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这个世界会好吗?|“流动的边界”回答跨世纪灵魂之问

来源: 2020-11-30

这个世界会好吗?

科技与文化共荣共生,将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以"流动的边界"为主题的2020腾云峰会,于11月26日在腾讯北京总部隆重举行。

本次峰会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办,10余位来自文化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与200多位场内嘉宾,以及世界各地观看网络直播的观众一起,就"科技将如何重构新连接,催生数字文化新表达,帮助人类开启新旅程"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跨界探讨。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CEO、腾讯影业CEO程武,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路易斯·欧斯特贝克(Luiz Oosterbeek)教授先后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与人文科学部门研究、政策与战略科科长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进行了主题发言。

随后是三场精彩非凡的圆桌对话,从"新·连接;新·表达;新·启程"三个维度展开,李敬泽、戴锦华、王石、葛剑雄、唐家三少、韩启德、饶毅、阿来、张胜誉等科技文化界的专家先后进行了精彩发言。

今年以来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所有人感到震惊,也让许多人茫然,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圆桌对话中重温了国学大师梁漱溟在上个世纪发出的灵魂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对此,本次峰会用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的话给出了答案:科技与文化共荣共生,将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

而作为本次腾云峰会的特展,"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则用10位艺术家的11件作品,向与会嘉宾和观众们展示了艺术家对这一跨世纪灵魂之问的思考的回答。

与圆桌对话"连接、表达、启程"三个维度相对应的是,本次展览用三个维度的"边界突破"展示了艺术其实离文化和科技并不遥远,其实就在它们身边,艺术将与文化和科技共同前行,一起迎接未来。

"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由王泊乔担任策展人,卜桦、陈琦、费俊、洪强、蒋非默、林俊廷、缪晓春、邱宇、向帆、张丽丹(以拼音首字母排序)10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是数字艺术融入公共空间又一经典案例。峰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本次展览。

 

文化边界:因科技而流动

策展人王泊乔介绍,费俊、林俊廷、洪强是当今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三人都带来了他们的新作品,首次共同展出,可谓是一次两岸三地顶级艺术科技作品的碰撞。三位艺术家的共同点是,都擅长以数字艺术为手段、以新媒体为工具,用创作实践探索深刻的文化命题。

《情绪几何2.0》

情绪几何

费俊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情绪几何2.0》是他继58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有趣的世界》后的最新创作,是费俊与麻省理工数学系教授、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著名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情绪几何

观众可以把手伸入到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然后由AI软件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

由于每个人的心情不同,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的图案也不同,相当于完成了一次"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创作。

说起来虽然复杂,但观众体验之下,复杂的而深刻的命题就变得浅显易懂。

《鹤采》

林俊廷是唯一与两岸故宫都有合作的新媒体艺术家,其在台北故宫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曾获国际博物馆领域最权威的AAM缪斯奖金奖,现正与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故宮神兽》新媒体艺术展。

《鹤采》可谓本次展览中,文化意象与创新手法反差最大却巧妙融合的一件作品,延续了林俊廷"用科技美学转译传统文化"的一贯创作思路,以新媒体艺术之影像,再现海市蜃楼般的迷离仙境,悠远、肃寂。

观者步入展区中,画面中的仙鹤开始缓缓飞舞而出,鹤的数量与观众的数量遥相呼应,观众拍手鼓掌,仙鹤随着声音的节奏,或徘徊踱步、或舒翼而舞……

现实与影像、当下与梦境的结界被打破,观众在不经意间进入神话的世界遨游,物我交融。

《四时系列:字落花 + 字行云》

洪强是香港数字艺术的代表性人物,香港教育大学副教授,他早年先后毕业于香港、伦敦、苏黎世等地的多所大学,有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过的艺术机构从事新媒体艺术研究。他的作品经常以中国文字为题材,探索哲学、科学问题。

《四时系列:字落花 + 字行云》建立了一个拥有AI功能的文字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特选的文字,都会被赋予一个特色的个性,例如,特立独行、温文尔雅、浪漫不羁、多愁善感、天真浪漫、沉思细故,等等。

拥有不同个性的文字,在空气中漂泊,随风而行,随遇而安,但当外部世界产生细微的变化时,漂浮的文字会变得敏感,不同的变化会触动不同文字的神经,不同的文字会根据各自的个性,产生不同互动效果。

艺术边界:因功能而延展

王泊乔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的一大特点是,参展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超越了《英国百科全书》中"技艺"和"表达"对艺术的定义,也拓展了经典艺术理论中对于"艺术三功能"的论述,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功能。这其中,向帆、陈琦、蒋非默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最具典型特征。

《中国古代人物家族树》

《中国古代人物家族树》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一个科研项目,共同作者包括向帆、朱舜山,王之纲、刘漪、朱奕霖、陈凯西、梁志强,论文入选了国际计算机图形学领域顶级学术会议SIGGRAPH的2020年度论文。

其作者之一向帆是我国数据可视化领域的权威专家,她不但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还任麻省理工新媒体行动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探寻数字技术与视觉艺术的交融之道。

在展览现场的视频中,观众们可以看到历代家族数据树的生长与衍化,具有一种科技美学的感召力,但难以看到的是这件作品背后科研意义:家族树主干和支干的关系,不但形象地揭示了历史中大型家族的内部特征,演绎出中国古代兴衰更迭的宏观历史场景,还展现了"一子多父"等历史研究中出现的矛盾的血脉关系问题。

这件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从二维视觉图形再到三维呈现,从数据清理到数据结构再到算法实现,每一步都是艺术与技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单纯的艺术或者技术都不可能完成。

