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由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时代美术馆、四川音乐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承办,何桂彦担任学术主持,林印吉担任策展人。 作为周思源从事绘画以来的首次个展,展览集合了艺术家从2018年至2020年创作的72幅艺术作品,该系列被分别命名为《蜀道计划·红色》《蜀道计划·黄色》《蜀道计划·蓝色》《蜀道计划·灰色》,总共四个系列,分别采用了油画、纸本水墨、水彩、装置等综合材料。 观看展览,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作为一名艺术家,周思源在艺术创作中的勤勉和对艺术的热爱。而这,也仅仅是他漫长艺术道路的一次节点展示。 通过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林印吉及青年策展人钟舒与周思源分别展开的两篇对话,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艺术家的“蜀道心象”:
采访:本次策展人林印吉
林印吉:对您而言,绘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您的工作经历和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是怎么交织在一起的呢?同时您非常擅长于哲学思考,那么对您来说,绘画、历史和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周思源:这其实问的是两个问题,而且是两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它涉及到我的艺术经历。我是大约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绘画的。学绘画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我生活在贵州石阡县,家住县文化图书馆近旁。在那个年代,这个馆聚集了来自上海、广东等支援三线建设的艺术家们。年幼的我受到一个河南画家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喜欢上了绘画,并且开始学习绘画。同时又得到一位来自上海的音乐家的影响,开始学习竹笛。当时就是出自于一种本能的喜欢,培植了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梦想,这种喜欢与梦想从那时起一直伴随到我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工作任务十分繁忙,特别是当我走上了地方政府领导岗位以后,面对的是更加繁重的管理性事务工作,但对艺术的这份热爱始终没有冷却。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听音乐、看艺术书籍,这使我对中外艺术史比较的熟悉。 真正重新的拿起画笔,用较多的时间去绘画,在我的印象中是在2012年春节期间。让我重新拿起画笔,而且把绘画当作那么一回事来研究,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中,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政府官员缺乏审美的能力。所以给一个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其他的工作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城市的建筑、城市的雕塑、小品,包括一些园林绿化,都不是很理想。
我2007年在成都市锦江区工作的时候,兼任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要对城市景观建筑规划设计进行审定。如果没有一点艺术的基础、审美的情趣与能力,很难把规划设计审批好。所以也正是这个原因,从2007年我当书记以后,虽然我还没有正式捡起画笔,但是从那个时候我就对城市美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研究。通过边研究边实践,我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园林景观,又有了很大的兴趣。而且在这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形成了自己对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主张和观点。这些主张观点的形成又与我对艺术的认识,对审美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我当时负责的一些建筑作品至今还有人无法理解。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是需要不断积累与提升的,所以这也是促使我之后坚定地拿起画笔不放弃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当时也没有想到能够走上艺术家的道路。 当然,工作和艺术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个地方的主官不懂点艺术,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个地方的城市规划建设肯定不理想。时间证明我的想法、观点是正确的。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又到了文化部门工作,更幸运的是又到了音乐学院这样专业的艺术院校工作,这一转变就促使我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式的、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将来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简单只爱好点音乐,会点画画而已;准备在绘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艺术语言。所以从我重拾画笔以后,就是朝着艺术家的方向,更勤奋、更深入地来研究艺术、思考艺术,进行艺术创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辛苦的,但也是愉悦的。所谓辛苦,就是会让你没有别的爱好,基本上把能够的时间都变成了创作的时间。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如果没有点这种“挤”的精神,你还想着其他的休闲娱乐,那是不可能有任何时间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一方面有大量的行政事务,晚上一画就要画到12点以后。一方面这又是件愉悦的事情,毕竟自己喜欢,哪怕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去动手,你也觉得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可以用那句“痛并快乐着”,我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如果说一个政府官员怎么会有时间去搞艺术创作,那就是喜欢它,把它当作一个事业,你就会去想办法牺牲掉别的时间,把工作做好以后,把所能用的时间都放在艺术上,时间就是挤出来的。所以我这些年的创作,所画的作品,无一不是挤出时间来完成的。
