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丝路: 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美术报 2015-10-19
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代表的龟兹石窟壁画艺术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即: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波斯文明、中华汉唐文明)中瑰宝,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载体,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一方面体现了东西艺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在进行传播、交流、交汇与融合之后影响着中国艺术发展和反哺着西方艺术。


由中国美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丝路·思路——2015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在浙江杭州、新疆拜城两地举办,百余名国内外顶级专家莅临,数十位专家、学者的调研和研究成果,势必藉此展开和重新梳理中国古典岩彩壁画对中国绘画史的“千年叙述”。

丝路拾遗 岩绘传承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21世纪,在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下,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旨在于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沿线的古代洞窟壁画、经文牍片、碑拓遗迹引起学术界、艺术研究领域和创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国美术学院与龟兹研究院的合作办学,正是响应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及恢复中国传统色彩绘画传承的目的上展开的。

新疆龟兹石窟作为分布于古龟兹地区大小20余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其中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末,止于12世纪,它比敦煌石窟还要早200年。目前,龟兹石窟遗存洞窟约600余个,保存壁画近10000平方米,是我国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一块瑰宝。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代表了古代中亚和西亚艺术发展的顶峰,并对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能够让它在今天的文化发展中发挥巨大能量,需要我们研究它、发掘它,同时建立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中国美术学院与龟兹艺术研究院建立一个很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把龟兹文化的研究纳入我们学院的教学科研中去。尤其是让学校和院所之间的合作成为实体、成为学生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基地,让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同学心中。

中国美术学院对于东方传统壁画的教学一直给予大力关注和支持,我们建立了岩彩画研究所,开设了岩彩画教学课堂,将“岩彩壁画”课程以研究带动创作,以此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从当代国际化的视角对古典壁画艺术的保护、修复、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和交流,并对古代壁画艺术的风格、流派、历史演变以及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对几近失传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并且将传统壁画材料如何绘制在当代寺观壁画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古代岩彩壁画保护和修复开设专项课题。今天,我们把古老的岩彩壁画艺术从湮没已久的历史长河中重新梳理,因为我们相信,它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传统绘画和开拓中国画色彩领域的宝贵而丰富的美术资源,它也将会成为中国绘画当代形态建设最可倚重的力量之一。

在与龟兹研究院展开合作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进一步推出了跨越国际和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丝路·思路”: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预备在浙江杭州和新疆克孜尔两地进行。此次研讨会将是最具规模的一次关于克孜尔石窟壁画及相关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新疆龟兹研究院联合组织的关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古迹保护与修复、佛教艺术研究等方面内容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学术研讨会主题包括:丝绸之路主题(丝绸之路与佛教艺术传播、龟兹人文地理、龟兹民俗艺术); 克孜尔石窟壁画研究(考古、材料、艺术创造和技法);克孜尔石窟壁画与欧亚国家文化艺术互动主题(印度文化、犍陀罗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中国中原文化);克孜尔壁画海外流失部分研究(德国柏林亚洲艺术馆、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古代壁画的保护与修复。此次研讨会将通过两地六天的学术论文演讲、论文发布,参观文献及艺术作品展览,石窟壁画原址观摩考察和现场即席学术讨论向世界展现中国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魅力和人文价值,揭示克孜尔石窟壁画多宗教、多民族、多绘画风格的文化内涵,呈现石窟壁画艺术领域存世最早东西方文化交流结晶的魅力,从而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方面取得文化艺术领域的重大成果。

为了配合研讨会的召开,更广泛、深入地弘扬传统文化,将举办“千年叙述——中国岩彩绘画作品文献展”。龟兹石窟壁画艺术西承了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和古代波斯艺术的絮脉,向东启迪着新疆以东、敦煌及内地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曾对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的东渐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参与展出的克孜尔壁画作品,是新疆龟兹研究院老、中、青三代画家,以及国内艺术前辈和新生代画家多年来对龟兹壁画孜孜不倦、真诚研摹所积累的艺术结晶。此次展览以作品和研究文献的方式呈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树立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为创新理念的观点,将传统的“赋彩”观在当下创作的境遇中继承和发扬,凸显当代绘画更为开放多元的视觉传达手段和效果,建立以中华文化为引领的当代东方国际绘画语言体系。展览也将展现近几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岩彩画教学,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此外,展览作品还包括西藏唐卡和山西壁画临摹。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外文化交流、融通的福地,这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氛围。在此召开“新丝绸之路——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彩绘画作品、文献展”意义非凡。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贤达从当代国际化的视角对古典壁画艺术的保护、修复、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和交流,并对古代壁画艺术的风格、流派、历史演变以及文化价值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对几近失传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立足当代,提升岩彩壁画的学术品味和理论建设的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将坚持不懈地继续奋斗,使古代岩彩壁画研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丝路文化写新篇

