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特·纽曼( Barnett Newman,1905-1970)是美国现代杰出的“抽象表现主义”( Abstract Expressionism)画家,也是“色域绘画”的代表,他的作品色彩饱满、具有很强的张力和现代设计感。
巴尼特·纽曼《安娜之光》
2013年至2014年,巴尼特·纽曼连续有3幅作品在国际市场上拍出高价。2013年10月4日,一位不知名的神秘买家以约1.057亿美元的价格从日本DIC集团手中收购了巴尼特·纽曼最大尺寸的一幅油画——《安娜之光》,目前该画排在世界最贵绘画的第17位。2013年5月14日,纽曼的油画《Onement VI》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o.438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名神秘买家收购。2014年5月13日,又有一位不知名的神秘买家以0.842亿美元的价格在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得纽曼的油画《黑火I号》。原来默默无闻的纽曼突然有3幅作品闯入世界最贵100幅绘画的行列,引起世人轰动,由此纽曼一举成为国际绘画市场的新宠儿。异军突起、风头正劲,这与他在世时的不温不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巴尼特·纽曼《Onement VI》
巴尼特·纽曼《黑火I号》
1905年1月29日,纽曼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是家里的长子,父母是来自波兰的犹太移民。纽曼小时候就展现出犹太人所具有的超强思辨能力,在初中时他就获得过“4分钟演讲比赛”的第一名,并且在高中时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经常逃课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各类美术展览,并加入“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研究绘画。他曾在纽约城市学院( City College of New York)攻读过哲学专业,并辅修绘画课程,该校一共出过11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纽曼则由于经常逃课,大多数课程都是勉强及格,所以他在校时绝对谈不上是一名好学生。1927年,稀里糊涂毕业后的纽曼曾到父亲开的服装厂上班,1929年纽约股市大崩盘,他父亲的服装厂也因此陷入困境。在此之后,纽曼转行从事过美术代课教师、剧团经理、建筑绘图员、作家和评论家等多种工作,甚至热心文化事业的他1933年还曾经自己给自己提名参加过一次纽约市长的竞选。20世纪30年代,纽曼开始了其绘画生涯,一开始采取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手法,不过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被毁了,目前能看到的其最早作品创作于1944年。1934年,他遇到了女艺术教师安娜李·格林豪斯(AnnaleeGreenhouse),并在1936年与之结婚,1956年之前纽曼几乎没卖出过几幅画,作为收入微薄的美术代课教师,甚至有时还失业在家的纽曼一直靠妻子微薄的工资度日。为了谋取一份薪水高一点的正式稳定工作,他曾于1931年、1937年和1938年三次参加艺术教师资格考试,但均以失败告终。在第三次考试时,纽曼的水彩画测试只得了可怜的33分,但这并没有影响纽曼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谈到纽曼就不得不谈谈当时美国画坛的艺术潮流,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美国绘画艺术的主流是“抽象表现主义”,它诞生于“二战”后的纽约,是美国第一个对世界画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现代画派,而且随着该画派的崛起,世界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巴黎转到了纽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画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马克·罗斯科(MarkRothko,1903-1970)和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等人,当然也包括纽曼,这些人的作品已成为当今国际艺术市场拍卖的中坚力量, “抽象表现主义”之所以于50年代在美国大行其道,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那就是“二战”后的10年,美国“麦卡锡主义”泛滥,当时为了防止苏联间谍的渗透,政府可以在没有任何足够证据的情况下给人扣上不忠、颠覆、叛同等“莫须有”的罪名,具体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就是搞“文字狱”,不要说对苏联抱有好感,哪怕是同情工农阶级、反对战争的人也都会被列入黑名单,即使是卓别林、爱因斯坦等这些名人也在所难免地受到了冲击,一时搞得人人自危,而抽象绘画则是一种中立的象征,创作这种绘画在政治上是非常安全的,所以一时吸引了众多美国艺术家投身其中。