第二个问题十分复杂。简单讲,哲学就是关于思想、观念的学说;历史是人类社会在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绘画则是一种艺术的语言,是一种表达与传播的方式。历史可以通过文字来记录,也可以通过绘画等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但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历史,它要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更要超越历史,创造历史。所以,从事艺术的人,如果不懂点历史,艺术的根基便不会牢固。 从艺术史来看,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形式,要么是在某一种或更多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要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以后,哲学家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总结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离不开哲学。一个人要成为艺术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技术层面上,同时,也要有哲学思想,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这个思想是他艺术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对于艺术家的重要性,与技术对于艺术家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林印吉: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主题,您对您的绘画主题是怎么构思的呢?您生活中的感受或者人生中的思考对您绘画主题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周思源:从2017年开始我选择“蜀道”进行创作,当时选择“蜀道”的主要原因是:蜀道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需要穿山越岭。这与我确定画山的主题是一脉相承,分不开的;另外一个原因,当时我在文化厅工作,就想把蜀道作为世界非遗去进行申报。由于工作的原因,我走了很多次蜀道,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每次走蜀道的体验都让人浮想联翩,会想到在这些山间路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悲惨壮烈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会想到为什么蜀道是这样修造的?那个时候的古人们,是怎么样的精神状态?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能够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把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路给修建起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蜀道它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从战国群雄争锋,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它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蜀道开通以后,对我们四川人,对外的交流沟通,信息物资的传递往来,它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每次见到蜀道,我都有一些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视觉里与认识里那个普通的道路:一个供人、供车通行的道路了,这个蜀道仿佛就与历史,与社会、与政治、与经济、与人文、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就想把自己对蜀道的认识,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 怎么表现它呢?如果用那种非常写实的方式,我觉得好像还不能完全表达我对蜀道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以表现主义方式画我想象中的蜀道,心中的蜀道,观念的蜀道,而非眼见的物理空间中的蜀道。 林印吉:我注意到您的绘画语言追求厚重雄浑,在您的艺术发展道路上,艺术史上哪些艺术家影响了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作品背后的思考与主张,在哪些方面和您产生了共鸣呢? 周思源:为什么用这种厚重的语言、颜料,这与我的性格有关系。我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油画颜料用薄以后,画上去没有力量,只有用宽大的笔、厚重的颜料,才能把自己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另外我选择画山,山是那么的神秘,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似乎只能用厚重的画法,才能够把我心中的山更好的体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要用这么厚的颜料,用这么大的笔,这么丰富的颜色与层次去表现。 从西方来讲,影响我最大的是塞尚、康斯坦布尔。塞尚精神,深深的影响了我,他对绘画是一种探索和研究。他不是为画而画。他把绘画当作一门科学去研究,所以我对塞尚是非常喜欢,也临摹他不少的画。特别是他画面上的构成,以及他对笔触,色彩,块面与线条的综合运用。这些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艺术家,就是英国的康斯坦布尔。我喜欢他的风景画,他与很多西方画家不一样,康斯坦布尔的风景画动起来了,用笔用色非常大胆。近看很乱,远看又是一个整体,非常的协调。所以我也在试图向这个方面靠近。 在中国的艺术家里,我喜欢赵孟頫、倪瓒、王蒙等。倪瓒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但是我的绘画,在这个方面还没有把倪瓒的简单学到,我学到什么呢?是倪瓒绘画的精神,倪瓒的绘画好像是一个完全脱离世俗的人。他在绘画的时候,基本上是与世隔绝,不与人往来的。这种精神非常打动我,所以他的经历与境界是我所追求的。另外,王蒙的画,他画面的构成和倪瓒的又不一样:如果说倪瓒是简单,那王蒙的画就是用笔很大胆,画面像在飘动一样,这也是我喜欢王蒙画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王蒙什么最打动我,那就是他画面的灵韵,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林印吉:今天的艺术家都身处于全球性的浪潮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家都要面对文化背景和身份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时间点上,作为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周思源: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的背景下。那么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就更不一样了。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绘画的角度,唐朝以后的绘画就保存得比较完整。