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月12日约瑟夫·博伊斯出生于德国,被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2021年是博伊斯诞辰100周年,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和观念依然备受讨论。
博伊斯所提出的“社会雕塑”学说在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认为“社会雕塑”是一种“发展社会性的艺术观念”,“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艺术在塑造社会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艺术而言,他的艺术是面向大众的,并且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博伊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我们回顾和探寻博伊斯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仍然是有必要的。
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约瑟夫·博伊斯出生在德国莱茵河下游的克雷菲尔德。1936年博伊斯成为希特勒青年组织的成员,当时该组织包含了绝大多数的德国儿童和青少年。他在15岁那年的1936年9月参加了纽伦堡的集会。博伊斯从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并考虑过从事医学研究的职业,但是在他上学的最后几年中可能是受到了威廉·勒姆布鲁克雕塑作品的影响,他想要成为一名雕塑家。
1941年从学校毕业后,博伊斯自愿参加德国空军的活动,以航空无线电操作员的身份开始了军事训练。1942年,博伊斯进驻克里米亚,成为各种战斗轰炸机部队的成员。从1943年起,他被部署为俯冲轰炸机的后炮手。同年,博伊斯驾驶的飞机在轰炸苏联克里米亚地区的基姆防空基地时被敌方击落,舱内的战友当场丧命,而波伊斯则幸运的在颅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断的情况下被当地的鞑靼人救了回来,并靠动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毯恢复了健康。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博伊斯曾多次提到,同时他最喜欢在创作作品中用到的材料就是脂肪、毛毡、蜂蜡,这些有个人神话色彩的材料充满着象征性。在博伊斯服役的5年中,他曾多次受伤,最后被拘留在英国战俘营中,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
1947年春天,博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在风格和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理念和艺术体系。于1953年完成学业,在整个1950年代,博伊斯一直在艰难的财务状况和战时经历的创伤中挣扎。1961年,博伊斯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
在六十年代后期博伊斯废除了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入学条件,这种极端民主政策和体制引起了巨大的摩擦,1972年10月博伊斯被免职。那一年,他找到了142名入学申请者,但他们没有被录取,博伊斯希望他们仍然能被学院接受,最终16名学生被学院接受,但是博伊斯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却再也不可调和。
作为萨满的艺术家
1964年博伊斯创作了《油脂椅》这件作品,就是一件普通的椅子上放满了油脂,这件作品看上去与普通装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博伊斯眼中却不同,因为油脂象征着死亡与再生,这也是他艺术观念形成的转折。所以他放弃传统的雕塑创作方法,开始用展演的方式设计雕塑,突出“现场”的观念性,使用视觉、图像阐释的方法让观众理解他的艺术。
油脂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活物资,与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博伊斯来讲,在他的心里具有非凡的意义。油脂挽救了他的生命,因此博伊斯与油脂之间产生了共鸣。把油脂搬进艺术,借助自己的亲身经历,赋予它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使得观众从他的遭遇中体会纳粹战争给德国整个社会带来的心灵创伤。
博伊斯于1965年11月26日在私人画廊举办了首个个展览,他最著名且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就出现在此个展上。博伊斯坐在一间空屋里,周围是熟悉的媒介:脂肪、铁丝和木料,他的头上涂了蜂蜜,脸上覆盖着金箔,使他看上去像一个萨满法师,一个用创造奇迹,为充满了贪婪和暴力的邪恶世界带来了温暖的救世主。
博伊斯头涂蜂蜜,怀抱死野兔,此外,蜜蜂是勤劳的象征,它们从不随意蛰人,是和平的拥护者,博伊斯认为人应该学会蜜蜂的勤劳,热爱和平,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
