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原型
展览从美术馆二层开始,电梯门打开整个展厅便是极具安藤设计特色风格的灰色格调,观者便会沉浸在建筑大师的精神世界之中。20世纪70年代之间,安藤忠雄一直坚持在建筑活动的第一线。他的作品遍布全球,因其空间品质之高,且与场所尤为契合而广受赞誉。其最大特点就是安藤忠雄一以贯之的设计思想。从早期住宅作品提炼而来的光、几何学等根源性主题,到暗含日本传统空间概念"间"的城市建筑手法,再到呼应场地文脉建立的关系、匠心独运的地域主义建筑。 展览的第一个部分里收集了安藤忠雄从1969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前半段的作品。第一件作品《住吉的长屋》是安藤忠雄建造的第一座房子,是他最好的设计之一,也是他建筑哲学的奠基之作。这件作品获得了日本建筑学院年度奖,从此他的设计也开始崭露头角。这是一座位于大阪平民区的三栋长物,共享一个结构体系,安藤将中间的一栋改造成了带有天井的建筑,在土地和建筑面积极为狭小的条件下,安藤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在建筑物的中央建造了中央庭院,为都市生活中的人们提供一个喘息之处。这件作品也是安藤建筑的原点。 众所周知安藤忠雄并不是建筑学出身,年轻时的安藤忠雄当过火车司机,17岁进入拳坛成了职业拳击手。 在迷惘的年纪因为一本柯布西耶的作品集爱上了建筑,因为作品集里的一句话:"年轻时代的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他拿着打拳打来的奖金游遍世界看建筑,在展厅的一面墙上展示着安藤在旅行中所见所闻的手稿。 对于选择了通过自学踏上建筑这条道路的安藤忠雄来说,能够亲身造访各地的建筑和街道,使自己获得实地体验的"旅行"才是真正的"学校"。特别是开始设计活动之前,安藤曾经去过许多国家游学,这对他的建筑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旅行"途中,安藤忠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们从他留下的手稿中可以窥探到一些端倪。 本次展览有几大亮点,而二层展厅中也有一大亮点,展厅中央的一块区域还原了安藤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光之教堂》。这是位于大阪府茨木市郊外居民区的一座教堂的礼拜堂,在规模小,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奉献出一座造型极简取充满了罕见丰盈的空间感的礼拜堂。城市的挑战
展览的第二部分展示了安藤忠雄用众多前卫的作品给建筑界带来了冲击。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参与的项目规模渐起,也更为多元、公共性。此部分围绕安藤忠雄在中国各个城市开展的项目,来介绍其向其他城市挑战的成就。 上海保利大剧院是安藤2009-2014在中国的建筑作品,是一座包括歌剧院在内的综合文化设施。在设计时并非是将选址、功能配置以及被期许的地标性单纯地采用象征主义手法相叠加,而是通过实心与空心,立方体与圆筒体的相互交错,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含蓄空间。 上海浦东新区的震旦博物馆也是安藤参与改造的作品之一,这栋低层建筑当初的设计理念是闪着清幽光泽的"宝石箱"博物馆的入口铺着椭圆形的玻璃地面,象征一片水池,与对岸的沿河风格交相呼应。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世界级企业创始人委托安藤忠雄进行和美术馆的设计,安藤基于业主提出的"艺术文化的和谐"之主题,以象征地域岭南文化的圆形为契机,打造出了独特的建筑景观空间,建筑的亮点是位于美术馆中央的环绕整个中庭空间的双螺旋楼梯。景观的创造
三楼展厅展出的是展览的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景观的创造"。此处所言景观或风景并非浅显意义上的景观设计,而是一个涵盖多重价值的概念,还包括场所留存下来的共同体记忆。安藤在谨慎揣摩景观内含后,利用独创的建筑手法凸显出其特性,并赋予场所新的价值。这一建筑手法最为广泛的实践,就是长达30年的直岛系列项目。直岛系列项目是象征安藤忠雄建筑思想--创造超过建筑框架的场所的一组作品。在1987年至今完成的7个项目中,安藤忠雄始终追求埋藏于地形中的建筑几何学,尤其是打破内外界限、富于起伏变化的艺术空间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组宏伟的项目也可以说是在没有总体规划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并依照特定步骤,如同生物生息繁衍一般推进的。 人类与艺术、场所的自然与风土之间持续对话的积累,就是将这座名不见经传的笑到被培育为世界艺术圣地的原动力。2021年,在直岛上另两个由安藤设计的项目仍在进行中。他对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追求为建筑注入特有的精神灵性,通过建筑传达的精神理念改变了传统人们对建筑结构、色彩、形式等技术层面的关注,将对建筑的理解提升到对人生价值和自由探求的精神层面,激发人们以哲学角度反思建筑的本质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