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有很多作品都是运用高科技技术来制作的。当你进入这个空间的时候,你就成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山东美术馆馆长、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之一张望介绍展览时谈到。
走进山东美术馆,你会发现,相较于传统美术展览,本届双年展展出了大量装置和影像类作品,其中,影像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六分之一。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技术、沉浸式空间等新技术和新手段的运用,为观众带来相当震撼的视觉冲击和交互体验。
其中一件展出的沉浸式交互装置作品:《意识消融》,由V^艺术小组创作。作品将观众置身在虚拟的自然环境中,随着交互影像的变幻,观者仿佛穿梭在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海、深邃的海底,漫天的雨雪之中,使观众感受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创作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的多动态效果,通过Notch的节点化程序制作,可交互式实时渲染等手段创造出具有力量的动态影像和视觉效果。
“这件作品运用动态捕捉技术、实时交互技术采集观众运动数据,通过数据传输、计算、再由粒子特效将人物动态影像呈现到大屏幕上,使其不断的消融、重建。《意识消融》这件作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探讨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警示人类敬畏自然并坚信未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顾群业介绍道。
《问道》这件作品运用投影和动画技术,营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空间,寓意人人都是问道者。顾教授解读说:“作品灵感来源于孔子见老子的汉画像石,中心位置是孔子拜见老子的画像,外面一层一层的,像年轮一样,形成一个象征天地轮回的旋转乾坤,图像的外围,是作者创作的现代图形,表达作者对历史、当代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1440个储物袋排成矩阵屏幕、10台HD投影仪分别将1100部影像背投到储物袋底部、一百年左右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近100年的我们比较熟悉的声音构成了这件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本件作品意图把经典的信息,经过数字技术的处理后,将经典性进行通俗性的解构。
“单看大屏幕是空白的,然而通过小玻璃片就能看到人潮涌动的画面。这是什么神仙操作呀?不得不感慨:艺术也带高科技!”前来参观的群众面对伊曼纽尔·范德奥韦拉的作品时惊讶的说道。《视频雕塑XX——世界第六感》,运用LCD屏幕和偏光有机玻璃为我们带来全新艺术体验,通过屏幕和特殊的镜片组合到一起,产生一个视觉场。很多观众表示:“真是头回儿见!”
美国摄影艺术家秋麦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他说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其拍摄的长江系列的其中一部分,这次展出8个手卷,一共有40几个手卷,花了差不多7年时间。“这是摄影作品,但是因为是一些底片的小局部放大,它的颗粒变得比较粗,再印在宣纸上裱成手卷,它的感觉就更像绘画。”他补充道。
《临时》也是利用数字手段制造的景观。作者把手机里面存储的手机摄影、手机录像、网络图像、截屏等一整年约8000张数字图像唤醒,而后重新编辑,模拟动态的瀑布、流水,它们和山石重构成数字山水景观。图像所代表的记忆,仿佛长眠于水底,等待着重新唤醒,这种光影带来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沉浸到一种思考、沉静的氛围中。
“为了完美的将影像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山东美术馆布展团队严格按照作品的技术要求,安排具体的展示方式。例如《意识消融》这件作品,我们将约110㎡的异形展厅升级改造,加铺影视黑色地毯,精确投影机安装高度、布线区域、交互范围,保证高质量的图像质量,营造最佳的沉浸式体验,确保观众互动效果。”山东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王吉永介绍道,“同时,为了兼顾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及布展的节奏性,我们反复酝酿、推敲、论证,为每一件作品量身打造展陈方案,希望观众能有耳目一新的观展体验。”据统计,本届双年展影像装置类作品共使用显示屏20台,投影仪47台,各类电脑、服务器12台,音箱31台,播放器70余台,各类电缆4000余米,为展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类似的影像类的作品,本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中还有很多。例如高世强的影像山水作品《云山六章》、王绍强的《列宿垂象之二》、朱利安·奥培的《基里·舒贾·阿米莉亚·克莱夫2》等等。作者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的多动态效果,利用前沿的艺术与科技,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光影盛宴。这些作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不在于技术有多么先进,而在于他们所表达的观念。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历史、人与当代的关系。
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所说,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国际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营造了一个相互对话、参与体验、沉浸式观赏的审美空间,所以观众朋友们来到这样的展览之中,会有着与欣赏比较传统形态作品不同的审美感受。
文/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