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5月16日(周六)15:00开始
地点:OCAT上海馆公共教育空间(闸北区文安路30号)
讲者:石可
嘉宾:冯路、施瀚涛
策划人、发起人:殷漪
语言:中文
本次讲座的内容并非严谨的学理思考,而是基于讲者自身经验,对中国文化场域的一些反思。讲者将从一些一般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诸如括号后的英文和公共空间中的暴力癖好这样的现象出发,提出一些假说,来对当代中国文化生产(作为一个后革命非西方非白人的特殊文化场域)背后的集体潜意识进行解析,从而对中国近年来,乃至当前的广义文化生产,社会象征结构的构造,乃至更广义的社会现实,提出一些解释的新模型:以想象中的标准结构代替未知,失去命名能力,以及强烈自辱冲动和赶过时时髦强迫症的结合,而这个想象中的标准结构是不在场的他者,从而产生明显的文化焦虑,使中国的文化生产基本上失去主体性和本真性,左右失序,进退失据,列于萨特所定义的“坏信仰”之属。这些现象,讲者暂时命名为分类焦虑以及命名焦虑。这次对谈只是问题的提出和现象的解析,并不宣称能够解决任何上述问题。
讲者介绍
石可
诗人,戏剧导演,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戏剧系获得博士学位(实践及研究学位,PracticeasResearch),博士论文题目《现场艺术中的肉身化与非肉身化:从格洛托夫斯基到全息影像和强人工智能》。英国阿诺尔菲尼艺术中心(ArnolifiniGallery)合作艺术家。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副教授,教学包括前卫戏剧、行为艺术、现场艺术等当代艺术表演门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研究方向包括现象学与当代艺术理论、技术现象学与当代艺术、西方现当代戏剧和泛表演艺术、表演训练体系等。
嘉宾介绍
冯路
建筑学博士。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施瀚涛
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政策研究专业硕士,艺术评论,策展人,现任瑞象馆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