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YK是印刷的四个颜色(C-青色、M-洋红、Y-黄色、K-黑色),这也是所有印刷品的基础和密码,同时也是艺术家杨冕从2009年开始至今的一个创作系列。
杨冕使用印刷的四个颜色CMYK圆点的方式来讨论在此方式下印刷品对中国社会,对普通人观看和接受信息的影响。质疑我们习惯以印刷品的方式获得世界文明的图像时,这一方式的可靠性是否应该受到质疑 ?
杨冕以CMYK去创作而非印刷的方式重新演绎中国艺术史的经典作品,引发观众对印刷经济的思考。在CMYK系列的早期实验中,杨冕聚焦于中国传统文人画、古代壁画以及西方经典绘画进行单一图像的分解及图示。
他深知CMYK”只是对于“标准”的一种假设,对于没有标准的艺术观看(欣赏),主体的艺术家本无权定义和干涉欣赏作品的“客体”——观众,所以他决定再次通过“CMYK”来表明自己一直以来强调的“视觉的民主性” 。
12月19日,麓湖·A4美术馆1号展厅开幕了杨冕历时五年完成的最新CMYK系列《二百六十万个点和西方艺术史》,该展由李杰策展,是艺术家杨冕在海外巡展20年后首次回到成都本地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他CMYK西方艺术史系列的首次亮相。
杨冕以独特的“CMYK”工作方法和视觉语言,为公众带来了13幅超大尺寸的画作,画作内容共涵盖45幅西方经典艺术史巨作,每一件展品都是数张画作的叠加,这也是他首次以此种方式演绎“CMYK” 。
在这次展览中,公众可以与画作展开多维度的视觉解读与对话、体验CMYK带来的视觉震撼的同时,杨冕也希望借由跨越从前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巴洛克、新古典、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到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及波普艺术的穿越,同时让不 熟悉西方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大众进行一次由自己视觉系统定义的西方艺术史旅程 。
杨冕从2015年至今的CMYK西方艺术史绘画系列指向了对图像创造与传播背后文化脉络的思考。本次展览展出的画作共计260万个点,耗费了艺术家五年时间 。艺术家通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将一个一个色点依次排列于画布之中,完成对于“图像的图像”再诠释。
杨冕的工作方法是以电脑屏幕大小作为一个绘画单元,这是尚且有独立的视点和透视单元,但最终尺幅巨大的作品呈现在展厅时,画面上由无数的四色色点组成的作品就变成了散点透视,所以他的作品是无法对焦的。
如果观众在展厅中保持一定距离时可以抽离出大卫的《马拉之死》、或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至于展厅巨幅的《印象主义绘画之一》里耳熟能详的乔治.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更是一眼可辨,但当你走进画作时,却发现迷失在不计其数的彩点中。
杨冕说过,在他的作品中,尽量让每一个点不重合,他也选择不调和色彩,而是让观众自己去调色。 “我认为当代的概念,最重要的是给每一个人一个对作品的判断力和他通过他自己的眼睛的视网膜的反应来决定这个颜色是什么?所以每个人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眼睛里的视网膜对颜色的反应是不同的,其结果完全不同 。”
在我对杨冕的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视觉民主性背后所要严肃探讨的问题其实是:既然既定的图像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将三张、甚至四张作品叠加在一起,就更加完全没有意义了,因为没有人能完全找到既定的图示,那么这时脱离了图像,而从图像的生产机制中去找问题 。
杨冕表示会在今后的创作中更为深入的推进“视觉民主性”,把自己创造的图像交还给大众去产生反应,而不是由艺术家来决定。 他在今年在巴黎个展中也谈到作品中涉及的视网膜的问题,这其中包含神经学概念,光学概念,生物学概念,但最后又统称为科学,而不是科技。
“未来的艺术从科学的层面去完成交互也许是更重要的方式”,杨冕说,“我们应该把艺术的定义扩展到参与科学进程当中。”
此次展出的13件作品按照时间与流派分类陈列于展厅中,杨冕也希望通过不同于艺术史家的推演,运用主观的图像选择与排列,将原艺术史的脉络重新拼接和重构,使我们看到一个若即若离、难以清晰辨认的艺术史“重影”。
图片鸣谢:麓湖·A4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