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莫顿·曼杜尔(Morton Mandel)与太太芭芭拉(Barbara Mandel)悉心收藏了一批臻美画作和纸本作品,充分体现了战后美国及欧洲艺坛的蓬勃发展。这批涵盖了毕加索(Pablo Picasso)、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和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等多位二十世纪中叶艺术名家作品的曼杜尔伉俪珍藏即将于佳士得纽约拍场瞩目亮相。
佳士得日间拍卖主管Rachael White Young表示︰“这批珍藏集二十世纪艺术之大成,包含当代所有艺术潮流精髓,包括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以至极简主义。” 这批珍藏横跨多个年代及艺术风格,但同一个主题却贯彻始终,Rachael亦表示︰“能够看到艺术家多年来如何以不同方式演绎抽象风格,的确非常有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们能同时欣赏一批如此出众的珍藏。”
源自曼杜尔伉俪珍藏的画作将于12月3日于佳士得纽约的战后及当代艺术(日间拍卖)推出,收益拨捐杰克、约瑟夫及莫顿·曼杜尔基金会,而毕加索于1920年代末创作的重要作品《站立的女子》(Femme debout),则会于“香港 - 纽约:现当代联合夜拍”亮相。
商人莫顿·曼杜尔(1921-2019)毕生积极参与慈善工作,非常支持持续进修。他与哥哥杰克(Jack)、约瑟夫(Joseph)及妻子芭芭拉一同创立杰克、约瑟夫及莫顿·曼杜尔基金会 ,支持非盈利组织及教育机构,兄弟三人合共捐赠了近10亿美元善款。莫顿曾在《Our Cup Runneth Over》影片中谈及自己的慈善事业︰“我认为世上有许多蜡烛,但点燃的只有一小部分。我毕生致力点燃更多蜡烛,务求令世界变得更美好。”
此次拍卖收益将会拨捐基金会支持的多间慈善机构,包括布兰迪斯大学的曼杜尔人文中心(Mandel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凯霍加社区学院的曼杜尔人文中心(Mandel Humanities Center)和耶路撒冷的曼杜尔领袖学院(Mandel Leadership Institute)。
“美国梦的故事”︰慈善家杰克、约瑟夫及莫顿·曼杜尔
专家表示︰“曼杜尔兄弟的故事是典型的美国梦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毅与努力的故事。” 西蒙·曼杜尔(Simon Mandel)于1913年辞别波兰的家人前往美国,他的妻子露丝(Rose)与三名子女杰克、约瑟夫和米丽安(Miriam)原本计划稍后到美国与他团聚,但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露丝无法离开波兰,他们一家直到1920年才能团聚。
回想前往美国的两周旅程时,约瑟夫忆述道︰“我们当时住在统舱,那时我们已习惯了挨饿,我与杰克会从桶里拿出鲱鱼,然后放在枕头下,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食物。下船时,我们用枕袋装满食物,再也不想挨饿了。” 莫顿于15个月后在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出生,他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我们很穷,妈妈从来没有给我买过玩具,但我们的人生却因为她而非常丰盛。”
我们学会正直、诚实、得体、尊重和慷慨的价值观。
—— 莫顿·曼杜尔
西蒙英年早逝后,露丝便要肩负起维持生计的重担。她挨家逐户兜售货物,而莫顿与兄弟姐妹也因此变得非常机灵。13岁时,莫顿在克里夫兰运动场贩卖爆谷和热狗,艰苦的童年对曼杜尔兄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顿表示︰“我们在家里学会正直、诚实、得体、尊重和慷慨的价值观。”而这些原则亦成为他们长大后行善的基础。
1940年,曼杜尔兄弟几人花了900美元买下一间汽车零件店,这间商店后来发展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电子零件分销商之一Premier Industrial Corporation。莫顿表示:“到了1950年代,我和哥哥已生活富庶。” 公司更于1960年上市。除了母亲灌输的价值观外,曼杜尔兄弟也认为Premier的成功,全赖聘请了擅长相关出色的优秀员工。莫顿在2013年出版的《It’s All About Who》一书中写道︰“我一直用古典音乐家阅读琴谱的态度看待生意,重点在于你演奏音符的技巧和热情,而非如何即兴演出。”
艺术收藏家:莫顿与芭芭拉·曼杜尔伉俪
莫顿于1949年结识芭芭拉,二人共同成为追求社会公义的活跃份子。芭芭拉是一位充满热诚的社区领袖,后来成为布兰迪斯大学校董,以及犹太妇女国家理事会全国会长。夫妇二人都热爱艺术,并于50年来在画廊东主里奥·卡斯特里(Leo Castelli)和阿尼·格里姆彻(Arne Glimcher)的协助下,建立了一批重要的私人收藏。Rachael表示︰“他们是备受信赖的好友,而作品的品质亦足证他们在挑选藏品时投入不少心思。” 回想起早期与艺术商一同欣赏艺术品的日子,芭芭拉表示︰“我们就像孩子一样,他们禁止我们在一年内购买任何作品,这样我们便有时间慢慢欣赏艺术品。”
我们分配资产时,会考虑自己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世界的需要。
—— 莫顿·曼杜尔