此外, “抽象表现主义”还有一些细小的分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色域绘画”,它的作品特点是使用大面积的色块,而且画幅尺寸往往很大,其中某些具有规则几何色彩图案的作品看起来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当时很多“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同时也是“色域绘画”画家,纽曼就是其中一例。
巴尼特·纽曼《太一 Ⅰ(Onement Ⅰ)》布面油画,69.2×41.2cm,1948
巴尼特·纽曼《是谁在害怕红黄蓝II》
从40年代开始,纽曼主要从事策展、绘画编目、为“抽象表现主义”撰写艺术评论等工作。同时,他也跟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热潮画过一些抽象作品,但是其创作和当时其他抽象派画家相比,并无明显特色,例如:他早期绘制的作品《无题》(Untided,1945)。抽象绘画不像具象绘画,具象画家靠画不同的人物或者风景等题材,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下去,而抽象绘画如果在形式上没有一定特色的话,则画家几无立锥之地,因为所有人都可以这么“乱涂一气”,这让纽曼感到十分痛苦。
从1946年开始,纽曼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他用垂直的细线来分隔大块的色彩,他称这种细小的线条叫“拉链”( Zips),这种称呼虽然显得有点“下里巴人”,但确实非常形象生动。到1948年,纽曼绘制了《Onement》系列创作后,他认为自己的画风成熟了,并于1950年在美国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大本营——贝蒂·帕森斯画廊(Betty Parsons Gallery)举办了第一次个人艺术展。画展后不久的1950年4月,约有24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在纽约35号艺术工作室召开了一系列的艺术讨论会(Artists′ Sessions at Studio 35),这次系列会议被看成是“抽象表现主义”史上里程碑性质的一次聚会,纽曼在会上说道: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用我们的绘画创造着世界。”此后,纽曼不仅仅画画,还用自己所擅长的艺术评论技巧和别人展开论战,甚至不惜把对方告上法庭。在为自己作品辩护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纽曼的艺术影响力。
“拉链”风格贯穿了纽曼的一生,占到他全部作品的80%以上,他也曾经创作过立体雕塑,并命名为《三维拉链》。纽曼早期的“拉链”系列绘画中被分隔的大块色彩是杂色的,而且“拉链”边缘抖动模糊,手工绘制的迹象明显,如作品《Onement I》(1948)。但是到了晚期,随着《谁害怕红黄蓝?》(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 1966)系列作品的出现,这些色块逐渐变成了平坦而响亮的纯色,线条横平竖直(应该是借助尺子等工具完成的),展现出典型的“设计主义”风格(Designism)特点,而且《谁害怕红黄蓝?》画有5.5米之高,显得非常壮观,由于这一独特的风格,该作品被陈列在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的美国馆中。
创作于1968年、以纽曼妈妈名字命名的作品《安娜之光》尺幅巨大,有6.11m×2.76m之巨。纽曼之所以要绘制各种巨幅尺寸的“拉链”系列绘画,完全是为了营造一种空间感。在1967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宗教、建筑、视觉艺术大会”上,纽曼做了《当代艺术的精神维度》的演讲,纽曼认为: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就在于能不能营造空间感,伟大的作品能带给你空间感,这是人类精神维度的基石。”
巴尼特·纽曼《Broken Obelisk》1963-1969年