另外中国是一个思想家辈出的文化大国,所以做一门艺术,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艺术,尽管它们有一些共通性、规律性,却都受到他所在的那个国家、地区的传统思想、哲学、艺术的影响。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的艺术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在世界艺术史上都能留名千古的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在自己的艺术作品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如果没有了这一点,这就不是中国艺术家所画的作品了。还有如果没有中国传统的思想、哲学,绘画的语言为内核,我们再怎么样的努力,也很难在当代艺术这个领域,超越欧美发达国家。 林印吉:当今时代是艺术与科技交融共生的时代,比如我们的智能手机就同时融合了未来美学和人工智能,并且还在不断进化。那么,在这个时间点,传统艺术例如绘画对当代人来说,意义在哪里?我们身处这样的历史进程,面对传统与创新,您觉得要如何选择? 周思源:实际上,艺术与科技在历史上向来就密不可分。比如油画所运用的工具:画布,颜料,笔,这些实际上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音乐艺术也是一样,只不过,过去这种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没有现在来得密切。现在的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已经是深度的融合。那么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搞艺术的人就应该主动去关注、关心科技的进步与变化,并且把艺术与科技的互相的促进与影响有机的融合起来,就会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前行。否则,艺术就会失去时代最鲜活的温度与脉搏,所以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它,而且要参与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之中。再者,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没有冲突和矛盾的,传统文化也要通过创新,才能发展,才能继承。一句话,只有主动去拥抱科技与艺术融合这个大趋势,才有艺术的创新,也才会有艺术的进步。
采访:青年策展人钟舒
钟舒:您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个展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周思源:展览重要的因素包括美术馆、策展人、展览时间等,美术馆或者展览馆也分为不同的几个类型,比如是否专业、综合,地理位置等。策展人水平、策展观念、呈现形式也影响着展览的基本品质。但是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作为艺术,不论是绘画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们的是作品。作品水平的好坏高低决定了一个艺术家展览是否赢得人们的认可、喜欢,可以说作品的好坏是最重要的因素,可能这也是艺术的一种共同的规律。包括音乐,不论是歌剧也好,交响乐也好,人们要看的要听的首先是这个作品。 一个艺术家从成名开始,也是因为他的作品被观众所喜欢热爱才使这个艺术家成名或者是出名,所以对于个展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就是作品,一切都是要让作品说话,作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因素。艺术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家创造作品的过程,那么这个作品创作出来以后,作为艺术家总是希望这个作品能够呈现给更多的观众,希望更多的观众理解、喜欢,如果作品不好、作品水平一般,是不会打动观众的,更谈不上个展或展览能否成功。所以,作为艺术家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作品创作好,不要管其他的一些问题导致受外在的影响太多,如果受外在的影响太多、受外面的诱惑太多,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沉下心来搞创作、研究艺术是不可能有好的艺术作品,这是第一个问题。 钟舒:那您认为什么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 周思源: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我觉得还是他的修养,这个修养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讲,最重要的首先是他知识的背景、知识的积累,一个好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甚至是有渊博知识的人;第二个修养是艺术家应该具备有比较丰富的人生的经历,一个艺术家如果单纯就是从学校到画室,没有更多的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喜悦,没有经历社会的酸甜苦辣,他不会对人生有感悟、对社会有感悟、对自然有感悟,那么这样没有感悟或者说没有思想而形成的作品,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作品。与其说是作品而不如说它就是一种产品了,所以我觉得在艺术家里面,这个修养至关重要,而且修养中艺术家的学识还有艺术家的这种人生的经历、人生的阅历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还要补充的话,艺术家还要具有一种勤奋的精神,要把绘画当作一个事业去追求,当做学问去研究。从历史上看中外出名的艺术家没有哪一个不是勤奋努力的艺术家,我们常说勤能补拙,哪怕一个人稍微不聪明一点,但是他如果勤奋努力,同样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成就。所以勤奋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当然如果我们要对一个艺术家有更多的要求,那么我觉得这个艺术家应该是一个胸襟胸怀比较开阔的人,只有这样,他眼见的东西才会见得更多,才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才能在别人认为是丑恶的东西里面去善于发现美的东西,在别人认为是好的东西里面他也会发现哪些是有问题的、是有毛病的,所以这种胸怀或者叫格局,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品质。 钟舒:您作为当代艺术的实践者和参与者,能否给青年艺术创作者一些建议? 周思源:现在青年艺术家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情啊,这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向前发展的反映,但是现在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许多艺术家急于成名、急于成功,甚至急于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卖个好价,甚至卖个天价。我觉得对青年艺术家而言,首先是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艺术这个行业,选择这个职业要搞清楚是为了事业,为了自己的价值还是为了名利,如果是为了名利的话,我就劝这些年轻艺术家们不要选择艺术这个行业。