小尖(广州大学教授):我素来对刘斯奋先生都很敬仰,很敬佩。我原来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位文化官员,后来他写书了,还得了茅盾文学奖,我很是佩服。再后来他开始画画,直到现在,他又给画坛带来一股新风。刘斯奋先生的意义,第一,他不是以画画作为第一职业这样的一个角色进入画坛,这本身就很有意义。一个画家应该跟绘画保持一定的距离再来从事绘画,这个起点比一开始就画画的起点要高。刘斯奋生先生的绘画风格,符号风格都很明确。今天我在展览现场还有一个新的发现,就是作品《青山红树鹧鸪啼》,和跟它相对应的两张类似的画,我都很喜欢。这让我对刘斯奋先生原来的印象又有一个新的补充,他在色彩还有现代构成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钟耕略(旅美著名油画家):我昨晚刚从美国回来,参加刘斯奋先生的盛会,感到非常荣幸。刘斯奋先生的艺术十分特别,与众不同,因为其个人风格鲜明突出。当你面对刘斯奋作品时,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无论构图、笔法、意义、色彩以及画中的气氛、意境都很有文人的气质,很能突出他的特色,这是属于他个人的艺术感觉,一种对生活的感受,对生活的灵感以及文化的提炼。

刘斯奋先生没有受过任何科班训练,他也没有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深入地去临摹中国传统的书画,但他今天在绘画上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绘画上的成功是与他的阅历和文学修养分不开的。他洞悉中西文化发展观,再加上他具有很特别、很强烈的的个人见地,处事机灵果断,成就了他独特天性。在他的画作中,厚重沉稳的线条充分地凸显出他的个人特色和高贵气质。所以,在面对刘斯奋的绘画作品时,总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他超越中国画常规的思想。

刘斯奋的绘画艺术有三个成功的领域:第一个是现代都市人物的描绘与取材。他前期的作品主要是传统画风格的延续,是对古代文化、诗歌等片断的诠释。后来发展到以都市人为绘画元素,尤其是现代女性的描绘,从而把他的艺术归集到一个超越了文人绘画,以及跨越了现代理想艺术的一个领域,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刘斯奋先生运用大写意的手法,来捕捉现代都市女性的状态和形状,很生动,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受。他的现代都市人物的作品,多采用直和短的线条,有一种明快、果断的灵动感。但是这并没有减弱他在观念上的冲击力,以及那种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第二个成功的方面,是山水作品。刘斯奋先生从事山水画创作,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这种非凡的成就很值得我们注意,主要表现在物体、笔法、造型跟墨色上的互通,以及意境。这里有重量级的山水作品,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出尘》、《不凋》等,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山水一类作品的画法。它取材于乔木、云水等自然之物,来自很普遍的古今取材。但是古今成功的艺术家都有不同的视野,无论观察事物的角度、还是焦点都是很独特的,独到的艺术家对自然元素和形象的提升、安排和调度,成就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刘斯奋先生能巧妙的融入现代的视觉语言,在构图布置上尝试着近距离的伸缩镜头,用一种夸张变化的反差描绘立体的物体,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延伸。刘斯奋的代表作品取材于他对自然的认识,并经过他主观的过滤而表现出来,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理解。他作品的画面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氛,又使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第三方面的成就是山水花鸟作品。刘斯奋山水花鸟这方面的作品不多,但是也展现了一个可以开拓的空间。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领域中,山水中的“花鸟”是作为点景来处理的。但是在刘斯奋的山水画作品中,花鸟跟山水是平等的,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透出一种言语的意象,一种天然的野性。这点在一般的传统绘画、山川画里头是找不到的。刘斯奋的作品已经跨进了现代艺术的领域。他的作品跟常规的思想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色彩处理效果,在着色上有独到的处理。很多时候是多种颜色的重叠、波动,甚至还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是紫色的运用。刘斯奋的紫色运用得很巧妙。

刘斯奋的艺术在中国传统绘画格局的道路上,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以中国文化教育为根基,以丰富的文艺修养为养料,以现代人的视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风格。

