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江南叙事•可一画家村艺术家作品展”惊喜不断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4-11-15


第二季可一艺术节“江南叙事•可一画家村艺术家作品展”,11月8日在可一美术馆开幕,可一画家村入住和合作的42位艺术家首次集体亮相,共展出200余幅作品,包括油画、水墨、书法、雕塑等,展览为期一个月,开馆时间为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周一闭馆。
 

观众惊叹“不得了”

上周六开幕的“江南叙事•可一画家村艺术家作品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幕式当天,人流如潮,冒着秋雨看可一画展;原定下午3点开幕,1点多就有嘉宾前来观展,当日观众超过600人次,地处南京城东宝华山麓的可一美术馆变得热闹非凡,一时“人气空前”,直到下午5点多,超过了美术馆闭馆时间,展厅里还有众多观众流连在作品前。画展开幕几天来,每天有观众前来观战,周日依旧观众不断。美术馆按常规在周一闭馆,但依然有观众专程前来。有不少观众看了有关展览的宣传,或是朋友的微信,专程开车来看展。面对热情的观众,可一美术馆破例在周一也照常开馆。周三上午,更有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经销商,走进可一美术馆,享受艺术的熏陶。11月15日周六下午3点,可一画家村十多位艺术家,将再次汇聚在可一美术馆,与观众们现场交流。

周一下午,记者在现场遇见几位来自仙林大学城的观众,他们看完展览后,对工作人员说:3层楼,200件作品,居然还是觉得看得不够过瘾。有一位观众“抱怨”说,看了报纸,知道南京有这么好的一个艺术区,就开车来看看,下了312国道,一看周边环境,很多还是正在施工的工地,不信这里有高雅的艺术,进来一看,不得了,吓住了!


美术馆:得天独厚的艺术空间

坐拥青翠宝华山的可一美术馆,有4000平米展厅,800米展线,近20米挑高;东望青山,西瞰绿水。画展上,42位艺术家从“80后”至“50后”,艺术风格各异,精彩各自独特,200多件作品中新人新作惊艳亮相,艺术大家深沉精道。得天独厚的艺术空间,让远道而来的各界观众意外和感叹:可一美术馆“空间太漂亮了”,尤其是三楼,十多米挑高,竖条窗户,将窗外青山碧水阳光,切割成线条,非常壮观。这么大的空间,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城内展馆不可能超越的。

策展人林书传说,此次展览是一个群展,作品种类多样,艺术家也是多样的,布展是一件很难决定的事情。可一美术馆有三个展厅,一楼是主展厅。展厅有主次之分,同一个展厅位置也有是否显眼之分。因此,此次布展摒弃了一般按年龄及职务高低排列的方式,而是以作品的氛围为主要原则,尽量让展厅的每一处、每一个角落的氛围都是协调的。林书传强调,没有不好的作品,只有不好的策展人和展览呈现方式。这样一个以画家村为单元的群展,要达到好的展览效果,从艺术出发是最重要的原则,这也是一个背后有着画家村的美术馆应该坚持的。
为了更好地体现江南叙事的主题,可一美术馆三层展厅里,每层展厅放置了两个价值近万元的紫铜香炉,特别邀请了专业人员现场表演香道。美术馆外是江南绵绵的秋雨,馆内则是沉厚悠长的千年沉香味,观众们在这样精心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悉心体会浓浓的江南“艺术味儿”。
 

 观众:好作品  值得看

 分格迥异的作品,在4000平米的可一美术馆里有序陈列。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被作品及组成空间深深吸引,给予很高的评价。

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教授黄荭说,江南叙事是一拨人对这山、这水、这人文的情结,不仅仅是画展,也是对某种闲适写意的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坚持。在蒙蒙细雨里看“江南”在画家、书法家、摄影家的笔下晕染开去,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美术馆里,各种好友一路看着画着聊天,再回到临湖的一楼展厅,喝着饮品吃着小点,感觉跟一群小伙伴逛了半日的大观园一样。黄荭特别喜欢可一艺术园区的一个理念:与艺术同居。她说:“就算我不能住在画家村里舞文泼墨,应该也会喜欢和画家村为邻,和艺术为邻吧。”在众多展品中,黄荭喜欢画家徐弘的《沙发》,觉得“很有一点十日谈的味道,充满了故事性和想象。”也很喜欢黄河的画:“她笔下的草木是有表情的,会呼吸,会迎风招展,会触摸你心灵柔软的深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之前在观筑的个展上展出的一幅画,空旷的草地上放着一只精美的大箱子,画的名字叫“带不走”。“也有些作品是好玩,像张刍狗的、丛伟的,有一种游戏和戏谑在里面,是愤怒的,也是调侃的、讽喻的。”黄荭喜欢美术馆的空间布置和总体设计,很多作品值得细品,有还没看够的感觉,“或许改天捡个安静的日子,带上自己的学生,约上几个画家朋友一起再去看看画,听他们说说门道。”
 

