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艺术家薛峰带来与梅赛德斯-奔驰倾情合作的装置作品《过千山万水》。这一艺术装置亮相于M50的中心广场上,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据艺术家薛峰自述,这件装置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经常回忆起驾驶奔驰穿越在山峦层叠之间的美景,在他的驾驶美学里,流动飞逝的大好山河印象是和奔驰相伴而行的。 此外,此次展出的大型绘画装置 《造城记》是薛峰鲜有的对于绘画观看的一种阐释。这些可重组、可移动的屏风勾勒出一片延绵的山川景象。它们由近至远,以从低到高的递进形式填充了入口处的展览空间。观众需要穿梭其中才能抵达后面的展厅。这一由艺术家精心设计的观展路径,为观众进入其对最新绘画创作的思考埋下了伏笔 -- 一个由"观" 全貌开启的、经由体验来关联经验的过程 。换言之,这个过程成为一种如何从"整体印象" 来发掘个人经验的自问。当观者穿行在被包围的场域中时,那些时隐时现的轮廓和身临其境的感受便在不知不觉中与自身知识体系相勾连,从而萌发出对于"延绵山川"及其象征意义的私人想象。 薛峰对于风景画(landscape painting) 的认识,即不完全传承欧洲古典主义绘画中,将风景作为场景, 以突出人类征服自然的角度去叙述历史事件;也没有完全借鉴中国文人画中,将风景作为一种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世界观的投射。从他过往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 薛峰的绘画经历了从在自然风景中寻觅空间的延伸,到外部与内部空间的置换,再到以表现主义的笔触侵入具象的静物、人物和观光地。随后,他的画面中开始出现带有表现主义特色的笔触, 并大面积地覆盖了那些可识别的图像 --它们癫狂地、密密麻麻地堆积,甚至延及每一笔的勾线--形成了艺术家在再现自然风景之外探索"个人意识" 的途径。从早期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图像,到杭州人文景观, 再到艺术家移居深圳后表现的抽离了地方特征的景象,薛峰的画面完成了由"地"(land 地点,地理) 向"域"(scape场域,地域,疆域) 之探索的转折。或许身居大湾区的他,很难回避珠江三角洲连带东南亚复杂且多变的地缘政治。随着国际地缘政治中权利中心的转移,我们能否依然按照地图上所绘制的形态来构想世界?而在全球化经济政治环境中,局部的变化更难免会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 在绘画手法上,此次展出的作品达到了艺术家创作生涯中前所未有的精炼。他不再拘泥于对"笔触"作为符号的迷恋,而是在场域的营造上大显身手。在一张被艺术家画坏了的作品中, 一块高纯度的黄色所呈现的明亮和通透感,使薛峰开始了以其为起点的尝试。用艺术家的话说,"光不但可以穿透所有事物,也可以将不同时空连接起来。" 粉饰的色调给予每一件作品一种朦胧的质感,无论是岛屿、山川,还是平地的画面均被柔化、统一,明快的色调被抹去了具体的特征。而穿插在其中的渐变色剪影,如同绘画装置中出现的轮廓,则是薛峰从过去的百年经典历史事件中挑选出来的片段。这些视觉元素的并置使每一件作品都投射出艺术家心理层面上的末日景观 --一种即恐惧不安,又使人兴奋不已的画面。 福克纳曾说:"过去尚未死去,它甚至还没有过去。" 薛峰将百年历史事件的剪影植入到高山,平原, 大海--这些裹夹着世界演变的场域--为自己和观者提供了一个"观天下" 的条件。那些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图片和叙事,是否可以成为构建个人对于过去以及当下理解的唯一途径?而个人经验 --囊括心理、记忆和现实层面的发生--又对"观天下"起到了哪些影响? 关于艺术家: 薛峰,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任教于美院,2017年起工作和生活于深圳。 艺术家近期个展: 纽约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象形"(2019) 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地理叙事"(2018) 香港安全口画廊举办的个展"无边"(2017) 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寂静"(2016) 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包围"(2013) 北京博而励画廊举办的个展"延伸的风景"(2011) 北京三尚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夜空无声"(2008) 过往作品回顾: 关于赛森艺术空间: 赛森艺术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与推广,通过构建高端的文化与商业合作模式,长期支持中国一线及新锐艺术家的创作及拓展。自从2005年开始,赛森艺术首先将艺术作品运用到公共空间,为中国当代艺术开拓出更广泛的受众群。 全新的赛森艺术空间将作为一个独特的展示平台,作为上海城市新文化时代的参与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文化输出,创造灵活、多样和前瞻的艺术情景,与艺术家、收藏家、艺术机构、公共文化空间以及高端商业品牌等密切合作,提供中国当代艺术的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