刘一行:我觉得中国艺术大师的榜样很多,刘斯奋先生的作品使我想到徐悲鸿。徐悲鸿的作品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他把西方的素描和西方的一套和谐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国。在他的作品里面,对中国传统笔墨有一种保留思想。徐悲鸿的线条,无论是白描,还是其他,都很有修饰性。他能够画出很准确的形体,但是他的那种线条,不仅仅是用来描述形体的,是一种独立审美价值的绘画线条。现在很多画,一般都会要求要有重点性。但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非常少见。目前的中国画家,甚至是书法家的作品,线条都没有一定的规范性。而刘斯奋先生最大的独特之处是能够具备突出的线条设计体系,做到把线条独立出来,对形体再进行描述。形体之外,就是表现线条本身,保持着纯粹性,所以线条的处理很突出。我觉他作品中的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

李劲堃(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刘斯奋主席本身有一种天赋,是开拓型的画家。现代的美术教育是把一个小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他变成一个造型能力不错的人。我们看古代的画家,很多都是从感受形体、学习知识、学习诗词、学习文章、练习书法开始的。刘主席专力于绘画的时间不算长,但我觉得他以自己诗词、文学方面的素养驾驭他的书法及绘画创作,具有一种书写性,从这点看渊源很长。

从刘院长身上我感觉受益匪浅的,是他画画的状态。他不像我们先去感受一个对象然后去画,他是把对某种东西的书写性跟他的感受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的状态,在书写的过程中把他几十年的修养渗透进去,使作品透出一种他特有的气息,一种很难得的气息,味道很浓。刘主席给了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很莫名的一种新鲜感。就这一点我认为他属于那种非常有开拓性意义的画家。

方土(广州画院院长):我从三个方面来说刘斯奋先生的山水画:一是“高远”。他在画这批画的时候,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超越了山水画的高度。此外,又有一个贴近山水画的高,所以这里面有很高的高山流水,是独到的一个“高”。他从政的高度,我觉得都应该放在这个高里面,不应该单独把它分开。

二是“深远”。深远在山水画,就是纵深感。从视觉效果、墨色的运用,我觉得他达到了这个深,不简单。这个深远,不能仅仅在技巧里来理解这个深度,还包括学问的深。只有把学问做进山水画中,才能够达到这个深度。所以我觉得刘斯奋先生这么多年来能够把自己的学问跟山水、跟笔墨融合在一起,很难得。

三是“平远”--山水画所独到的平远。所谓平远,可以理解为很朴素,回到了现在,回到了当代,眼前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没有专门刻意去营造、制造情有独钟的东西,没有固有的东西,感情很饱满。我觉得这个平远,这种平实,这种平和,这种平静,让人读出了这张画的平。我觉得这个平远是最难达到的。因此我说刘斯奋先生具备进入当代艺术领域的潜力,而且现在已经见到效果了。

谭天(广州美院教授、文艺批评家):我们要讨论刘斯奋先生的作品,必须要把他的画放在中国画的大前提中去比较分析,而不仅仅是在放在中国画的临摹技巧、色彩这样一些层面来讨论,我们应该关注他画里透露出来的一种概括和引导的作用。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他的作品里所包含的童心、思心、哲心、匠心。有童心,就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要有热情,天真无邪,要会想象;有思心,要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有哲心,要有哲学家的心思;有匠心,是指无技巧的,但有一个工匠的心机。实际上这四个空间,前三个条件是与技法无关的,这也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我们谈中国画前提的时候,老是谈笔墨。如果你把中国画认真读一遍,你会发现传统中国画、中国的政史,是把人文放在第一位的。从唐代开始,把王维当做中国画的开山鼻祖,同时,王维是一位诗人。王维的画流传到现在不过十张而已,这十张中间到底有多少是王维的,基本上没有定论。但王维的诗作是得到认同的,留下来的也非常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这个前提是中国画中一个最重要的评判体系。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目前,广东的大画家作为研究对象的极其少。为什么极其少?我们这一批的大画家在某一个方面缺失,就是人文的缺失,没有自己的画路,没有自己的著作,没有自己的东西,也没有后续的关键性研究。你会发现广东的中国画理论书籍,没有自己的理论。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理论的画家,他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大画家,需要探讨。而刘斯奋先生的作品正是在自己的文化积淀基础上来开始从事中国画创作的,他作出了榜样。他讲求的是一种新型的、直观的表达,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我觉得他的画有伸展性,他没有经过学院有关中国画的传统学习,而是和大部分文人墨士一样,画的是有心之作,这是中国画的一支主要的理论。