徐永明(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

克孜尔石窟作为公元3世纪至公元9世纪丝绸之路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间段内龟兹石窟产生、发展、繁盛和衰落的过程。同时,也为丝绸之路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宗教、艺术、民族民俗、音乐舞蹈的发展与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克孜尔石窟是已消逝的“丝绸之路”和古龟兹文明的独特见证。现存的早期洞窟见证了佛教文化自印度和中亚经新疆传入中原的历史;壁画中出现大量的商旅图像证实了沿丝绸之路中西贸易往来的历史;叙利亚画师来此作画的证据反映了沿丝绸之路中西艺术交流的历史;现存的壁画、文书和题记等遗存是龟兹文化最重要的实证,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龟兹古国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

克孜尔石窟虽然只有五六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却是极其辉煌的,她对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艺术向祖国内地东渐传播与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正如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宿白先生曾指出的那样:她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原石窟艺术的发展,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起始点。

公元10世纪,随着伊斯兰文化越过帕米尔高原向东传播之后,在近两个世纪的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纷争中,克孜尔石窟伴随着龟兹佛教的衰败而逐渐被废弃,并由此遭到较大的人为破坏,这是克孜尔石窟在历史上曾遭受的第一次浩劫。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不断地在龟兹地区疯狂地进行石窟壁画文物的盗劫,劫走了包括克孜尔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绘泥塑及珍贵文物。使许多洞窟的壁面上残留下斑斑刀痕和残缺不全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克孜尔石窟在历史上所遭受的第二次大劫难。

解放前克孜尔石窟一直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克孜尔石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1957年克孜尔石窟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成立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专门的管理和保护,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开始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目前无论是在石窟保护、管理和研究,还是在文物保护区的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2014年6月克孜尔石窟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龟兹研究院作为克孜尔石窟的保护管理者,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按照“保护、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学术理念,依托国家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断加强对克孜尔石窟的保护;在扎实做好龟兹石窟综合基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较为完善的龟兹石窟保护与龟兹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研究方面的信息资料系统,从而为龟兹石窟的保护和龟兹文化的深入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积极创建开放式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展示交流活动,从学术和艺术角度客观真实地反映龟兹石窟多元文化并存的发展历史。

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并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提供独有的文化支撑和历史记忆的依托,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次由我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先生共同策划,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新疆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承办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研讨会暨千年叙述——克孜尔石窟壁画文献及当代岩彩画创作作品展”,在中共新疆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和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委宣传部,以及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中共新疆阿克苏地委宣传部部长刘宝升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王卫东先生,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援疆指挥部总指挥长徐纪平先生的亲切关怀和组织指导下,在我的同事和中国美术学院相关部门和师生的辛勤努力下,得以顺利实施,感到无比喜悦。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于克孜尔石窟所在地——古龟兹地区的人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始终方兴未艾,并积累了许多可喜的成果。

龟兹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阶梯和桥梁,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蕴藏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有许多未解之谜、许多学术问题有待发现和研究解决。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当下,举办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是希望能够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和龟兹石窟的深入研究开启新的航程。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收到了国内外丰富多彩的学术论文40多篇,内容涵盖了丝绸之路和古龟兹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古文字,以及龟兹壁画保护和临摹等内容。国内外与会代表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包括克孜尔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以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在学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色彩,实乃可喜可贺。

(本版文字选自《丝路·思路——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言,限于篇幅,选用时有删节)

于莉莉 丝路霓裳 660×200cm 矿物色、麻纸、箔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