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的普及消费市场决定艺术能否良性金融化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文夏 2014-10-09

艺术金融是一个热词,也是在艺术行业在近年来受到重视后资本希望进入的渠道,然而艺术金融却始终处于难有作为的状况,这是基于我国艺术市场本身的状况所导致的,近期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沉寂,艺术品信托也出现了极大的问题,由于周期较短的信托产品在遭遇到艺术市场降温的冲击,难免出现兑付危机,如果无法通过有效手段解决,最终只能是收益清零或者骗钱走人的结果。其实这是当下资本缺乏投资渠道而艺术金融又并未进入健全模式的矛盾,这种环境下资本急于寻找入驻对象,而在艺术品市场尚算火热之时进入到艺术品金融之中,一旦艺术品市场遇冷结果便是艺术品金融的危机状况的来临。--与一次忽悠者的对谈之后

估价系统是结果而非原因

自文化产业被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以来,相关企业和部门都希望在艺术金融领域打开缺口,然而同时都看到艺术品行业本身固有的难题,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估算问题。甚至有言论称无法科学的价值估算制约了艺术品金融的发展。其实,政府强行地通过气权威性和公信力进行艺术品的价值估算是否可行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与当年在其他领域的计划经济其实无大不同,通过强制手段将艺术品的价值估算官方化无法避免的易致官商合谋形式的艺术品捞金行为的产生,而艺术品的价值估算并非是依靠官方企业合作就能完成的,更多是要依靠艺术市场本身的健全发展,可以说估价系统的健全是建立在艺术市场发展到需要这一系统来促使艺术行业产生质变的阶段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艺术市场的阶段性前提,估价系统被强硬造出来那也只能是畸形的。当下通过艺术品作为真正的产业进行营利的实在是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品并没有在中国滋生足够强大的消费市场,更多的是投资市场,说得更直白一点其实艺术市场是次一级的“庞氏骗局”。有其是建立在官本位基础上的画院美协体制更是进一步导致了这个市场的资本不透明化以及投资畸形化。

艺术品作为投资本身并没有错误,而将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收益数额巨大的对象却是极为错误的。没有大众消费的中国艺术市场是圈内人的自我游戏,当下公众对文化的消费还是在视觉消费上,大部分人群可以去美术馆、画廊亦或是其他艺术机构参观展览和欣赏作品,但是一旦涉及到消费则需要考虑了,连门票的购买尚需多加考虑,更不要谈买一件作品回家收藏。也就是说其实公众对于艺术还处于“免费的消费”阶段,一个市场缺乏公众的参与自然具有其局限性。圈外对艺术品市场也就是将作品的天价新闻当做与娱乐八卦相同的存在,而圈内热衷的炒作和虚假更多是小范围的玩闹。毕竟如今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不平衡发展的畸形状况是现实,而这种畸形将直接影响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发展。一级市场很容易被二级市场所覆盖。

首先,艺术行业私洽型的交易占主要份额,不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其客户来源多依靠互相的关系,而并非面向市场的广泛客户;其次,价格决定了产品本身的层次,艺术品本身的水平甚至并不能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价格,而一旦价格水平高则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来抬高其本身的所谓学术水平。而二级市场可以说在其市场份额和交易往来上对一级市场形成了碾压之势,画廊所需要拓展的对整体市场的开发因此而难以进行。这种环境下的艺术市场本身的营利形式就是小众的、局限的、短期的,这种急功近利造成了我国的艺术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也多是短期的和高收益的,从收益和期限上寻找优势是最直接的,但是也是最不可取的,这种模式下的风险过高,且依附性过强,更何况依附的对象还是一个不健全的艺术品市场。那么当下的估价系统则是这种市场环境下的结果,估价系统并不是原因,有官方化和权威性的估价体系也不能决定市场的走向,真要强行如此也不过是两拨人的勾结罢了。健全的估价系统应该是在有足够良性的市场循环体系下产生的,从而达到可以进行更大规模金融化的体量。而并非揠苗助长地催生一个叫做估价系统的东西来破坏市场,当下的艺术市场是一个阶段,而市场内的成员更多应该做的是吸引更多的未参与者。如何普及化才是重中之重,普及化想着赚钱不过只是耍流氓罢了。

尽管艺术品市场确实存在很多规范性的问题,但是定价系统或估价系统更多应是市场结合艺术所得出的产物,而并非市场中的托拉斯式的规则,一旦这种规矩产生势必导致现有市场更难有基础消费的产生,从而艺术品很有可能直接沦为圈钱和洗钱的工具。

文化艺术发展非可一蹴而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是事实,不论过程中有多少问题,然而与经济发展不同的是文化发展难以借用经济发展的方式达到经济发展的结果。而艺术市场尚且只是文化市场中的一个部分,可以说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在当下艺术基础市场还主要依托于教育和培训为主的情况下,要将真正的艺术市场打开来实在是一个十分艰难的问题。艺术发展基层热甚至是脱身于艺考的培训产业,而艺考的培训产业也仅仅是高考中的一环,相比较于其他的各个门类的培训,这都只是小部分群体罢了。而基础教育领域在艺术方面甚是缺乏,也难免造成艺术欣赏上的脱节。

从文化消费的传统而言,现在还残存的或隐藏的收藏家庭首先在数量上是有限的,经历了文化断层的中国文化消费具有太多的投资目的,而并非有如西方对艺术品的消费理念,这是基础市场与艺术品市场脱节的市场现状,而培养消费群体对艺术品进行日常化以及非投资性的消费收藏则是艺术市场良性发展的基本需求。要产生这种需求不但需要给予大众充分的讯息获得渠道,更要给予大众追求艺术资讯和知识的欲望。而仅仅通过利益诱导的模式使消费者产生投资性的购买只是一个方面,而收藏性的购买更具有市场价值。如何促进收藏性购买的产生才是当下艺术市场所有解决的难题,这更多意义上要借助知识普及性的教育以及新型传媒体系的传播。

当下,民众并不缺乏欣赏艺术的条件,不断被建立起来的美术馆以及各类大展充斥生活之中,然而仅仅提供可选择的项而不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是可怕的,民众对于艺术的认知甚至是盲目的,有着极度显著的两极分化,完全不接触的群体在生活中难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而经常有条件接触的人也只是视觉上所产生的一知半解,虽说过度解读并非对艺术能产生多好的效果,但是完全脱离历史来谈艺术是空洞的。而在缺乏艺术和哲学基础教育的当下教育现状中,要形成真正对艺术有选择能力的群体是困难的,毕竟大部分和艺术靠近的人靠的并非是这些,而是一种无论视觉还是利益上的盲目。

其实艺术品是否普及交易并不影响艺术品能否金融化,毕竟金融所需要的并非是一个良性的基础市场,尤其是我国的金融行业,更不必谈艺术品市场本来就鱼龙混杂,在这个圈子里浑水摸鱼的也不在少数,那么本身就不那么健康前进的艺术市场的存在基础更难产生出良性的艺术品金融市场了。要真正意义上的良性的艺术金融市场能够产生,需要的是社会整体的艺术普及和艺术消费普及,这两者缺一不可,而艺术普及又更是消费的前提,说得更高大上一点便是美育,从蔡元培开始至今这么多年美育也从未在我国形成大势,只能说如今在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艺术的普及其目的虽不仅仅是艺术市场的发展,但是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消费习惯的培养都甚为重要,处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现今,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拔地而起,然而其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毕竟房子建好和真正的文化做好其实是两码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