我觉得我们如果停留在一个笔墨的分析、形象的分析、视角等的分析上,那都是非常专家的,非常到位的,但是其意义仍不及在中国文明史这个大的空间里探索人文、传统对中国画的影响。我觉得刘斯奋先生就是在人文、传统这上面升华了中国画的理念。

徐南铁(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今天看这个画展有三个感受:一个是不寻常的艺术创造力;一个是丰厚的人文精神;还有一个是强烈的意境。我们接触刘斯奋先生的画,最早是在90年代。一开始,我记得那个时候,他的文学作品《白门柳》第一部已经出版,第三部即将杀青。那个时候他已经开始办个人画展。当时的那些画,都是一些单一的人物画,没什么背景。接下来,他又开始画山水。山水之后,大家都以为他可以锻炼成山水画家的时候,他又开始画花鸟。他从最早的画水墨,到后来的加深颜色,就像他给自己下的定义,不断的鞭策自己。当时我就觉得,想在文学创作或者绘画又或者文艺理论方面,都很难界定他是一个怎样的、具体哪一方面的“家”。他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很难说他之后又会发出另外一种什么样的风采。所以我觉得他这种非常雄强的创造力是值得欣赏的。

第二点,我觉得刘斯奋先生的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他画的山水都很奇特。画的人物,有一个特点,以都市普通的年轻女性居多。这表现了他的一种世俗观,尽管他曾经在领导部门当过领导,现在又当一个艺术方面的专家,但是他对世俗的关怀是非常浓厚的。这种蓬勃的精神和他对世俗关怀的文化理念是相结合的,统一在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对文化的理解上面。所以我觉得他的画,不管是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第三,我觉得刘斯奋先生的画,尤其是在意境方面值得推崇。看他的山水画,或者看他的花鸟画,我有这样的感觉,几乎每幅画的意境都能够与某首唐诗或宋词对应上。我觉得要达到这个境界是不容易的。如果是很急躁、很狂妄的人,画不出这种意境。我觉得这种境界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莫各伯(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馆长、书画家、文艺批评家):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绘画,一个是西方的艺术,一个是中国的艺术。我觉得西方的绘画,与中国的绘画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绘画,纯粹属于图象式。你看一幅画,就是在观赏一番景象。而中国的绘画,我认为它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图象,而是一种文化综合体,是人文式绘画,是诗书画的结合。所以,中国人看画叫做“品读”,不只限于观看,这就是文化。

在中国,画画既是画画,也是写画,跟西方的画画有点不一样。要懂得品画,在看中国画的时候,要品。这里就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中国画中有诗,有意境,有画面,这是由很多东西烘托出来。中国绘画中还会用到书法的一些线条。因此书法的功力,也会在画面中得到体现。画家的学问,对画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情怀也会在这画里面得到体现。所以,在中国要成为一个绘画大师,他需要具备的条件是跟西方的画家不一样的。他必须要除了绘画的技巧、技能外,他还需要有相当多的文学、艺术的修养,比如诗词、书法的修为,以及他对文化的理解,对哲学思想的理解,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所以中国画历代的大师,实际上都是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是一个学问家,是一个诗人,是一个书法家,他的绘画在技巧上比较成熟。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古至今,一路数过来,所有的绘画大师都具备了多方面的才能。

刘斯奋先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样的水准,我觉得与他的文化素养、与他对诗词的理解,他在文学、书法、哲学方面的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在当代,中国画家往往忽视诗词、书法、文章方面的积累,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导致他的作品很难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作为一个大师,要在艺术上不断地进步,还必须在立言、立行、立德这几个方面有所作为。刘斯奋先生在这几方面堪称表率。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上看到他对岭南文化的理解,见地很高。他当广东画院院长的时候,提倡画家要学文化,学书法,学诗词,还请了一些诗词专家、书法家到画院讲课,对整个画院的创作和广东美术界给予了关怀,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梁照堂(广州画院专业画家、文艺批评家):刘斯奋先生的画,每一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他的作品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诗意,有很强烈的画语,还有诗词的意境。刘斯奋先生是集文人、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所以他的画作在人文和文化方面的起点都很高,风格、手法都很奇特,都很鲜明。尤其他在美术上有很强烈的主张,主张画家要学好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画好画。这种主张是区别于其他画家的,而且带动了一大批人,激励了很多的画家,影响了整个广东美术界。