鲁敏觉得,可一艺术园区做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生活区,是艺术家们向往、喜欢的一个创作、生活与艺术融在一起的群落,这种状态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南京能出现这样一个地方挺好的。”“一个艺术园区的出现,对所在城市,对周边的人的文化结构、文化艺术样态,都会有推动作用,都是一种补充。”鲁敏说:“当天的艺术展,特色是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包括对南京本土当代艺术的探索,非常有价值。”她觉得,这个展览上,观众与艺术家交流“非常无缝”,观众可以看到作品,也可以见到艺术家本人,看到别的对这个艺术感兴趣的观众,这里就是一个艺术交流大的融汇的场合。现在大家都习惯于通过电子媒介,社交媒体来了解艺术动态的背景下,有这样一个现场的艺术场域,非常好。“我是写作的,到现场来与艺术家们交流,还是有很多启发。”
 


画家们回家了


展览开幕前,江苏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董事长毛文凤先生向可一画家村的艺术家们发放入住通知。拿到通知书的徐弘十分感慨,他说:两年前,可一文化艺术产业园与画家们签约,如今,画家村已经开始推出了集体亮相的“开山之作”,相信可一画家村会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村落。
 

画家村艺术家刘国夫说,今天的展览,是可一画家村画家们的集体亮相,可一画家村从开始建设就由画家们参与进去,作为主人,对自己创作、生活的地方进行设计,画家们也不再象以前一样只是租客,而是拥有产权,这就彻底解决了以前有些画家村频遭拆迁,流落四方的状况,也给画家们提供了十分安心的创作净土。徐弘认为,从今天的作品可以看出,未来画家们必将进入一个创作的安定期,爆发期,在可一画家村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参展艺术家赵勤感慨道:“我从南京江心洲画家村搬到幕府山画家村,再搬到江宁的工作室,搬家都烦了。如果说,我有一个对工作室的梦想,那么,今天在可一画家村终于实现了。”新华日报记者陈晓春说,对画家们来说,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家,从此不再有拆迁,漂泊的心得到了安宁。这里是一片净土,可以在这里潜心作画,做纯粹的艺术。这里是一个平台,山水之间,同行们交流见解;美术馆里,观众们在画作前流连忘返。       

可一画家村:做艺术孵化器

 可一美术馆开馆之初,就以江南叙事为主题,旨在持续地推广可一画家村,将画家村作为基地,整体运作和推广入住艺术家,做艺术的孵化器。此次可一画家村艺术家作品展,便初步实现了这一理想。开幕式当天,便有很多艺术家作品引起艺术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藏家的关注。


著名设计师、世界最美的图书设计者朱赢椿,今年9月决定加入可一画家村,在收到参展通知后,原本计划拿出一些设计作品参展,在跟策展人林书传交流沟通之后,他创作了一批水墨作品参展。作品展出后,得到多方关注。年轻的策展人林书传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朱赢椿老师的绘画与他的图书设计一样,简单,素雅,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传统的笔墨语言去欣赏他的绘画。朱赢椿老师的绘画具有随机性,他更像一个旁观者,让笔墨与纸自己发生碰撞和关系,这是朱老师一惯的手法,不论是书籍还是绘画,他不想人为地去掌控本来就很美的东西。朱赢椿绘画作品的画面构图尤其值得回味,这是一个设计师二十年的品味所沉淀下来的,计白当黑,诗意绵绵。著名艺术家朱建忠看了朱赢椿的参展作品后,很有兴趣,展览第二天便去朱赢椿的随园书坊工作室参观,并就艺术创作与朱赢椿作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朱赢椿深感受益匪浅。朱建忠认为朱赢椿的绘画很有想法,选取单个物象也很有意思,未来具备很多可能性,他还建议钱晓征馆长,如果将朱赢椿的设计、摄影以及绘画作品组合起来做一个展览,会很精彩。作品展出后,朱赢椿已经接到多个艺术机构打来电话,邀请参展,或是提出合作等。

可一美术馆馆长钱晓征对记者说,可一画家村是艺术家的集聚地,她的理想就是让艺术家们在可一安居,潜心创作,“我的使命,则是全力以赴,将可一画家村的好艺术家好作品,推广出去。”

钱晓征对艺术区的经营,有耐心,有新意,他的用心不仅得到入驻艺术家的认可,也得到一些同行的关注。画展当天的观众中,就有来自外地的同行慕名前来参观。其中,有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朱先生,目前正在从事艺术园区的建设。8日一早六点钟,朱先生就和几个朋友驱车从郑州出发,赶到可一艺术园区来参加画展开幕式。朱先生说,多年前就已经从新闻报道、网络文章中了解到钱晓征做艺术品经营、做艺术园区的历程,内心十分认同。目前,他正在郑州南部的樱桃沟风景区附近筹建一个艺术区。他认为,可一艺术园区的建设理念是十分正确的,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度上把握得特别好,这也使他一直以来对如何建设艺术园的“混沌”一下子“茅塞顿开”。他希望将来郑州的艺术园区建设好后,双方能开展合作,促进郑州与南京两个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