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作品:都市魔法 尺寸:9x4.8m 材料:交通指示牌 年代:2014
公共艺术作品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公共性"可能实现吗?"公共艺术"是否只为单纯迎合大众审美需求?这些皆为近几年在各类有关城市公共艺术研讨会上喋喋不休、各持己见的热闹议题。相比于纸上谈兵纠结于各种矛盾悖论,艺术家们的各种艺术实践在此显得尤具说服力。在刚刚结束的第18届上海艺博会户外,我们意外地发现了这件名为《都市魔法》的公共艺术作品,尽管被各类风格杂乱的传统主题类雕塑所包围,空间环境也颇为局促嘈杂,这件作品还是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驻足观望。它野蛮而突兀,桀骜不驯却又话中有话,犹如一件极具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舞台道具,刹那间周围整个环境及人流都被其牢牢吸附,与作品共同营造出一个荒谬却具魔力的舞台背景,约六万余名艺博会观众无疑都成为这幕背景下轮番上场、各自揣摩的演员。川流不息的人群,无论他们通过何种交通方式而来,都极易在此情境中产生出会心会意的共鸣。这件作品无疑和周围的环境成功建立起视觉和情感的关联,最大程度获得了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因此,作品首先可以说实现了当下公共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公共性"。
其次,这件立足于表现当下都市生活脉络及情感体验的作品,最为难得之处便在于其直接坦率却寓意丰富的艺术表达。艺术家龚新如受艺博会邀请所创作的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分别由四十余块不同的地名标识牌叠加构成的巨型交通树、一根地面直行箭头、一辆无人汽车三部分组成。有意放大处理的一块块具象指示牌唐突杂乱,却紧凑有效营造出现实的荒诞性及压迫感,在这个"虚幻"场景下,每位观者几乎出于个人经验便能理会到作品所说所指。艺术家极具个性特征的艺术语言在其扎实的舞美经验帮助下,成功驾驭了嘈杂无序的空间,并有效传递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作品在形式上也没有故作玄虚,而是开宗明义,直入主题,表达也极为流畅干练:以各种交通路牌及指示牌作为创作媒介,艺术家巧妙借助最富时代特征的高速公路作为观察视角,还原出都市生活表面自由多样实则被动机械的精神实质;并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孕育下全新都市生活方式的反思及发问,唤起观众对各自生活表象的质疑、想像及思考。这件作品秉持了艺术家一贯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外,对于展出现场环境属性的把握和回应也极为出色到位。世贸商城紧靠延安路出口,位于上海大虹桥交通枢纽重要位置,作为长三角城市链中最为繁忙庞大的的交通大迷宫,若是离开指示引导标识牌,简直会是一场灾难!艺术家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受制于局促的现场,而是借景造势,通过熟悉的符号经高度概括重组后,打造出一个紧扣交通枢纽特征的情境,这个情境是极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顺利触动到每位通过枢纽而来的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以此建立其与整个外部世界的彼此关照,整件作品的外延因而得以被无限放大。
此外,这颗由铁皮钢板等金属材质铸造的交通树张牙舞爪,在视觉上没有焦点,呈现出放射蔓延之势,仔细解读剖析,作品其实还蕴含了更多深意。艺术家以交通树为象征,映射当下过度膨胀失控的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一块块地名指示牌犹如年轮,记录下一道道被开发所摧毁的历史,曾经因差异性而各具魅力的地方特色在离心力速度的作用下逐一被甩出风化,空留遗骸;一个个曾经鲜活丰富的地域人文景观有如被施展了魔法,在来势凶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黯然落幕,销声匿迹。世界的参照点被牢牢设置在了车轮上,"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已经创造了无处不在的,永不停息的速度。" 未来主义所高声颂扬的速度剥夺了"距离"的存在意义,地域因没有了距离的分隔也失去了价值。社会最终将发展为如同"交通树"般野蛮混乱、令人窒息的钢筋混凝土丛林,如此令人沮丧的景观在中国已经数不胜数。作品在此所呈现的开放性视角为我们带来了多重解读,进入到一种更为宽泛的当代艺术思考语境。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谓是瞬息万变。传统的城镇、市集、街道以及民间习俗连同自然生成的景观被不断蚕食破坏,取而代之的是抽象乏味、人工建造的大中小型城市综合体和整齐枯燥的人工绿化景观。自然属性、地域特征及社群凝聚力一一被抹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不断放大,催生出挥之不去的焦虑、惶恐以及不安。我们在工业文明的青睐下无比孤独地存在于荒芜的城市,又在简单粗暴的抽象符号拉扯下猝然闯入至全面信息化的碎片时代。社会由此陷入波德里亚所述症状:"人们一边终结着千万年来人类与水、淤泥、植物和灰尘的混杂状态,一边掩埋着土地,掩埋我们的底座,将它掩埋在巨大的沥青和水泥裹尸布下,完全如同把人与人之间的邻近关系掩埋于信息和交际的裹尸布下。"这正是艺术家龚新如层层推进演绎,所要揭示的紧随生活本质而到来的最终后果。这似乎是一个令人伤感悲观的结局,但是伍尔芙也曾说过:"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或许这也正是现场那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所要带给我们的忠告。
艺术家龚新如的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以几近坦率、直接的方式,用极其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在此铺陈展开,与公众见面。既无忸怩作态之势,也不故作高深之状,虽受制于诸多干扰限制,却泰然自若,利用自身的经验、技巧逐一化解及平衡,甚至是加以利用,作品最终的呈现获得了现场观众的诸多热议。尽管,这件作品还是存在些许瑕疵遗憾,并未完全实现艺术家预设的初衷,可是,就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而言,被空间、现场、资金、施工等等突发意外所干扰正是其注定的宿命,懂得应对也是艺术家们在完成公共艺术作品时所必须的素养。公共艺术的混沌乱象皆由此而来,太多的前提、制约、意外等不可控因素束缚着参与者,正因为此,艺术家这次艺博会的创作实践无疑提供了更多切实可取的经验和方法供我们借鉴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