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李刚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国家文化部、建设部颁发的《城市雕塑创作设计制作资格证书》
我的创作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艺术感觉,一阵复杂的思考,成为始出的动力,仿佛“母体”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在这种体悟中,我一直关注着生命与形体的深层关系,源于生命的自身法则,而现实的严肃性和复杂性,在创作方面我要求的伦理性和现代性,通过“母体”这一生命之源,在极其封闭的精神圈内,异常审美地表现了出来。对我个人来讲,“母体”是最伟大的,最神圣的,也是最纯洁的,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意味的。所以,我把“母体与生命”这一永久性元素注入雕塑形体创作中,让生命的内在性质体现得更为明显、纯正和完美。具有探索性的创作,可以作为雕塑艺术的整体风格之最佳表述。
本土文化
对本土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有着多元的人文意义,同时渗透着在一定范围内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的、表象的、符号的、抽象的历史文化,帮助我们寻找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途径。
我选择了抽象这一概念,只有抽象这一概念,更让人从意念中感悟它的哲理性,更让人抵达思想的深度。有独特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新疆,对艺术家是一种挑战。挑战与应战真正揭示了理解的本质,真正体现了理解力的价值。对新疆的理解,需要热情、智慧和意志。我对本土的理解是既注重表象,同时又注重内在的延伸性,我认为用抽象来表现本土,它的伸展空间会更大,同时我尝试着用“雅丹”的符号、“胡杨”的表象和“形体”的单纯性创造我多元的本土意义。
自然的启示
在自然中,雕塑形体给生命赋予了永恒的价值,同时对应着新的视觉现象,并非通过单纯地热爱生命的方法,而在大自然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对自然物象予以特殊形式的艺术审视时,就能构建和体验出最深层的现实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在艺术形式那种自足自律的创作中,某些自然的表面因素的结合体,与生命的深刻性和完整性相关联,尽管这种关系通常很难把握,但有些特定的地貌和植物却能成为生命的承担者和代表者,并在视觉上给我们提供新的视觉想象的契机,能传达更多的新颖独特的意象,给艺术家提供了创造的信息。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提出要从自然的形态中观察和发现创作的灵感,“要从天上飘动的白云和邻舍墙上的斑点中获得。”他又说:“在你意象中获取灵感,来创造我们最大的可能性,只要我们用心,每天都会发现奇迹。”
不完整的完整
当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向,任何单面的、统一的阐释都难免捉襟见肘。在现成的理论规范与历史事实之间,在那些表面现象与实质意义之间,总会出现与时代并存的奇迹。
多年来我一直尝试着局部的、残缺的、现代的视角,表达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新疆,在剥离与超越中,体现了新疆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最具特异性的方面。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提升,我逐渐确定了我的艺术表现形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领域,用不完整的完整表达我作品的最大完整性。我认为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传达着什么,就是说,用最简单的雕塑语言,表达你最深刻的思想。
英国大雕塑家亨利·摩尔曾说过:“自歌德式艺术以来,欧洲雕刻长满了青苔、莠草等表面的累赘物,把形状完全遮住了。布朗库西的特别任务是除去这些发育不良的弊病,使我们再次认识形状”。摩尔这一论点极其重要,启示我们用
最简单的形体表现我们的思想和观念,从纯粹的艺术表达而言,我的创作方法与目的、效果与动机、形式与内容,都喻示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
一个雕塑家的关键词是塑造观念、塑造思想,我将继续用“不完整的完整”这一观点创作我的雕塑作品,使它更加单纯化,来表现最纯粹的雕塑语言。
李刚《岁月如歌》76cm×78cm
生命的意义
