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艺博会参展作品:《鹦鹉前头不敢言》吴冠中
说到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发展史,不得不说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四大艺术博览会:北京艺术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广州艺术博览会和香港艺术博览会,它们是中国艺博会发展的领头羊,为中国艺术交易提供了便利,在中国艺博会进化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近些年,在艺博会先行者们的带领下,本土艺博会也风生水起,上海当代……
(萌芽)“摊位靠抢,作品靠举,宣传靠吼,交易靠嘴皮的现象把会场搞得像个农贸市场。”
上世纪80年代,现代艺术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政治形势而产生;到了90年代,艺术博览会才“初露尖尖角”,此所谓萌芽时期。据资料记载,约1978-79年之间(确切年期无从查证),International Asian Antiques Fair(亚洲国际古董艺博会)在香港中环的富丽华酒店举行,这应该是香港最早的艺博会,当其时展品以古董为主。1991年,来自美国的一对夫妇David & Lee Ann Lester曾在香港举行了名为Art Asia 的艺博会,他们把分别来自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澳洲的画廊带进香港。
毋庸置疑,香港艺术博览的确会比内地要早。不过内地艺博会先行者也不负众望。1993.11.16-25,中国首个艺博会“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举办,为艺博会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最早开放与繁荣的珠三角,让艺术博览会在此次活动中大放异彩。艺博会之所以诞生于广州,是因为广州作为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口岸,贸易便利、经济繁荣,加之“邻居”香港的助推,为“舶来”西方这种艺术交易方式提供了渠道。
巴蜀艺博会参展作品:毕加索陶瓷 《山羊头像侧面宽》
其实,首届中国艺博会应该被认可,但不能算成功。摊位靠抢,作品靠举,宣传靠吼,交易靠嘴皮的现象把会场搞得像个农贸市场。万事开头难,有了首次举办的经历,并在经历中总结经验,艺术品交易纳入规范化管理并不遥远。
广州弄潮之后,上海、北京也随之而起。上海艺术博览会于1997年首办,随后一年的时间,北京也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旨在展示中外艺术作品,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搭建高端艺术交流的平台;上海艺博会劲头迅猛,一开始创造了傲人的成交历史。
(生长)“不疯魔,不成活。策展人、画商和艺术家对艺术和艺术交易深深的迷恋和全心身的付出,也推动着艺博会进入国际轨道。”
进入新世纪,市场的力量将全球艺术体制的范例带入了中国。2000年举办的“上海双年展”被誉为是最具国际体制雏形的例子。2004年,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在北京举办,被视为中国艺博会发展的新篇章;2006年,艺术北京创办,定位要做亚洲最好的博物馆并推动北京成为艺术中心;200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始举办,是本土艺博会西化的最成熟模式。艺博会的三大霸主一方面立足本土特色,另一方面又争着与国际接轨,三足鼎立之势强劲。加之名目繁多的艺博会而纷纷登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热火朝天。
巴蜀艺博会参展作品:张文源 油画作品"
艺术博览会第一人董梦阳如是说。除了董梦阳,范迪安、高士明、卢杰、皮力、甚至还有90后才俊张彦柏等等一大批策展人,以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为契机,全身心推动艺博会进入国际轨道。
艺术博览会第一人董梦阳,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大型学术性展览策展人高士明,“长征计划”并担任总策展人卢杰,中国最顶尖的艺术策展人之一皮力,甚至还有90后才俊张彦柏等策展人,以及一大批画商和艺术家,以中国的艺术市场发展为契机,全身心推动艺博会进入国际轨道。
进入新纪元,中国当代艺术走入国际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艺博会的国际化,得益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艺术市场提供了土壤,有人说我们占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比例,其中哪怕是十万分之一的人跟艺术产生关系,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艺术市场“拍拍翅膀”,整个国际范围都会引来“一场龙卷风”。但是国际艺术市场的生长,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比如市场的热钱涌入,一方面带来了人人津道的艺术品骤升的价格,一方面也驱使了艺术家的创作逐渐符号化。比如市场一味争打国际牌,而忽视了国内文化环境对西方艺术的接受程度,以及中国艺术照走向世界的切合点。但是“文化软实力不可能拔苗助长,大体向阳,往那个方向努力就不会错”董梦阳如是说。
(发展)“中国的艺博会在争打国际牌的同时,从来不会也不能忘记‘本土特色’这张‘王牌’。艺术博览会只有在国际化理想中回归本土,才是医治艺博会国际化“水土不服”的良药。”
其实,国内艺博会的国际化之路走得异常艰辛,横亘着诸如严密的审查制度、高额的关税、拍卖行的直接接入等困扰。第一届成都艺术博览会,首次把把川人的目光拉向国际,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而巴蜀画派携手宝墩国际画廊又将众人的目光拉回本土,却脱颖而出,一方面得益于巴蜀画派促进会对宣传推广的重视以及现场布展的运筹帷幄;另一方面,巴蜀画派是川渝地区本土文化艺术风格的整体体现,是体现本土特色和“见微知著”的最佳素材。中国的艺博会在争打国际牌的同时,从来不会也不能忘记‘本土特色’这张‘王牌’。艺术博览会只有在国际化理想中回归本土,才是医治艺博会国际化“水土不服”的良药。
艺博会是一个舶来品,直接引进西方艺博会布展模式,或者“嫁接”西方艺术概念,甚至“空降”打着国际画派标签的作品,此类照本宣科的方式,根本不能让中国艺博会更洋只会更土,反而将本土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离“洋”还会远吗?
原文刊登于《中华美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