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诗集、开设画展、作曲演唱……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屡屡斩获,在引起世人对技术进展的惊叹之余,更向艺术的幽潭投下了一块巨石。艺术的本源、人类的审美创造力、形式与感性的关联、艺术品之为艺术品的本质属性、艺术的媒介特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所关涉的知识等,都面临有效性危机,既有艺术理论体系在技术的强势介入下似乎大厦将倾。当下的AI艺术正在创造新的艺术事实,从积极方面来说,是我们重新认识艺术的又一契机。当然,这些艺术事实并不是同质化的,也不是与既有人类艺术全然割裂的。因此,立足事实,在AI艺术这一共名之下充分考虑其多样性、开放性,以及对技术基础与艺术传统的双重依赖,应是我们讨论相关理论问题的逻辑起点。
学习人类艺术
更新艺术体验
目前已有作品产出的AI艺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艺术家,在传统艺术门类的范围内创作出几可乱真的艺术作品,比如微软小冰的诗歌、绘画、音乐等;二是艺术家或策划团队借助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以交互性、全感知介入、时空一体为主要感性形态的新型装置艺术、现场艺术。
第一类AI艺术实践,实质上是一种科技行为,而艺术只是在围棋、电竞之外的又一种用以检测科技进展的工具。机器产出作品与人类作品的相似度,以及与人类艺术标准的吻合度,都是衡量技术成熟度的指标。这类并非为艺术目的而产出的作品,只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不断精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才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产品。当然,科技副产品这个身份并不妨碍AI作品进入艺术品的序列,因为人类从艺术角度对它的接受,终究还是以文本的特征与品质为基准,而不是以创作目的为依据。而且,在这类AI艺术作品中,人类艺术传统依然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它以数据的方式在场,为AI的创作提供范本和标准,因此越是技术先进的AI,产出的作品越是符合既有人类艺术的美学尺度。也正因为如此,它仍然只是人类艺术的学习者。
如果以整个艺术史为参照,我们就会发现这一类AI艺术目前并未产生突破范式、重构美学标准的作品。像后期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现代绘画那样发起对古典主义的革命,或者像现代主义音乐那样放弃调性与和声的规范表达对声响与音乐的重新理解,这类革新艺术观念的开山立派之作,在现阶段人工智能所遵循的技术逻辑下是不可能产生的。人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法的成熟与完善,更是对传统规范、权威观念的突破与颠覆,这源于人类摆脱陈规、探索未知、自我树立的内在精神需求,目前的人工智能显然还不具备这种需求。
第二类AI创作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艺术行为,在作品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人类的创意和理念居于主导位置,人工智能为之提供技术条件,如同摄影机、放映机之于电影。值得重视的是,这类作品对既有艺术范式、艺术类型有一定突破,并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它们能依据观众的行为做出反应或改变,甚至为观众的选择而重新生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艺术体验:一方面,观众的行为是作品的一部分,影响作品的形态;另一方面,无论是观众还是担当策划者的艺术家,都不能完全预设或控制作品的生成,作品本身就是与艺术家、观众互动的另一具有自主性的存在。正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艺术媒介具有了智能属性。
媒介的每一次更新,总是引发艺术史上大大小小的变革,就目前所见,AI艺术也不例外。人类敏锐地意识到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媒介已经出现,并依据其特性尝试创造新的艺术样态、艺术类型,从而把作为技术而产生的智能化媒介再创造为艺术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类AI艺术依然是人类艺术,人类不仅创作艺术作品,还创造艺术媒介。
革新艺术观念
催生艺术门类
破除既有技法、范式、类别、观念的限制,是人类艺术一直以来的追求,并构成艺术传统中引人入胜、极具分量的篇章;而使用新的媒介进行艺术表达,也是常见的突围方式。新的媒介可以是原本并未用于艺术创作的天然材质或人工制品,比如偶然音乐、具体音乐对自然声响的使用,波普艺术对商品包装的拼贴;新的媒介也可以是因新兴技术而产生的技术物,比如摄影、录音技术产生的音画一体的动态影像,VR艺术所借助的虚拟影像。前者是对艺术观念的激进革新,后者则催生新的艺术门类。然而,技术物并不能独立于技术和技术设备而存在,那么在讨论这一类艺术媒介时就必须考虑媒介特性与技术条件之间的关系:是技术条件决定了媒介的特性,因而也使立足这些特性而发展出来的艺术表达成为可能。
有些艺术家甚至直接使用“技术性基础”(technicalsupport)这一概念来取代媒介概念,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就把同步声音称为电影的“技术性基础”。罗莎琳·克劳斯则借用马克雷的概念进一步说明新技术给媒介带来的分层机制,比如,作为电影媒介的影像,本身就携带着胶片、荧幕、音响、摄影机、放映机的物质特性和技术特性。同时,克劳斯也通过这种分层机制,区分了新技术媒介与传统媒介,前者作为媒介是一个复合体,很难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物质特性。
人工智能不仅使新技术媒介的分层化、复合性特征进一步凸显,更使智能化首次成为媒介特性,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中的运用,正在开启艺术媒介智能化的划时代革新。即使是从艺术角度分析智能化媒介的特性,也需要纳入对“技术性基础”的考量。支撑计算的硬件基础、算法,机器学习通过海量数据而获得的艺术创作能力,由人工智能制作或控制的图像、声音、光线或实物,由人机交互技术实现的对观众行为的反馈,是“技术性基础”的不同层级。AI艺术的特征或是可能性,及其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审美体验,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技术性基础之上。
其一,技术使人类创作全感知艺术成为可能。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的五官感知是综合作用的,但在艺术感知中,传统艺术受限于媒介,突出单一感知,因而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的分野。AI艺术凭借智能化媒介,可以实现对全感知环境的创造,对AI艺术的观众而言,审美是一种全面调动五官感觉的沉浸体验,由此,被传统艺术媒介分割的感性得以复归。
其二,AI艺术可以创作没有固定形态的作品,而呈现为在交互性动态过程中不断生成又不断消散的无数瞬间。观众被纳入作品之中,参与瞬间的创造,也即是说,观众本身被艺术家构造为生成艺术瞬间的要素。
其三,AI艺术的交互式体验在人与智能化媒介之间实现,这不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类似于主体间关系。艺术体验中的主体间交互,不再只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人与人的交互,也包括人与物、人与图像、人与声响、人与气味的交互,这为人类创造了新的审美经验:人与万物感应、相通成为真实体验而不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
其四,AI艺术所创造的作品通常是一个环境,其中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彼此敞开,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相互嵌入。
总之,如果立足新技术造就的媒介特性来探讨AI艺术,它的发展就不可能停留于吟诗作画的阶段。AI艺术更为激动人心的未来,是技术吸引人类对全感知、交互性、万物互联的环境性艺术形态的创造。因而AI艺术不是对传统艺术门类的取代而是一种新型艺术类别的诞生,也不是对人类艺术传统和艺术能力的否定,而是依靠技术与艺术的共塑而拓展人类的艺术感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