《植物人脑电波计划》

新锐艺术家陈琦的《植物人脑电波计划》是一件以艺术疗愈为目标的功能性艺术作品,利用可穿戴脑电波设备,将病人的实时脑电波可视化,帮助植物人进行视觉康复刺激,并帮助家人在亲情交流的情况下了解植物人的脑部活动。

展览现场,观众可以佩戴脑电波设备进行实时互动体验。现场展览的作品主要体现的是流动的意识,关于对意识的探索。

这件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这个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艺术作品不再仅仅具有纯表达性的特点,以陈琦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在功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道路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令人耳目一新。

在植物人康复功能和亲人交流功能的对比下,传统意义上艺术所谓的认知、教育、愉悦三大功能,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

《放山》

对于艺术家蒋非默来说,艺术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表达,更在于传播。准确来说,《放山》是一件行为装置艺术,它融合了传统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水墨艺术的边界,在创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精神理念的传播。

《放山计划》由艺术家蒋非默联合SDGC达沃斯可持续发展联合会、Davos SDGYOUTH青年可持续发展创新论坛、 Davos blockbase组织、新加坡喜玛拉雅艺术基金共同发起,计划以有"世界中心"之誉的冈仁波齐神山为起点,取一块该地域之山石,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最后放置于达沃斯。

这是一次追逆东方精神的精髓转向世界语境的游放。它跨宗教、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跨国界。通过冈仁波齐神山的感召,激起人类,乃至世界的精神图腾,开启未来之门。

思想边界:因思考而无垠

人们总是笃信智慧的无所不能,所以不断尝试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走到思想的边界,去探索认知之外的世界。针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在担忧、在思考。本次展览中,卜桦、邱宇 张丽丹、缪晓春的作品,体现了这种哲学层面上的深刻思考与探索。

《野蛮丛生》

著名艺术家卜桦创造的穿着白衣蓝群、系红领巾的小女孩形象--"飒蜜",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时尚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但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大量粉丝。

《野蛮丛生》是一部以飒蜜为主角的超现实主义动画短片,体现了卜桦对数字时代带来的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乌云蔽天的混凝土楼群,一个小女孩独自站在大楼天台上,指挥着一双模拟白鸽飞翔的双手,小女孩跟随它穿越树林,来到纷繁错杂的游乐场,来到战火纷飞的城市。

入侵的大鸟啄伤了"白鸽",鲜血直流,一旁幸灾乐祸的狐狸跳起了舞。小女孩拿起弹弓驱赶大鸟,在这座幽灵游荡的城市里,两个没有头颅的巨身坐像玩起了拍手游戏。

当小女孩再次来到还没竣工的大楼天台时,"白鸽"不见了,阳光退去了,没有改变的只有头顶上阴霾的天空和自己……

《微生物发声器官2.0》

邱宇是中央美院艺术与科技研究方向的博士,所以他的作品往往通过声音、影像、装置、表演等混合媒介,结合最新的科技手段,探索各种深奥的哲学命题和社会命题。

《微生物发声器官2.0》是邱宇2020年的新作,这一次,他在硬科技之外加上了自然元素--微生物,创作了一个由微生物、机械和电路组成的声音装置。

微生物的生长和观众的行为决定着它发出的声音。犹如一个以微生物为基础,可感知外界变化,同时生成声音的混生器官。作品引导观众用一种新的方式感知生活环境中常常被忽视的"不可见"生命,试图与他们对话,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活体》&《方形》

张丽丹以智能动态艺术创作见长,她的装置艺术作品常见于各地艺术节和新媒体艺术展。本次参展的《活体》和《方形》其实探讨的是同一个命题:人机关系。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来得更加迅猛:迅猛到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迅猛到数字表达正在颠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迅猛到专家学者们担心,时代的本质特征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的现代回归……

时代语境下,人机关系不但是一个哲学课题,更成了一个严肃的社会伦理课题,张丽丹近年来的创作一直在探讨这个课题。

《重头再来》

作为中国数字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中央美院教授缪晓春的作品总是会给观众带来无限思考,值得反复欣赏、体会,《重头再来》亦不例外。

这是一部颠覆经典的3D动画,作者将拉斐尔《雅典学院》等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的数十幅经典绘画重新演绎,将名画中的人物、建筑、环境等制作成3D动画,然后一一颠覆、打碎、毁灭……

《重头再来》深刻探讨了文明发展史中的矛盾冲突、以现代科技为表达形式的人类欲望、文化记忆在应对当下情境时所扮演的角色等主题。

缪晓春曾说,他希望生命、艺术,以及所有事情都能从头再来,重新再做一次,能够让作品更好;重新再活一次,能够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泊乔表示,数字时代的科技进步,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来得更加迅猛,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科技化的表达正在颠覆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和艺术。我们尚所不能全知的世界,究竟有没有边界?也或者,就在这个追寻边界的过程中,流动才有意义和价值,却根本无所谓边界。再或者,那个边界正在睽视蝼蚁般的人类,并为之发笑……

这是

一次对边界的探索

无论意识是否达到

无论语言能否到达

科技与艺术的边界

永远在流动的时空之中

泛起绮丽而美妙的涟漪

我们喜欢走到条件的边界

去发现更美的风景

——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


流动的边界——艺术科技展

主办:腾讯社会研究中心

策展人:王泊乔

参展艺术家(以拼音首字母排序):

卜桦、陈琦、费俊、洪强、蒋非默、林俊廷、缪晓春、邱宇、向帆、张丽丹

展览时间:2020年11月25-27日

展览地点:腾讯北京总部大楼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