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公共艺术盛会——"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于2020年9月26日至12月31日在静安雕塑公园举行。该展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共同主办,上海市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静安雕塑公园承办,策展机构为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今年,"JISP"将继续走出静安雕塑公园,走向街区。首先,展览的空间将延伸至吴江路步行街广场、恒隆广场、丰盛里等热闹的商业区,让公共艺术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在上外静安外国语小学设立的展区,着眼于推动"美育"的深入渗透。
自2010年起,"JISP"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已先后成功举办五届,创造了一个罕见的历经十年的雕塑展品牌,这十年,是艺术介入城市的展示与探讨,是从"城市幻想"、"城市之光"、"城市家园"、"城市创变"、到"城市无界"的飞跃与进步。2018年是"城市系列"的收官之年,2020年是第二个十年的起点,新一届的展览将"空间重塑"作为艺术呈现和学术研讨的主题,在前五届"城市"系列的基础上,升级展现公共艺术的介入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里所讨论的空间,除了地理上的空间,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城市人的上升空间等。
展览期间,"上海静安国际公共艺术峰会(J'PAC)"也在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同步举办,确立了"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的主题线索,以上海精细化管理下的城市空间重塑等为论述方向,积极探讨以空间重塑再造文化自信、以公共艺术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城市空间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空间的思考。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空间重塑,将为未来展示城市可能性的多重形式。
本届展览共有29位艺术家参展,跨越国别10个国家,展品共33组、55件。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此次以作品《四向》(Four Ways)参展,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曾参加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和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喀麦隆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的作品《会说话的树》以生活中日用的塑料容器,构建状如生命之树的艺术品,意在引发人们的思考。三十余年来,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媒体与行为探索中的梁绍基先生,此次带来了以不锈钢锻制的作品《月亮湾》,微风掠过,雕塑会轻鸣,奏出对环保诗化的想象。除此之外,谭勋、胡安·盖瑞扎博 (Juan Garaizabal)、马特·霍普(Matt Hope)、金氏彻平等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都将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
面对新的起点,“JISP”会有哪些新的转变,又会迎来怎样的挑战?对此,99艺术网采访了“JISP”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团队创始人毛文采女士。
99 艺术网: 自2010年起,静安国际雕塑展以双年展的形式呈现,已经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作为策展机构,当时策展的初衷是什么呢?
毛文采: 首先我们很感恩静安区政府坚持了十二年做一个展览,今年是第六届,前一个十年的五届已经过去了,今年我们是第二个十年的开元年,前五届十年我们谈了一个主题,就是“城市”,这个方向是响应2010年世博会,当时的策展人是黄笃老师,其实到目前为止黄老师还是我们的艺术顾问,当时我们就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主题去展开讨论。
我们整个策展团队在当时认为“城市”这个议题一年是讲不完的,于是我们就决定用五届十年的时间,来探讨“城市系列”。第一届我们的主题是“城市幻想”,应景了2010的世博,第二届“城市之光”,当时的静安还没有两区合并,是全上海最小的一个区,只有7.6个平方公里,这里是钻石地带,上海中心的中心,我相信所有在这里生活的上海人应该很有这个体会。第三届“城市家园”,围绕当时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问题——新、老上海人的矛盾。因为交通难、上学难、买房难……所有一切的难都让老上海人思考,是不是外来人太多了造成了这些问题?其实,上海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没有新、老之分,没有这些新上海人的加入,上海不会发展成今天的上海。公共艺术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即如何运用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或形式平衡心理问题,所以第三届就定了“城市家园”这个主题。第四届就是我们要谈论城市更新了,所以这一届的主题就定为“城市创变”。第五届是我们“城市系列”的结尾——“城市无界”,它让我们感受到城市这个题目讨论起来是无边无界的,这就是前五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要设置一个新的开元年,下一个十年,我们讨论空间。
99 艺术网:诚如您所说,静安国际雕塑展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介入城市发展的可能,前五届从“城市幻想”到“城市无界”都是“城市系列”,但新一届的展览立足于“空间重塑”,这样的转变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个主题呢?
毛文采: 这是基于城市发展的一个考量,因为前面几届我们谈城市的时候,就是感觉城市的发展没有像今天发展得高速和扩容,因此我们选择谈
城市 ,但是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精细化,这就意味着
空间 很重要,所以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开始谈空间,城市已经谈到一个阶段了,比如前十年以房地产为主导,大家都拼命买房,但后十年房子有了,你准备怎么办?周边环境不好,生活也不便利,文化娱乐设施也没有,这个房子还要住吗?所以所谓的“空间重塑”就是说我们需要的不止是房子,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空间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更是人在生活的环境里所需要的一切,人与人的交流,人与环境、人与地理,人与人文文化,所以空间是外延的。
99 艺术网:2020年,第二个十年的起点,随着“城市”到“空间”的转变,今年参展作品的选择标准是否也有了相应的调整?
