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二届《剩余价值—环保艺术展》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中心绿地展开。本展览作为“2014浪漫滨江艺术季”的主体内容之一,延续去年首届《剩余价值》的理念与形式,本次展览由贾布担任策展人,邀约了范文兵、韩谦、王海松、王青、王彦、张斌、庄慎、卜冰等8位上海当下最具代表性与活力的建筑师,他们使用回轮胎、可乐瓶、旧门窗、电子垃圾等回收物品,在陆家嘴中心绿地搭建一系列可使用的大型临时空间。通过建筑师的空间把握能力以及对材料的敏感与探索,将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变成可欣赏的景观和可使用的空间。展览同时组织了三场现场活动,邀请环保创意市集与多家环保公益组在展览空间内进行销售与宣传。展览期待从“垃圾-艺术”的转换过程中凸显废弃物品的再生价值,也希望籍此激发公众对垃圾分类、回收,及相关环保问题的关注。
“垃圾—艺术”的转换隐含着物质的价值再生:当物质原先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失效,它们会被遗弃,变成垃圾。艺术家将之变成艺术作品的创作材料,使这些被遗弃的物品拥有了新的使用价值。在垃圾分类回收的流转链条中,基本工作包括分类回收和拆解再生。参展艺术作品在这两个步序之间发生。展览结束后,除了少数物品由艺术家本人收藏外,作品会被送回再生资源回收平台进行拆解。换言之,艺术作品是在回收物品流转过程中挤压出来的剩余价值。由此,艺术创作的行为和垃圾分类回收的行为之间也具有某种呼应:如果说垃圾分类回收是发掘了物品可循环的经济价值并达成了环保的社会价值,那么用垃圾制造艺术作品,则是创造出了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希望通过展览激发公众对垃圾分类与回收,及其相关环保问题的关注。基于此,我们要求所有作品的主要材料必须是真正的回收物品,并且在概念创作阶段时就要为展览结束后的物料去向作出规划,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扔进垃圾桶。只能选择回收物品作为创作材料,这无疑给建筑师出了难题,因为材料的选择和来源会高度受限,但另一方面,它也使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趣味。建筑师使用的回收材料包括可乐瓶、轮胎、塑料框、门窗、光盘以及各种小件电子垃圾,而构建大型空间所必需的框架结构部件,也是建筑工地上被反复利用的脚手架和毛竹。范文兵与韩谦的《水果筐空间》中,塑料水果筐不仅是构建物的结构与表皮,还可以直接用作创意市集的货柜;张斌用旧轮胎搭起的秋千架(《月圆乐园》)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游乐场;卜冰与庄慎用旧门窗制作成一道70米的长墙和3个回廊(《1日园》),墙面上有数个可以开合与通过的门,为现场的娱乐与市集销售提供了空间;王彦的《碟墙记忆》上,上万张“打口碟”鼓励着现场观众去细细寻找过去的时光与记忆;王青用近千的染色可乐瓶搭建的《红点穹顶》不仅提供了如矩阵,如风铃的视觉感受,其内部的空间节奏感也为使用者提供了独特的体验;王海松用小件电子垃圾拼装起一组《再生树》,它们与绿地上真正的树木真真假假,遥相呼应。
这些材料与形态各异的作品被安置在陆家嘴中心绿地中一块约5000平方米的草地上,它们兼有装置艺术与建筑空间的性质,也同时拥有了公共景观的观赏性与可使用空间的功能性。在具体的空间处理上,建筑师们全方位考虑到了作品的观赏性,将在绿地中漫步的行人,进入展览区的游客,甚至从周围楼宇里俯瞰绿地的人们不同的视角都纳入考量。由于参展作品从一开始就被定义为可使用空间,它们的设计与搭建充分考虑并完全接纳人们游走其间,预留了休息、游戏、销售以及各种在公共场合被使用的可能性。
在第二届《剩余价值展》里,除作品形式的实用性、景观性上的重大突破外,我们将创意市集与环保机构引入到建筑师们的作品之中,展览期间,这些空间里将销售环保创意产品并进行环保公益宣传。在一个环保概念的空间里宣传环保。这标志着《剩余价值》展不仅仅是一个公共艺术展,而更进一步成为公共环保教育的窗口。作为都市景观,陆家嘴中心绿地为《剩余价值》的作品呈现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意义的环境。这个上海最中心区域的大型公共绿地,被摩天大楼的密林所环绕,这个摩天森林被认定为今日上海最重要的城市地标,也是代表上海城市活力的最典型图景。空旷的绿地在尺度感上对装置作品的存在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而在另一个层面,两者又形成呼应:可乐瓶、轮胎、电子垃圾、塑料制品,无一不是为维持这个城市光鲜外表和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代谢物,《剩余价值》的展览与作品的存在,恰是这个高速城市存在的代价。
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创意市集:2014年10月18日,11:00-19:00
2014年10月24\31日,11:0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