晚年的纽曼还在不断创新。他尝试过其他方面的艺术创作,如异形画布绘画《杰里科》(Jericho,1969)、平板印刷系列作品《18诗篇》(18 Cantos,1963-1964),以及著名雕塑作品《破碎的方尖碑》( Broken Obelisk,1963)等。1970年,即纽曼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他创作的“拉链”系列绘画中作为“拉链”的细线变得越发细小,而且纽曼最后几年的作品大多改用丙烯颜料,色彩饱和度更高,画面颜色更均匀,而且用丙烯创作的大幅绘画永远不会产生像油画干缩后产生的细小龟裂纹,从而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精神和响亮,具有强大而永恒的震撼力,如:1970年纽曼创作的《存在I号》(Be I,丙烯画,1970,美国底特律艺术学院收藏),该作品的名称也非常有意思,be在英语里是一个最简单的词汇,然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复杂的,就像中文里面的“道”字一样,其意无穷,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开篇中就有一句名言“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人一旦考虑生死,就是考虑哲学,这也反映出作为犹太教徒的纽曼,其晚年的宗教情怀更加浓厚、哲学思考更加成熟。从另一个角度讲,《存在I号》我们也不妨可以理解为“是我”,似乎暗合了纽曼对其一生怀才不遇的愤懑: “我画的和你们不一样,你们不理解没关系,我就是我!”确实,该作品如同照亮黑暗天空中盛开的烟花,达到了纽曼个人艺术生涯的顶峰,由此可以大胆预见,如果该画作将来拿去拍卖,它应该会超过纽曼作品之前的拍卖价格。
巴尼特·纽曼《谁害怕红黄蓝?IV》
1970年7月4日,纽曼因心脏病复发去世,享年65岁。去世时在他工作室的墙上还留着未完成的巨幅遗作《谁害怕红黄蓝?IV》。虽然,纽曼在世时其画作不被理解,饱受孤独之苦,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个给了他一生坚定不移支持的伟大妻子,纽曼去世9年后,他的遗孀通过节衣缩食设立了巴尼特·纽曼基金,以资助艺术创作的方式把纽曼的艺术思想传递下去,因为她坚信,只要纽曼的精神之火不灭,总有一天,人们会读懂并欣赏他的作品。
纽曼“拉链”风格的绘画对美国同时代其他“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克莱福特·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由大面积的色块组成,不过克莱福特·斯蒂尔是以不规则的色块为主,而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则是以横扫的三色块为特色,而纽曼则是他们三个人当中最早绘制大面积色块的画家,可见他对其他艺术家的影响和启发。同时,纽曼中期以及后期的绘画风格,即色块以及“拉链”为纯色且边缘为直线,这种简洁直白的风格被公认为对“后绘画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等现代派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后绘画抽象主义”画家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1936-)、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1928-1994)、英国“极简主义”之父鲍勃·劳尔(Bob Law,1934-2004),以及法国战后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1928-1962)等。1962年,伊夫·克莱因受纽曼创作于1953年的《Onement VI》的启发,干脆把其中的竖线去掉,创作了一系列单色绘画作品引起国际绘画界的轰动,其画中所用的蓝色甚至被国际上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
巴尼特·纽曼《尤利西斯》1952
具有超前意识的人注定是孤独的。纽曼在世时一直不被看好,直到1985年,一位不知名的美国收藏家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纽曼的《尤利西斯》(Ulysses,1952)之后,纽曼的绘画才逐渐受到世人的重视和认可。目前,纽曼的作品不仅被拍出高价,而且在世界各地的重要美术馆都有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伦敦泰特美术馆、柏林国家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等,纽曼作品之所以受到当前世人的热捧,其原因主要有三条:
