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艺博会海报
至2009年市场经历回暖期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心就一直在拍卖市场中流转,国内很多的资本力量都在对拍卖市场中进行角力;所有的媒体关注点也都是围绕着“天价”、“井喷”概念在做,随着各地文交所的出现,很多人尚未搞清什么是艺术品的时候,已经开始把“艺术品”当成了暴富的工具。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高企的价格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谁也无法说清楚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还是代表市场的真正雄起。
从去年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的统计数字来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参观人数都比往届来的清淡,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担忧。国际买家群体的退潮从表面上看是对于某个特定市场的暂时性休克,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恰恰是本地市场的关注度下降,本土当代收藏市场购买力的虚弱导致了一旦“洋和尚”停摆,整个艺博会的场面就不好看了,也就缺少了很多足够的噱头。
国内艺术品市场消费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很多买家和收藏者并不习惯于从画廊、展会当中买画,喜欢直接向艺术家手中要画和在拍场中购买,感觉这样更保险更安心。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笑话,画家手中的价格永远比市场价高,拍卖公司的拍品永远不保真。这让很多画廊主感到很“受伤”,也无可奈何,显然艺术消费行为还未成熟。我们的买家离真正的收藏家的距离还很远,显得不够“开化”,作为艺术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级被冷落,基于画廊的艺博会焉能兴旺?
有关中国艺术品二级市场的讨论和盘点随着每年的春秋二拍频出不断,占据媒体头条,而关注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探讨则大多处于边缘。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的生态现状,亦即一、二级市场长期倒挂,一级市场发展受制的问题。在“艺术巴塞尔”定位香港拓展亚洲区域、全球布局日趋明朗之际,在这种国际性的压力之下,中国艺术品一级市场基础性的问题应该受到重视。从艺术品独特的产业链模式来看,一级市场是沟通艺术与市场的桥梁,也就是说从艺术品的学术价值向市场价值转换的关节。
在市场创新层面上,艺术金融的理性回归和长期发展需要一级市场的健康发展。前几年,嫁接于艺术品二级市场的艺术金融创新形式备受追捧,如拍卖——基金、拍卖——信托、拍卖——质押等,但是由于专业性不足、机制缺陷,如今基本上都归于沉寂。相反,金融与一级市场的联姻显得更为理性和低调,在艺术北京的背后可以看到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而德意志银行则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主要合作伙伴。作为2015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中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巴蜀艺术金融发展论坛将邀请国内外艺术界与金融界的精英群策群力,畅谈最新产业理念和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官员、金融高管、艺术家及学者等多种思想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来达到共融。同时,兼顾吸引资本及项目融资,并帮助宣传论坛举办地等目的,努力将“中国巴蜀艺术金融发展论坛”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金融产业高端论坛,从而切实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及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这种国外银行长期介入艺术金融的形式,不是直接将艺术品设计为投资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艺术品咨询的综合服务,也就是说着力于私人银行的高端增值服务。这取决于一级市场以及基础消费群的成熟度。巴塞尔艺博会在亚洲选址香港,一方面是关注亚洲这一新兴的艺术市场,另一方面也看中香港良好的金融环境,以及该地区多元化、“炒家”少、潜力大的艺术消费群。
正因为一级市场在艺术品产业链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它与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使得推动一级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出于商业考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作为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的成功正显示了这一点。这一国际艺术界指标性的艺术盛会以“非商业化”的策略,赢取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一次,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除了画廊展览之外,艺术家讲座、专题讨论、新书发布会及演讲等场外艺文活动也相当引人关注。艺博会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的展览销售场所,而且是一个艺术文化资源整合、推广、教育的平台,甚至是带动城市活力的文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