因为如果带著名利、带着功利去从事艺术是很难有成功的机会的,中外古今凡是成为艺术大家的,无不是把艺术当作一个价值来追求,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而不是一开始从事艺术的时候,就要想到他们的作品能够卖多少钱,甚至靠作品成为一个亿万的富翁,所以作为一个年轻人,首先要思考啊自己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要把这个问题想透彻想明白。 其次,一个青年艺术家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勤奋、努力、刻苦,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没有这种刻苦的精神、钻研的精神,勤奋的精神,哪怕再容易的工作他都难以胜任,绘画、艺术这些也同样如此,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为他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我们所讲的一份收获,一份耕耘。 第三,还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还要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灰心丧气,要对自己充分的相信,或者说要对自己要有强烈的自信心,人的精神、人的意志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影响很大的,当一个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他是不断地暗示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那么这个坎他就一定能够过去,反之,如果他老是觉得自己不行了,暗示自己要失败了,那往往这就是真的从此就一蹶不振了。所以作为艺术家来讲,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心理。 第四就是要善于学习,我们青年艺术家,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就在我们前面,不论是我们中国还是国外,都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家,还有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而且现在资讯都很发达,我们要珍惜这种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获得这些知识,如果我们搞创作、搞绘画创作,我们不知道前辈做的怎么样,当代的人做的怎么样,我们只是埋头,不见窗外的世界,不管窗外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东西,或者是闭门造车,或者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重复别人已经在若干年前都已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甚至还可能出现去剽窃别人的创作成果这样的不耻行为。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作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画匠、不是一个工匠,他应该是除了较好的技术以外,他应该还要有很好的思想、很好的知识,要有丰富的知识,所以不论从技法上来讲还是从思想上来讲,这些都是要通过学习而获得,那么这种学习既包括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别人学习,也要从我们这个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吸取到我们艺术创作所需要的财富、素材或者说我们的思想。我在这么些年看到过我们不少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看过他们的展览,我感到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这些青年艺术家不善于学习,他们所想表达的东西、手头所画出的东西很多是国画艺术家在几十年前甚至100年前都已经做到了东西,但是我们这些艺术家还不知道,所以青年艺术家们要学习而且是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学习对于我们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成才,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钟舒:本次展览已于近日闭展,想请您谈谈《蜀道之上》个展背后创作概况或者对下一次个展的期待。 周思源:这次个展《蜀道之上》,是我从事绘画以来首次个展,以前参加的展览都是群展、集体展。这次个展也是经过了反复的思考,最终下决心克服种种顾虑,怀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做的。有不少来观展的艺术家、观众都给予了好评,当然也有提出批评和不同意见的,不论是表扬也好批评也好意见建议也好,我觉得对今后的创作以及展览都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我们做一件事情一样,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对于我而言,既然现在选择了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又举办了这么一场个展,这条道路可能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不论其中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梦想中、理想中的这条道路向前进。今年也考虑再举办两个左右的个展,我希望我下一场个展能够做得更好。所谓做得更好,首先是自己的作品能使自己更加满意,只有自己更加满意才可能有观众的满意,另外就是个展的展览的水平能够更加地专业化、更加的提高,这是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就是我希望将来的每一场个展都有一些新的作品,甚至是全新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拿过去已经展出的作品不断去重复展览。这样的重复展览有的时候是需要的,但是从更高的艺术要求来讲应该是每次展览都应该是新的主题、新的作品,在接下来的展览中我想力求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观众的喜欢。 另外第三点,我期待下一场展览能够在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举办。因为在那些地方,人们对艺术的喜爱的程度以及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可能又与我们四川不一样,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到那些地方去展览,把我作为一个西部人在西部这样的环境里面所创造出来的作品带到东部沿海去,让那里的观众也能够了解西部艺术家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同时也希望这样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展览能够与东部的艺术家进行一种交流对话,大家共同来探讨当代艺术如何发展的更好,如何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欣赏和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