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旅美艺术家周平珖2015国画作品展“云天归来”将在成都斯为美术馆开展。此次展出作品为周平珖近两年的创作;两年中,他跋涉于各国的山水之间,用绘画的语言去描绘自我的内心世界;将泼墨、泼彩、写意、工笔融为一体去呈现现代中国画家的人文情怀。
爱莲说 绢本 47×231
继承
周平珖绘画种类涉及到了花鸟、人物、山水,表现手法也囊括了泼墨、泼彩、写意、工笔等,可算是对中国绘画进行着全面的研究。这全面的特性,如果要去追问因由,师徒传承自然是不可不提的一面:周平珖师承张大千的弟子赵蕴玉;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其创作“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对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这种全面性,也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第一人”。而他所创的大风堂也一直秉承这一特性,从徒弟到徒孙在对绘画题材的选择和技法上从不局限于一种门类,在多方面的探索研究中寻找新的可能性。
在众多门类中,周平珖对于花鸟系类更为着迷,而花鸟系列中的莲,他尤为独爱。周平珖对此曾写道:“清香溢远,三十六坡陂下,临池写生。风、晴、雨、露;晨、午、暮、晚,初夏与高秋,莲池中变化无尽,风情万种。只有细心体会观察,才能诠释其莲之画意。”
荷叶罗裙一色裁
彩色
周平珖对于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他作品中的色彩比起传统的中国画多了份艳丽,而与近代的重彩比之却不失淡雅。这种艳丽和淡雅除了和他本人多彩的阅历、自身性情的平和不可分割以外,对于色彩原料和墨的“挑剔”也是重要的因素:“墨须使用古墨,而所有颜色“朱砂”“青”“绿”“红”等都是使用矿物原料,并自己亲手研磨”。 在交谈中,周平珖玩笑的说到:“如果以后需见证我画的真伪,可以直接取画中材料进行验证便能一知真假。”
当然,还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受父亲川剧艺术的影响。周平珖的父亲是川剧大师周企何老先生;也因父亲职业的关系,从小的他便游玩在川剧剧场的台前幕后;幕后,当川剧演员们将将一层层饱和度极高的彩妆描绘到五官相对的位置时,对于年幼的他来说他们也是在进行一种绘画,只是绘画所需的颜料变成了彩妆、画纸被人脸代替。当演员着上妆,穿戴好绚丽的行头在台上进行表演时,脸上和服装上的色彩便随他们的动作流动起来,时快时慢,舞台下的他如同在欣赏一幅由色彩构成的抽象作品。川剧表演舞台上的色彩观感,也为他现在画中绚丽色彩埋下了伏笔。
路路和风 68×69.1
川剧
川剧对周平珖的的启发并不只是色彩,他觉得川剧和绘画虽然是两种不同艺术手法,但他们毕竟都为艺术,有它的共同性,尤其是川剧的表现手法,都跟画画的写意、工笔是分不开的。“比如在舞台上拿一个木片,就知道你是在划船,并不需要放一条真正的船来表示,那就是写意的方式;但是工笔,就比较具象,比如布帘、床、几把椅子,构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比较具象的出现,他从绘画里面把写意带进川剧中,一个手势和眼神的表现,也能运用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眼色,轻描淡写就把那个表情里的故事说尽了”。
秋白之景 132×66
渊源
虽然父亲周企何作是川剧表演大师,但周平珖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去子承父业。相对与舞台艺术用说唱、动作去传达情感,周平珖选择了更为静态的艺术——绘画,只有在安静、舒雅的创作方式中周平珖才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悟真实的表达出来。这种选择也因父亲和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关山月等交情甚笃,并收藏了不少这些大师的画作。当年少的周平珖面对这些大师作品时,便被其吸引,不由自主的拿起笔去进行临摹,而在临摹过程中他渐渐表现出对国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此后便在父亲周企何的指导下进行绘画练习。当年纪渐长时便拜师于赵蕴玉、萧建初和张采芹等蜀中名家,正式踏入自己的绘画生涯。
清风扶池岸 绢本 43.5×181
旅美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如同改革开放般进入到一个繁杂的阶段,周平珖每天也面对着频繁的应酬,这总令他难以静心创作。在一次赴美办展大获成功后,同是旅美画家的丁绍光建议他留在美国,因为这边的创作环境相对清静;正需安静之所的他便以“杰出艺术人才”身份定居洛杉矶。
洛杉矶的生活,让周平珖找回了以前创作的状态;每天清晨,他会在洛家里泡上一杯四川的茉莉花茶,再放上一曲川剧或京剧的传统剧目,在这种悠然自得的环境中进行创作。
环境的改变不仅让他找回了以前的创作状态,也彻底打开了他的思维和视线,在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书画和对西方艺术学习后,周平珖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现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东西方经典作品的沐浴中,他开始尝试将东西技法融合,为国画铺满富丽底色便是一种新的探索——当有外国朋友误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是没画完的效果,他便尝试先在纸上铺满一层淡雅底色,然后用淡淡的晕染,或缥缈云彩、或氤氲雾气,或潺潺流水去化解外国人对 “留白”的误读……
这次展览以“云天归来”为主题,对于在外游历20余年的周平珖来说这种“归来”既是故园的回归,更是在外探索和实践后对于中国文化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