毛文采: 选作品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和经历,但是痛并快乐着,先说说以往的几年,好作品太多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好作品就是合适的,这跟环境、主题相关,所以每一届选作品的时候,看到很多优秀的作品,心情是愉悦的,但因为主题的限定淘汰很多好作品的时候也是痛苦的。
我其实很想讲一讲今年,今年只有两个字——艰难,艰难到我们在农历年之前定的很多的作品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起初大家都还蛮愉快的,因为之前定的作品真的很精彩,2020年是我们第二个开元年,也是“空间重塑”的第一年,因此我们都很重视,但是谁都无法预想到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迫使我们要共同去面对很多问题,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更是全球的问题,所以今年有很多展览作品,也体现了这样的一个语境,比如马特·霍普的作品《空气II》、《空气III》;墨西哥艺术家佩德罗·雷耶斯在广场上的高压线作品《团结》,全世界都需要高压线,但是他也在探讨全球语境下团结的力量有多强大;梁绍基老师这次的作品《月亮湾》,洁净的空气谁不需要?还有一件有趣的作品就是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的《会说话的树》,大家都在思考那棵树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他带来的是思考。所以选择作品的是一个专业的、有趣的、愉悦的、痛苦的过程。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策展机构、从业人员用热情和爱投入到公共艺术领域里来,这样我们的力量会更强大。
99 艺术网:这些年一路走来,您对“公共艺术”有没有新的理解或者理念上的转变?
毛文采: 十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谈论的仅仅是城市雕塑。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可以说是对推广“公共艺术”这个概念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从2016年开始,我们更多地开始讨论公共艺术,而不仅仅是城市雕塑了,所以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城市雕塑只是雕塑,但公共空间关乎到城市、人、人文、空间、教育等,所以我们今天在公园做的事情不止是雕塑,而是在公共空间里谈论艺术。
99 艺术网: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画廊开始了线上展览,您对“公共艺术”的线上展览怎么看?
毛文采: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2010年我们就开始做线上的扫码语音朗读了,但线上只是提供观展的便利。当人足不出户的时候,要怎么观展?线上提供一种可能,但不是唯一的选择。线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我看来,作品是需要碰触和交流的,如果纯粹的线上观展是无法和作品产生感情、感受和感觉的,但这恰好是我认为很重要的部分。
99 艺术网:新的十年,您对静安国际雕塑展有哪些规划和期待?
毛文采: 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静安区政府过去十年坚持下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真的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引领上海、继续引领全中国,所以还是要感恩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未来的十年期许那是一定的,我们从“城市”到“空间”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精细化管理下的一个思考,所以让我们一起去期待,谢谢!
部分作品解读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人及艺术家对展会、作品的解读
理查德·朗(Richard Long)是当今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更是英国大地艺术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个获得过4次特纳奖提名的艺术家。他独特的创作方式,是坚持以双脚步行,用双手收集,通过个体谦卑、原始、不起眼的方式,一点点地改变、参与自然景观。其文字、照片、雕塑、绘画一起,互为补充,形成一部立体的“大地行走笔记”。
《四向》 是其生活于世界的自画像,是他通过行走对世界的参与,也是他的能量与自然材料和力量相互作用的成果。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两重性:远游他乡和植根故乡。作品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这些几何形石头有着深刻的、史诗般的经典意义,如风、宁静、瞬息和变化,这些都赋予了它们力量,始终流露出原始而神秘的气息。它记录着作者的所到之处,也记录着人类来自哪里。如此不增不减,不取不予的方式,使作品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亦透出无常与轮回之意。以此完成人类对空间、环境的观察与重塑,获得简单、安静、持久、充满力量。
梁绍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不同于常见的科学实验,想象力和诗性推动了梁绍基作品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
《月亮湾》 以排油烟管为形,暗喻净化空气的无机工业材料转化为有机生命体,融于大自然,某种源于自然界规律的社会性隐喻亦暗含其中。而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演示及其内在艺术性的提示体现了梁绍基的艺术个性,即便是传承于中国传统,仍然直指当下。他巧妙地将那些广为人知的引证转化为当代的装置和表演,由于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超常的技术,其创作过程漫长并释读艰深,因而他的装置总是远离商品化。它们更像是在行动和思维过程中留下的遗存,恰似生命之旅的印迹,而非简单的物品。
郝经芳(1985年出生于山东)与王令杰(1984年出生于上海)是一对艺术家组合。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聚焦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主要媒介包括装置和影像。
《地球之声》 象征在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独自随着时间前行。一切是那么的安静和寂寥。我们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我们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我们发出自己的问候和歌声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来拓宽自我想象的边界。这个想象不再是个体脑海中的片刻浪花,而更像是川流汇集的海洋,水流在时间中循环,波涛在空间中绵延地传递到视线所不及的远方。作品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呈现形式,诗意而生动地演绎着对生命与自我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