过去看他的画感觉跟文人画很接近。到后来慢慢地发现,虽然他画的是文人画,但与过去文人画有本质不同。他从画古人一下子转到画当今的青年,画那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时尚青年,我当时就很吃惊。后来他又画山水,画得很朴实。他的人物画作很简,山水又很繁,反差很大,一个减法,一个加法。此外,他的作品多以都市和山林为主题,都市本身是喧闹的,山林是宁静的,这几个反差在他的身上就通过文化交织在一起,我觉得很好。

张演钦(羊城晚报记者):刘斯奋先生今天展出的这些作品,我认为都是大作,也是力作。我见过的展览也不少,但是这样的展览是第一次看到,艺术性很高。

现在的艺术格局可谓“多元”,其实我一直希望艺术应该是“一元”。什么是“一元论”?我认为“一元论”就是指以艺术本体为主,所谓艺术本体,就是让艺术成为艺术的原因和理由。艺术本体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独立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艺术活动本身是有信仰的,是对艺术本体的信仰。

我为什么提倡“一元论”?必须要回归到之前的艺术本体的道路上面。我们看刘斯奋先生的作品,感觉非常自由,这也是一种亲身经历的表现。但这其中恰恰缺少了流行色,他完全保持了独立性,这一点我觉得很难得。

刘斯奋先生充分强调艺术本体的存在,反过来他的存在是艺术的主宰。他画的画,不管是视角,造物形态,都是很独特的。所以他的作品非常典型地、比较清晰地透露出他创造的心血,以及创造时的心态比较自由。这是一切艺术、一切好的艺术作品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前提。

刘斯奋先生希望自己的作品气质上能够自由、纯粹和饱满。我们看刘斯奋先生的《青山红树鹧鸪啼》这幅作品,了不起,宏大,渊深,更重要的这幅作品突出了“啼”,透露出一种宁静、散淡、忧愁、幽静的感觉。这是我们对精神纯粹的理解。

我们看刘斯奋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洗涤精神的感受。他在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并具有把握一切的能力。有些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慢慢地锻炼出来的。所以刘斯奋先生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文化上。

廖曙辉(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首先谢谢刘斯奋先生给我们这次很好的、读书、学习的机会,感谢这次研讨会,我们的舆论批评给我们带来了活跃的思想。

我谈几个观点:一,任何一个不论从事什么专业的人,都要有全面的修养,才能够脱俗,包括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文史论是相通的。我们视野要宽,要在政治、历史、自然科学,还有专业的艺术学问等各个领域钻研,这样才能够有一个综合的素养,才会有艺术赖以发展的深厚基础,根才会扎得深。

第二,艺术特征就是生活。读了刘斯奋主席的作品有一个感觉,做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生活家。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一切来自生活,只有生活理论丰富的作品才有生机。所以专业的、非专业的,职业的、非职业的,区别在于生活。

第三,所有的套路都是一种探索创新的过程。如果没有探索和创新,艺术创新就会停止。对我们自己是这样的,对他人也是这样要求的,所以我们要善待他人。我们应该更加包容非专业协会成员的创作,发现他们的真善美,争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文联、文艺家协会就是要多发现这些人才,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和探索我们新的表达形式和创新的意义。要鼓励创新,鼓励出新,重新树立一个评判标准,这样才有发展。

黄唯理(广东画院专业画家、文艺批评家):斯奋先生以文人画骨法用笔入画而又能脱去传统文人画中的孤高清冷趣味,作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清新气象。

斯奋先生以文学名世,又以仕途济世,近年更擅丹青人物、山水,这是作者性格学养之使然,也可以说是国内文苑所罕见。

斯奋先生为当今热爱和学习美术的人们独辟了一条有别于学院式的培养方式(以文化学养、以人生感悟作“基本功”进入中国画领域)并走向成功的途径。

周正良〔广东画院专业画家〕: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就是画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文人修养,文人情怀,文人的笔墨格调”,我们老院长刘斯奋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欣赏他的画如同感受他的为人---从容、淡定、平和、自然。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自然。一切粉饰、做作都会让学术的高度和纯度大打折扣。刘斯奋先生的作品率真见性,朴实现格,丝毫沒有虚浮、张扬、功利色彩,这在当下尤难可贵。这是学养、才情和人格的积淀。因此,作为后辈,我们没有理由不向老院长学习、致敬!