首先,纽曼的作品数量较少。 “物以稀为贵”这是商品经济的铁律,国际书画市场也概莫能外。纽曼在世时,由于他的画色彩过于简单,远看似乎和一面背景墙差不多,而他那个年代的人们则更热衷于欣赏和追逐红的发紫的美国著名画家波洛克的那种色彩凌乱而扑朔迷离的作品,因为那种作品更能体现美国自由主义的文化精髓,因此,纽曼在世时,他的作品关注度不高,纽曼入行10年卖画成绩几乎可以用“可怜”一词来概括。1948年他在第一次个展上“卖”出过一幅画,这幅画与其说是“卖”,不如说是“连卖带送”,买家是纽曼老婆的大学同学。1951年纽曼在贝蒂·帕森斯画廊举办了第二次个展,这次波洛克等大腕纷纷带作品帮老朋友助展,结果纽曼一幅画都没有卖掉,还饱受批评,最后不得不灰头土脸地匆匆撤展,之后1952年的一次重要展览居然被拒绝参展。1955年,他又卖了几幅画,其中除了一个买家不是他的朋友外,其他都是朋友看到纽曼夫妇生活实在窘迫,出手接济之举,如此惨淡的卖画经历导致他有一段时间没碰过画笔,差点彻底放弃绘画事业。到1956年才终于峰回路转,那年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本·海勒( Ben Heller)听了波洛克的建议来到纽曼的工作室,让纽曼挑两幅画卖给他,纽曼给了他两幅早已画好的“拉链”风格绘画——《亚当》(Adam,1951-1952,伦敦泰特美术馆收藏)、《黑夜皇后I》(Queen of the NightI)。之后,为了维持生计,纽曼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从事其他工作,这导致纽曼绘画作品的产量极低,在他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才创作了100多幅绘画作品,这为他日后在罔际拍卖市场上受到狂热追捧埋下了巨大伏笔。
其次,纽曼的作品画面罕见、独特,过去没有人这么画过,未来也不会有人这么画,因为他的画简单独特到了任何后来的画家都不好意思再模仿他的风格,因为,一模仿就会被人看穿,这是完全属于纽曼自己的风格,而且,他还为该风格的绘画起了一个“拉链”的名称,从而像著名商标一样给自己的风格打上了一个令人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
历史上,有无数画家的绘画技巧也很不错,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画作上的署名隐掉,人们就分不清是谁的绘画,这种没有个人风格的绘画很难成功。相反,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哪怕不是“画”出来的也能成名,就像意大利空间主义画家卢齐欧·封塔纳(Luclo Fontana,1899-1968)用小刀在画布上随意划几下、戳几下就成了著名作品,其中一幅红色的《空间概念,1961》(Concetto Spaziale,1961)在2012年10月12日苏富比拍卖上以255.6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因此, “风格独特”也是纽曼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纽曼绘画的成功还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它反映了西方绘画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完全抽象的阶段,用绘画来表达抽象的宗教和哲学观念。纽曼大学时学的就是哲学专业,他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解决‘生死、主观与客观、悲剧’等这些哲学问题”。纽曼同时也是忠实的犹太教徒,一开始很多作品他都没有命名,而是之后用犹太教的一些主题来命名,如《夏娃与亚当》《亚伯拉罕》(基督教《圣经》中犹太人的始祖)等,所以这些名字只有“能指”意义,而没有“所指”意义,也即画名只是一个代号、一个称呼,并无具体含义。但是所有这些与犹太教有关的画名,以及纽曼的这种“拉链”风格,其实是从深层次上表现出了犹太人的宗教观,即一种引人上升、拜见上帝的观念,因为, “Zips”除了有“拉链”的意思外,还有由拉“拉链”的动作引申而来的飞速向上移动,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热情”、 “活力”、“崇高”等含义。纽曼曾说“我们不需要从基督、人类或者‘生命’中创造出一个教堂来,我们从自己的情感中创造教堂。”纽曼“拉链”风格的绘画就是他内心所创造的神圣教堂。他还说: “绘画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就像人具有肉体和精神两个层次一样”、“美学(哲学)是绘画的抽象集合概念,就好比鸟类是所有具体鸟的抽象集合概念一样。”
纽曼这种带有宗教哲学观念绘画的成功并不是孤例,近几年受热捧的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的“多形式”绘画2007年以来接连有三幅都拍出几千万美元的价格,而马克·罗斯科的画同样也是要表达一种哲学思想,即体现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腊哲学中的悲剧意识。可见纽曼、罗斯科等人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们标志着西方绘画向人类更高的精神层次上又迈进了一大步。由此,人们有一天最终会发现“真正伟大的艺术必然是蕴含深刻哲理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