生命,永远是我雕塑艺术创作的主题。自宇宙星球撞击诞生人类开始,人们便在寻创着自我的本能,在寻偶,在传宗接代,是这一生命的源体创造了我、创造了你。只有在坎坷的逆境中,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我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更喜欢在这样的心境中用雕塑这一传达形式叙说我对生命的感悟。奋斗了大半生才真正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儿时我便喜欢对泥巴的把玩,随着时光的进程,开始思考形体本身的语汇,总是用激烈冲动的情感完成自然给我的感受。自然中的山、自然中的水、自然中的一切一切,永远都是我雕塑创作的源动。人是万物生命中最高的权威者,母体又是生命之源体,我对母体生命这一主题至高的崇拜,她将永远是我雕塑艺术语汇的主导。
或许沉默或许张扬……
自然静态的艺术,永远是有着最大的张力,我会随着这种伟大的视觉冲击力,
创造我自然的生命意义。我的定位观就是把本土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民族风情等融汇于我的雕塑作品中,用雕塑艺术的独特语言赞美生活、赞美生命、赞美和平。
感悟张力
绘画有绘画的表达方式,绘画是用平面的色彩传达最大的视觉张力。而雕塑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张力艺术,但它更直接。我们举一范例:毕加索是立体派鼻祖,他做的《女人头像》,用绘画手法无法展示它最大的立体感,而用雕塑这一形式可把它的体张扬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毕加索不愧为立体派先锋。
让我们更进一步研究一下有机形体。方形本身没有任何的张力,只是简单的一个实体;而圆却有着无限的冲击力,在雕塑中如果把圆能表达得得体到位,那你也就掌握了雕塑的基本要素,这里我只叙说雕塑本身表现语言,并不涉及各种雕塑的表达形式。我曾多次观察中国古代雕刻,在传统的雕刻中(如霍去病墓、唐十八陵和唐代雕刻),无不传达着有形体生命的张力,从古代到现代多少大师,无不为这一张力所驱动,留下多少好的作品让我们学习借鉴,同时我们从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感悟着雕塑的张力和永恒。
艺术作品的视觉幻象
绘画、电影和雕塑都属于视觉艺术。
我认为,雕塑既是视觉艺术又是触觉艺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既能看到又能摸到的一种空间艺术。我更喜欢视艺术的单纯性和直接感。越是单纯的东西,它的视觉幻象的空间就越大,这一论点也如同中国书法中的意境。在书法中,只有八种笔画的单一线条构成了字,字构成了行,行构成了整体。由抽象的线条和整体的章法暗示着最伟大的视觉幻象,这就是中国的美学与哲理,这就是艺术的特殊力量。假如你闭上眼睛去触觉形体艺术时,那么你就会对雕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触觉产生的幻象就会上升到更大的认知范围,这样你就会用大脑打开你的想象空间,感受雕塑给你带来的真正的魅力。
残缺的完整
早期我对完整性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看到的只是表层意义上的完整,并没有考虑作品内在的思想完整性。雕塑属多维空间艺术,形体本身的意义有着多方位的表达,形体只是为你要表述的思想服务。所以说,在我看雕塑中残缺和不完整的形体,都能完整传达所要表述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雕塑的残缺有着它特殊的意味,很多大师用残缺的美作出了非常精美的好作品,我想残缺也能体现他的美和要表述的完整性。
东西交融
我是一个主张、宣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个成熟的雕塑家,肯定有属于自己的雕塑观点。我对艺术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指艺术品的表面现象,当然作品的《岁月如歌》76cm×78cm表面现象最先引起人们的感知,但它的特点是使此艺术作品与彼艺术作品从形式上区别开来,这不足以视为艺术作品的独特个性。艺术作品的个性是它具有美的特质而又引起审美主体的特殊体验而形成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应从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艺术精神呈现出来。
我喜欢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曾受过西方哲学和艺术的影响,在东西方艺术的交叉对流中,我体悟到了那种有缺陷的部分和更有亲和力的东西。纯粹和完美,是两个需要小心的词语,认真去思考它,应该是无法探究的两个艺术范畴。因
它业已自足,你介入它的时候,便意味着伤害它,因为我更注意到不纯、有缺陷的和不完美的事物上,这样更容易发现到事物缺什么,创造那个空缺,或不完善的部分,如果从逻辑上说,整体便完美起来。今天是一个传媒和发布的时代,是多元的融合,我们的审美观念都在起着变化,为走向国际化不能不让我们思考。我们需要融合新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整个地球。只有开放我们自己才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