博伊斯曾说过:“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使,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他认为人应该保护大自然,并与动物结为一体。博伊斯始终认为艺术家和作为图腾的动物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他表现这种信仰的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这件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是博伊斯广泛的艺术理念(可以称为“萨满教”)的一部分。布伊斯经常使用天然材料和类似宗教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他强调了非理性和神秘主义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博伊斯通过这种做法试图反对当代社会中的“理性”。
1966年,博伊斯将一架钢琴用毡布完全包裹起来,并在其一侧缝上了一个红色的十字架。因为完全被包裹,所以钢琴无法弹奏,在厚厚的毡布下声音也完全听不到。博伊斯认为,钢琴总是希望被听到,它有发出声音的潜力,而红色十字则象征着人们在沉默时所面对的危险。
在博伊斯展示这件作品的时候,他还找来一块黑板,并在上面写写画画。他总是惯于采用各种媒介来引发讨论和凝结记忆,比如他就将这件作品与萨利多胺事件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德国曾一度流行使用萨利多胺(Thalidomide)帮助睡眠,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有孕妇在服用该药物后,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许多孩子肢体畸形、失聪甚至失明。在该药物上市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德国大约有2500名儿童受到影响。在博伊斯的行为表演过程中,他就此提出了“伟大设计者是萨利多胺儿童”和“十字架的分割”等讨论话题。
1974年5月,博伊斯飞往纽约,并浑身缠满毡布被救护车直接送到位于西百老汇雷内·布洛克画廊的一处房间。博伊斯裹着毡布躺在救护担架上,需要连续三天和一只狼在房间内。在此过程中,博伊斯不断做出象征性的手势和动作,毛毡、手套和拐杖成为道具。
在这三天内,狼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开始时审慎、超脱、好斗,最后变得友善。在3天时间快要结束时,博伊斯和狼已经彼此适应,他甚至可以将狼抱在怀中。随后,博伊斯被救护车送往飞机场,并直接离开美国。
在整个行为艺术过程中,博伊斯都没有真正意义上与美国国土发生更多联系。后来他自己曾解释,他希望自我孤立,自我隔绝,除了那只狼以外,不允许自己看到其他更多美国的事物。博伊斯与狼的关系恰好隐晦指代了德国与美国的关系,争斗、融洽、分歧、共识、陌生、熟悉等等复杂感受随着博伊斯的行为艺术创作,被象征性地表达了出来。
我在搜索场域特征
“社会雕塑”是20世纪60年代博伊斯关注社会、文化和政治功能及艺术潜能的核心理论概念。受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和席勒的影响,博伊斯对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艺术能够带来革命性变革的潜力充满信心。这些想法的具体成型,则是建立在鲁道夫·斯坦纳的“社会三元“理论基础上的,这一理论也成为社会雕塑理论的重要支撑和原动力。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博伊斯逐渐形成了社会雕塑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中,整个社会被看成一件艺术品,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为这件作品贡献着自己的创意。
1973年博伊斯在《我在搜寻场域特征》中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从他自由的状态——以他直接感受到的自由的立场来看——每个人都会在未来社会秩序的总体艺术作品里学会判定其他立场。”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博伊斯的定位立场,把这种经历用艺术场域来表现,以拓展他的艺术观念,使观众重新审视艺术。
博伊斯扩大了艺术家的概念,艺术家不只是用作品满足审美的需求,还要担当社会责任和使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其他活动中。
《7000棵橡树》项目是最能体现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的最著名的作品,1982年,博伊斯受邀为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创作一件作品。于是,博伊斯将7000块玄武石安放在卡塞尔艺术馆前的广场上,并将其摆成巨大的三角形,如同一个箭头指着孤零零的一棵橡树。随即,他宣布,除非在每块石头的位置种上橡树,否则石头就不应被移动。
博伊斯的这一项目,为其社会雕塑概念做出了跨学科性和参与性的定义。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达到产生社会影响和改变城市环境的目的。1986年,博伊斯去世后,该项目在迪亚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持续开展。1987年,博伊斯之子温采尔种下了最后一棵橡树,将广场上的玄武岩都替换成了橡树。
博伊斯离开我们100年
在博伊斯诞辰100年后的2021年,他的作品和观念仍然备受讨论。在他的家乡德国,12座城市准备了一系列展览、论坛和表演来纪念他的诞辰,鼓励人们去思考艺术和政治在今天有着怎样的关系。
其中,2021年3月起杜塞尔多夫的K20博物馆将审视博伊斯的多面性——他曾将自己描绘成革命者、游牧民、园艺家、炼金术师、研究、教师,甚至动物等不同身份,展览将结合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他们对于博伊斯观点的回应。沃斯特沃姆博物馆将博伊斯提出的政治和当前环境作为重点来探讨。位于克莱沃的克尔候斯博物馆将聚焦其早期作品;其家乡克雷菲尔德的艺术博物馆则将关注杜尚对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