王嘉(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米兰·昆德拉有一个观点是“生活在他方”,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今天的展览主题“都市与山林”,我觉得可以引起很多话题。“都市”与“山林”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生活状态--“都市”是当代的、眼前的、现实的生活,“山林”是古典的、理想的、浪漫的生活。

刘斯奋的这批作品,正是由“都市”和“山林”这两个关键词联结在一起的。跟“都市”有关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画,跟“山林”有关的作品主要是山水画。以人物画的方式关注当代的都市生活,这是当代绘画领域中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在刘斯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体现着当代人的精神面貌,体现着积极的、入世的、现实的生活态度,体现着在“都市”这个主题下的方方面面。跟“都市”相对应的是“山林”,也就是刘斯奋最新创作的这批山水画作品。在这批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到另外一种状态,那种山高水远的空间处理,那种云雾缭绕的画面效果,那种超越尘世的天籁之音,那种物我两忘的澄怀感喟。在人与自然的真诚对话过程中,给人一种远离都市、拒绝都市、超越都市的胸怀。从这个角度说,刘斯奋的山水画作品,体现出来的是平静的、出世的、理想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都市”的态度,是一种超越时空、遥接古典的那种关于“山林”审美的态度。

刚才看展览的时候,我注意到今天的展览布置也很有意思。展厅里的作品,不是把表现“都市”的人物画跟表现“山林”的山水画分开摆放,而是把两类不同的作品穿插摆放一起。看过一两件“都市”题材的人物画,接着看到的是一两件“山林”题材的山水画,之后又看到几件“都市”题材的人物画,接着又看到几件“山林”题材的山水画。一会儿是“都市”,一会儿是“山林”,一会儿又回到“都市”。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对“都市”的感受不断被“山林”所打破,对“山林”的向往也不断被“都市”所纠正。如果用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他方”来描述今天看展览的过程,那就是刚刚站到“都市”中,又看到了“山林”;刚刚投入到“山林”的怀抱,又回到了“都市”。站在“都市”的立场上看“山林”,看到的是“他方的生活”。站在“山林”的立场上看“都市”,看到的也是“他方的生活”。整个看展览的过程,就是这样徘徊在“都市”和“山林”之间,不断发现和欣赏“他方的生活”的过程。如果说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他方”揭示了一个生活美学的道理,那么,今天看展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体验“他方”,不断体验“生活”的过程。

我觉得与其说展览表现的是一种“他方”的“生活”,倒不如说是站在“他方”的立场上看“生活”。惟其能够站在“他方”的立场上,所以才能够做到不被“生活”中的框框架架所束缚。惟其能够站在“他方”的立场上,所以才能够变换角度地、多种角度地看“生活”。惟其能够站在“他方”的立场上,所以才能够体验到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生活”。相对于“都市”来说,“山林”意味着对“都市”的摆脱。相对于“山林”来说,“都市”又是我们每天面对的活生生的现实。只有立足于现实的生活,同时又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不断地从现实中超越出来,“生活”才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也是我看展览的又一个体会,谢谢!

周宇安(广州美术馆):即兴赋诗一首:“城市山林”,承传创新;可贵者胆,下笔暢神;文化底蕴,高远广深;心境造像,形意率真;大家风范,独统三军!

主持人王永:我们的研讨会就先告一段落。作为主持人我也说两句:第一,刘斯奋先生作为我们广东文艺界这么多年以来的领军人物,我们能够看到他一直为岭南文化的进程和创新在竭尽全力,并且亲力亲为,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今天的展览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句话,我想刘先生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绘画者,而且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具备综合的知识和修养并行的人,告诉我们如何将修养、将知识运用到绘画当中。

刘斯奋(广东省文联主席):非常感谢大家出席这个研讨会。大家都作了很好的发言,有些甚至是有点“过度”的发言,但这都是出于对我创作的鼓励和鞭策,我会好好地记下来,去思考回味。许多来宾把我跟一些大师级别的进行比较,这一点我要郑重申明,我跟他们差得很远,我不是单纯以绘画为专业的,更不是靠这个来讨生活的,我作画纯粹是一种爱好和兴趣,我想今后也只能够继续按照这种爱好和兴趣,延续下去,如果能继续有所进步,我就会更加高兴更加来劲。谢谢大家!

【编辑:谈玉梅】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