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灯光艺术:炫目也能“以少胜多”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雷曼;寿达林 2015-04-20

在“美国偶像”最新一期中,著名歌星詹妮弗·洛佩兹演唱的《Feelthe light》堪称美偶史上最美表演。洛佩兹的歌声没话说了,关键是她穿的那条裙子巨长。有多长?20英尺半径40英尺直径(长6米多、直径12米多),纯白色长裙,想象力不够使了吧?最奇妙的是,设计师将五彩灯光打照在这条私人定制的巨型白裙上,于是,台上一会儿星光灿烂,一会儿浪花朵朵,一会儿春暖花开,一会儿灿烂银河系旋转成涡,美极了。

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灯光艺术提供了任性的本钱

近年来,自动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灯光艺术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灯具已经远非聚光灯、回光灯、泛光灯等这几种,功能远非遮光、调焦、水平和竖直转动这些简单动作,自动控制、事先光编程,应有尽有。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后,灯光艺术跨入全面数字化的时代。就说电脑灯具,就包括了镜片反射式电脑灯、摇头式电脑灯、变色灯、电脑追光灯、激光灯等,它们都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灯具。遮光、频闪、调节焦距、光圈、变换颜色、图形以及在三维空间流畅移动光束等等,都是现代灯具的基本功,甚至还有三基色任意调色、空中三维成像功能。

灯具变为奇幻的灯光汇演,还需要灯光控制方式的革命。电脑灯具与传统灯具相比功能丰富得多,每一只电脑灯具一般都具有十种至三十种以上的功能;而这样的电脑灯具一台晚会就有几十上百种,要对它们的变化进行控制并释放灯光华章,数字电子技术就该上场了。最近,我在英国千年眼、法国埃菲尔铁塔所看到的灯光艺术汇演,都是由数字技术实现的。

灯光表演当然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动态艺术,当代的灯光艺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自我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以机电一体化及数字技术为根基,才思横溢的灯光设计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灯光艺术作品的创作。最近的成果是洛佩兹的音乐会,灯光美学诠释出的舞台艺术魅力让人非常愉悦。

面对无极繁华,我倒觉得:少到极处是功力,淡到白处是七彩

但我觉得,每逢晚会必是灯光的海洋,可以吗?当然可以。必要吗?不一定。

最近,在纽约看了弗拉文(Dan Flavin)回顾展,图标系列(iconsse-ries)、对角线系列(the Diagonal)、纪念碑系列(Monuments to V.Tatlin)……都只有简简单单的几根日光灯管,简简单单地排成对角线、矩阵、圆形,或者布置一个似乎有倒影的走廊,走廊仿佛被“鱼眼”镜头“翻译”过。

弗拉文早年服过兵役,学过四个学期的绘画,在哥伦比亚大学学过艺术史,然后干的工作是开电梯。开电梯时,他遇见了几位极少主义的艺术家索尔·勒维特(SolLe-witt)、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和罗伯特·赖曼(Robert  Ryman),然后他用荧光灯管和日光灯管开始灯光装置创作,他也以巨大的成功进入极少主义艺术家行列。

我看到的就是这位大师的回顾展,弗拉文用数量极少的荧光灯管发出的光让空间内部具备了无限可能性,灯管里的光色彩是那样地不由分说就“插入观众的眼球”,每一位观众都被他营造的光环境和周遭空间深深迷住了。

观看“无题(untitled【1972-1975】)”,我从黄色、粉红色光渲染的廊道中踩着光的倒影走过,心中莫名地想起杜尚用非艺术的材料去唤起人们对传统的油画色与光的幻觉,其做法就在弗拉文身上再现了,他们都是极少主义门里人。弗拉文在1968年之后,将艺术创作推向更大的空间,德国卡塞尔的整个Doc-umenta 4博物馆都变成了他创作的灯光装置;他甚至将灯光雕塑的空间扩大到了整个建筑及建筑外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灯光装置就是他的艺术装置品。

有部分批评家批评他的作品“只是一些排列的灯管而已”。我倒要说,在弗拉文手里,灯管就如同画家的笔、雕刻家的刀,创作出的灯光空间才是作品;更何况,他的作品呈现出的美纯净如水、神韵天成,他用最少的元素营造出最棒的效果。正如白色,虽然蕴含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但因为均匀和谐“端”出的却是白。

应该捡起“少就是多”的大旗,为了地球,为了人类

就美学原理论,弗拉文的作品就是单纯到毫无装饰的天籁,没有装饰,作品物质形态就是观众视觉经验的全部内容。正因为极少,他的光空间张力强大,观众不去欣赏、不去遐想是不可能的。

弗拉文走的是极少主义路线,其鼻祖杜尚就开始呼吁艺术创作“减少、减少、再减少”,画面单纯、色彩单纯、造型语言简练;到后来,极少主义在美国蔚为大观,有的将其称之为“A.B.C艺术”,浪潮波及绘画、文学、建筑、音乐等领域,力主艺术回到它的本原,以极简的方式崇尚自然、崇尚本原。

如果你在街头碰见左右前后看上去形象都差不多的雕塑,那就是极少主义了。极少主义不主张用天然材料,因为他们想让作品没有历史内涵,所以喜用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材料;极少主义创作崇尚机械加工,刻意追求画面或雕塑表面的光滑平整,作品中只出现一两种颜色;极少主义雕塑基本没有基座,且从哪个方向和角度看,作品的形象都基本一样。

有人说,极少主义艺术品的“意义”在作品之外,作品本身提供的不过是一种契机。我觉得,极少主义是工业革命成果辉煌之时,艺术工作者们自觉不自觉的一种反思逆动行为:我们为什么要营造花团锦簇的辉煌效果,我们不可以歇一歇,不再无限度索取自然呢?

我赞赏极少主义艺术,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