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晖讲述今日未来馆的"前世今生"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15-08-28

王晖,今日未来馆发起人之一。1969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主要工作方向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规划、当代艺术及产品设计。王晖建筑师是国内青年建筑师的优秀代表之一,其作品西藏阿里苹果小学及柿子林卡会所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Q=问题

W=王晖

Q:您一直都很关注空间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基于这个原因才有了"未来馆"的概念呢?

W:其实最早在设计今日美术馆的时候,设计图里就有一个空间意象,就是在考虑作品和实体建筑空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其实艺术作品总是从属于或者依附于实体的美术馆的物理空间,它在几号厅的哪儿,很容易描述,在哪个墙上或者在哪个角落,或者是在哪个空间里。作品和空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制约两者的一个共同问题。在做美术馆空间的时候就要想如何尽量多的给展览作品以空间,让其不受展馆的局限性所限制,比如一个伟大的作品却展不了,那是这馆不行,而不是作品的问题,这就很遗憾了,虽然在设计馆的时候总想让美术馆的空间包容一切,但是其实是不可能的。

Q:能介绍一下未来馆的设计由来吗?

H:做这个空间最初起草于2003年,第二次真正修改成今日美术馆是2007年。当年我还参与策划了一个展览,叫SwissDesignNow,是"瑞士今日设计",那个是今日正式开馆展之前的一个设计展,布展的时候也反映出了我在做这个美术馆设计的时候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艺术家的工作和展览空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从属还是互动的,还是作品伟大到可以把这个馆给打破,给拆掉?如果作品那么牛,牛到让这个馆都不存在或是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这也是作为一个问题一直放着。

后来我和隋建国老师在他做'运动的张力'展览之前有过一次交谈,围绕是不是有可能通过此次个展把原来一直在考虑的艺术家的工作、艺术品和建筑空间的关系问题做一个突破性的东西产生。最后隋老师的作品也真的是呈现出这样的状态,从建筑的室内、展厅然后延展到建筑的外立面,穿出再穿入,上上下下,所以它是一个空间和这个装置和艺术作品的一个完全的不可分这样的状态。在此之后,人们隐隐约约地认为他这个似乎是在对最早的一个问题的某种解答。难道真的这个作品是不依附了吗?还是介于一种穿插和套叠的关系,同时还有一种脱离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作品从根本上就已超越了这个物理空间,或者说已不需要这个所谓的实体空间而超越存在,但最后就发现这个悖论,事物是相对的。就像杜尚的那个《泉》,这个东西你放在废品收购站他作品的力量就削减了很多。

大概是在08、09年时,张馆长安排做了一个今日美术馆的空间计划,展示的空间不够,需要做出更大的展示空间,一直做到10年,这期间包括多方洽谈未成从而搁置了许久。

(空间计划图片)

2013年高鹏馆长找到我,探讨把现在的几个馆的某些空间进行改变,也是由此契机又找到隋老师看能不能借着改变这个馆的这个机会,把'运动的张力'升级个2.0版,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把这三个馆给攒起来了。我们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让这个作品变成一个无限制的状态,不用去通过规划局,不用去通过现行的物理手段去建造,而是通过概念和艺术手段的进行完善,形成了今天你所看到的今日未来馆。

Q:那您觉得这个"未来馆"历经这么多,最后是您妥协的结果吗?

W:当然不是,这反而是更好的一个可能,会有更多的发展方向。

Q:能从您的角度定义一下什么是未来馆吗?

W:既然称之为未来馆,那么它是一个未来状态。如果你想问未来美术馆是什么,那么我将告诉你它是包罗万象的,它是让所有艺术家的作品只要是跟今日美术馆有关系的,都可以进来。至于艺术家的这些作品,用一个俗词儿'线上线下',线上的状态都是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通过手机然后就可以点击看到这个作品,空间里的这些小点就是我们为这个作品设计的自己一个作品自己的呈现空间。就是它自己的一个馆空间,如果有成千上万个作品,就有成千上万个馆空间,也可以一个主题的展览就是自己展览的这个馆,这个馆里头有N多个它自己展览的空间,不激活它,它就在空间里浓缩成一个点,通过技术激活它就可以瞬间进入到一个新的空间。所以它就像一个星空一样,你不去看这个星星,他就是一个亮点,比如你点击月亮,就会进到月亮的上面,你点击火星,就会进到火星的上面,就像一个宇航员,未来馆就是一个星空,因为他信息量大到无穷,跟今日美术馆有关系的一切艺术的作品都在这里面。同样地,比如今日美术馆未来馆的一个书店,你一点,进去了,N多本书,一点,检索的方式再多,概念上是这样。这是逐渐形成完整的一个过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