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役艺术家的艺术趣味
各大美院的毕业展被视为艺术新人的第一次亮相,备受关注。80后、90后艺术家如何在这个看似最好的年代隆重登场?
在截止日期5月23日那天,英国格拉斯美术学院的一场大火烧掉了毕业生们的作品,也烧火了今年全球美术学院的毕业季。在中国,各大美院的毕业展被视为艺术新人的第一次亮相,备受关注。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甚至就以“马上火”为题,道出了年轻人最迫切的心愿。
各大美院的毕业展是6月艺术圈最受瞩目的盛事,展示的不仅是教学成果,也成为“全新”的艺博会。在这个艺博会上,年轻学子成为参展商,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廊主和艺术经纪人如同猎头一样,寻找未来的蓝筹股。
从’85新潮到80后,中国艺术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80后、90后艺术家如何在这个看似最好的年代分一杯羹?
上世纪80年代那辈人去西方与世界相连,80后在本土用网络就沟通了全球。
“中国艺术家除了没有钱,没有大工作室,什么都有,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这是策展人侯瀚如和艺术家顾德新在1989年的对话。
相比曾经的前辈,如今的艺术家似乎走得更为顺畅。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室,也有了钱,面临的机会也比以前多,但是艺术本身是否也顺畅呢?
上海艺术家高铭研生于1983年,他的作品传达出明显的自恋。他将这归因于自己独生子女的身份。高铭研认为,要在当下世界做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艺术家是桩很复杂的“生意”,“和前辈相比,如今的年轻艺术家缺少对艺术发自内心的激情”。
尽管简单地以代际划分艺术是不可靠的,但80后艺术家的确有不少共同点。他们大多接受了正规的美院教育,并对网络和科技运用自如。网络已成为新一代艺术家进行创作和宣传的重要平台。
人称“小汉斯”的英国策展人汉斯·尤尔里奇·奥布里斯在描述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时说:“他们与黄永砯、费大为这一辈艺术家不同。黄这一代人在西方创作,在西方生活,西方是他们与世界相联结的通道。而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中国本土生活,在中国本土创作。他们对于新媒体、视频、表演艺术的混搭使用得心应手。他们的实践沟通了地方和全球。”
小汉斯在蛇形画廊进行的一个名为“89+”的项目,关注1989年后的艺术家,并为此建立一个数据库。他通过在网络上征集作品,得到了许多中国艺术家投递的作品方案。
每年的毕业展都不乏哗众取宠的作品。以广州美院为例,2014年3月,穿着学士服的“上吊女尸”惊现宿舍楼,抢先一步为毕业展“预热”,据说这件作品的作者是在反映自己临近毕业的迷惘状态。
不过,相对于哗众取宠,毕业展上小清新、精致化的作品还是占据了大多数,学生们更偏重在材料选择上下工夫。即使在表达严肃的政治话题时,年轻学子也更喜欢用卡通化或戏谑感来表达感受。
过早成为能卖的艺术家会损害毕业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和判断力。
毕业展是美院学子与社会和市场接触的第一个窗口,更多80后、90后艺术家选择成为商人。而毕业展本身也变得商业化,有VIP预览、拍卖、艺博会,作品下放着作者的名片,稍好的作品很快就被交易商订下。
这些年,“年轻艺术家”成为艺术市场上的热门关键词,有专门的推手、画廊、机构、基金来运作,甚至还有拍卖公司直接将毕业生作品做成拍卖专场。
2006年,嘉德在线举办“新兴的力量——2006全国各大美院毕业展作品网上拍卖”;2010年,京、沪、穗共出现了7个针对大学生作品的拍卖专场和1个艺博会;2012年7月,嘉德在线举行“学院派——中国八大美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在线拍卖”;2012年12月,广州华艺国际拍卖举办首届大学生艺博会,实际上是一场毕业生作品销售会。
201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为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三个系办了一场VIP预展,邀请画廊主、藏家来看展。学校组织预展的动机跟组织招聘会差不多,还是为了解决毕业生的饭碗问题。毕业生市场好,也会增加学校的含金量。
不过,既然立志做艺术家,就要做好吃不饱饭的准备。今天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成功艺术家,过去都曾清贫过。过早成为能卖的艺术家会损害毕业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跟随市场潮流,迟早会被潮流抛弃,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有主心骨和独特的判断,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