随着他们的珍藏日渐丰富,他们的慈善工作也惠及更多人,许多博物馆均获得夫妇二人支持。2012年,曼德尔兄弟捐出750万美元翻新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盔甲展馆(Armor Court at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他们认为此举是“梦想成真”,并因此回想起年轻时参观盔甲展馆的难忘经历。其后于2014年,莫顿与芭芭拉又向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捐赠1,000万美元,时任馆长卡罗琳·鲍曼(Caroline Baumann)形容这笔捐款“改变了博物馆命运”。
莫顿在年迈时表示︰“我希望曼杜尔这个名字能带有某些含义。我们关心社会,努力奋斗,我们分配资产时,会考虑自己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世界的需要。”
精选拍品
巴布罗·毕加索,《站立的女子》与《女子头像(弗朗索瓦丝)》
毕加索于人生的重要时刻创作不朽的巨作《站立的女子》。他于1927年1月遇见年轻的店员玛丽·特雷斯(Marie-Thérèse),她后来成为他最重要的缪斯之一。此画于同年后期在法国南部创作,虽然当时毕加索正与妻子奥尔(Olga)和儿子保罗(Paulo)度假,但从画中可见,他挂念的人却是玛丽·特雷斯。
专家评论道︰“这很可能是毕加索最早期创作的玛丽·特雷斯画作之一,修长的长方形代表女子的躯体,而绘上抽象眼睛的脸部则呈现调色板的形状。”她指作品所用的形状和色彩简单,融合了多种风格,包括原始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毕加索在同一幅作品中探索多个不同主题和风格。”
1943年,毕加索于巴黎一间餐厅邂逅年轻的艺术家弗朗索瓦丝·吉洛特(Françoise Gilot)。根据吉洛特的回忆录,当时他走到她的桌前,递上一碗樱桃,并邀请她参观自己位于Rue des Grands-Augustins的工作室,二人后来展开了一段十年的恋情。毕加索于1946年绘画《女子头像》(Portrait de femme (Françoise)),他同年说服弗朗索瓦丝与他同居,她不但成为他的缪斯、学生和助手,也替他生下克劳德(Claude)和帕洛玛(Paloma)两名子女。
阿道夫・戈特利布,《方位角》
美国艺术家阿道夫・戈特利布(Adolph Gottlieb)于1960年代埋首进行艺术实验,他奉行一种几何抽象风格,努力创作出著名的《爆发》(Burst)系列。“他就不同的形式进行连串实验,最终于1969年开始创作《想象的风景》( Imaginary Landscape)画作。”专家解释道。她认为于1965年创作的《方位角》(Azimuth)填补了戈特利布早期抽象作品与后期作品之间的空白。她指出︰“构图中有一些元素令人想起符号和标志,也有一些类似具象的特征。”戈特利布可能尚未完全摆脱具像的束缚。“对任何藏家来说,这都是一幅非常吸引的画作。”
大卫·史密斯,《1959年3月9日》
此画于1959年创作,是市场上迄今最重要的史密斯大型画作之一。作品高98英寸,细长的白色长方形预示了他于1960年代创作的精彩抽象钢材集合艺术作品。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曾说︰“雕塑就是在空间中绘画。” 可见素描和绘画对他而言非常重要。史密斯最初在斯图贝克工厂的组装流水线上工作,是一位拥有工业审美眼光的艺术家,以利用现代人造物料制作的抽象图腾作品而闻名。
罗伊·李奇登斯坦,《睡莲室内场景习作》
波普艺术家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是里奥·卡斯特里于1960年代代理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于1997年去世前,一直屹立于美国艺坛前沿。这幅纸本作品是他为大型油画《睡莲室内场景》(1991年作)所作的最后习作之一,此油画现藏于泰特美术馆(Tate Collection)。李奇登斯坦颂扬人造和模拟的物品,他的画作利用独特的“班戴点”和三原色,创意探索批量生产的物品,从而提出对高雅与低俗文化的质疑。《睡莲室内场景习作》(Study for Interior with Water Lilies)是李奇登斯坦于1990年代创作的室内场景系列之一。睡房的墙上挂着莫奈的《睡莲》(Waterlilies),呼应李奇登斯坦称之为“加工莫奈”的早期系列。当受到质疑时,他解释说︰“我显然很欣赏自己模仿的东西。”
法兰克·斯特拉,《盖蒂墓》
这幅纸本作品为法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于1950年代末席卷艺坛的“黑色画作”系列之一,为艺术家代表作《盖蒂墓》(Getty Tomb)的习作,《盖蒂墓》现藏于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专家l指此画“标志着斯特拉早期涉足极简主义美学,他后来以这种简约风格而备受推崇”。斯特拉的鲜明后绘画性抽象风格对1960年代的极简主义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曼杜尔伉俪的珍藏中亦有几幅勒维特的作品。
塞·托姆布雷,《无题》
此画于1964年创作,当时战后艺术家塞·托姆布雷(Cy Twombly)正处于多产的时期。托姆布雷于1957年离开纽约蓬勃发展的抽象表现主义艺坛,移居罗马,并在当地受到古典主义启发,创作出充满光线和色彩的作品。《无题》(Untitled)是以铅笔和原子笔绘画的迷人狂想曲,专家认为这是托姆布雷对这座城市的感性回应︰“他的活力跃然眼前,你能看到他深受四周的环境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