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跨世纪梦幻:七位国际顶级大师版画联展

来源:今日美术馆 2021-04-22
由今日美术馆联合英国艺术机构HENI共同推出的“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即将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呈现,本次展览将展出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布莱恩·克拉克、 达明安·赫斯特、弗兰西斯·培根、格哈德·里希特、卢锡安·弗洛伊德7位国际大师32件,包括限量版画及不同形式的限量艺术品,以时间轴线,连接起跨越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 达明安·赫斯特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通过装置、雕塑、绘画和素描等艺术媒介,探索了艺术、美学、宗教、科学、生命和死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达明安·赫斯特可以说是当代艺术的代名词,他通过对于自己最根本的兴趣与思考的回溯,不断地挑战传统艺术方法和概念的界限。他对此进行重塑,发展出了独一无二的视觉语言。这种语言根植于他的基本信念,即 "艺术是关于生活的,它不可能关于其他任何东西......也不会有其他任何东西"。
达明安·赫斯特 《浸入无限 ——梦境》2016
提花织毯 250 x 250cm 有签名 版数20+4AP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Damien Hirst and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ACS 2021.
达明安·赫斯特创作于2016年的提花编织挂毯《浸入无限——梦境》(Enter the Infinite – Dream)充满着丰富的动态,其中蓝色、黄色和绿色沿垂直射出,绿色、黄色和红色沿水平射出。以一幅"旋转绘画 "(‘Spin Painting’)为基础,赫斯特通过细致的分割、反思和重复的理性过程,将其随机性的美学并置。然而,这种精确性却产生了一阵阵的视觉反应。挂毯将人们的视线带入一个不安的旅程,迅速被吸引进作品的中心,又立即被带离。视野无法容纳色彩的图案和内外运动的变化,而产生了对其极限和功能的反思。《浸入无限——梦境》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它将旋转技术那高速运转的瞬间捕捉并定格下来。被扩大和强调的动态构成了作品的形式和画面。这其中充满了存在与不存在、运动与静止的视觉张力,呈现出这幅令人惊叹的作品。 布莱恩·克拉克

布莱恩·克拉克(Brian Clarke)是当今最杰出的彩色玻璃艺术家。在过去的50年里,他的作品拓展并重新定义了我们对这种媒介的理解。如果说彩色玻璃常常被归入 "工艺 "这一限制性的范畴内,只与中世纪的宗教空间相关联,那么克拉克的实践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彩色玻璃及其表现潜力的看法。在过去的50年里,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在诗意的表现上,克拉克都在不断地拓展彩色玻璃这一媒介的界限。他的艺术看似拥有一种奇特的思维和视觉深度,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观者,超越直观的视觉,进入到视觉背后无形、无尽的领域。
布莱恩·克拉克 《盛樱》,2017
彩色玻璃 204 x 252cm 有签名 版数10+3AP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Brian Clarke.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布莱恩·克拉克的彩色玻璃折叠屏风系列作品最初构思于20世纪80年代,从2015年开始进行创作,可以说是代表了这种媒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和技术发展节点之一。这些可移动、独立的屏风去除了传统上将彩色玻璃窗中的玻璃片连接在一起的铅丝。这样一来,这些屏风解放了玻璃,并折射、投射出立体的光线和色彩。这些玻璃屏风体现了克拉克想要直接与观众建立关联的创作理念。它们既能引发概念性的问题,又能让人们感受到亲密无间的超然时刻。通过这些玻璃屏风,观众可以感受到克拉克作品中始终如一的秩序与混沌、规律的线条与自由、抽象色彩与条理的对立与结合,它们构成了一个想象力自成一体的场所。 格哈德·里希特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证明了在绘画的世界里还有未被探索的领域。通过被颜料所打乱的外观,里希特的模糊绘画象征着对原始照片的机械性和其作品的手制性的反思。这种对多媒介和材料的潜能的兴趣源于里希特与当代艺术运动的联系,比如将荒诞主义内容与原创艺术形式相结合,颇具影响力的 "激浪派"(Fluxus)。 里希特的充满批判性、实验性的作品和绘画技巧使他成为深受评论家、藏家和广大公众所喜爱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中以大型展览和永久馆藏等形式展出。通过尝试不同媒介、探索技术创新,里希特不断地创造出以艺术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的全新路径。
格哈德·里希特 《抽象绘画》
纸本裱铝板 92 x 126cm 共500版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Gerhard Richter.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以格哈德·里希特1990年的同名绘画为基础,《抽象绘画》( Abstraktes Bild)是一幅由HENI在2014年发行的限量版画。这幅作品以红色、蓝色和黄色这些相互融合的强烈对比色为主,通过里希特那标志性的,运用刮板将色彩在画布表面刮开的方式制作而成。这种厚涂法并非是在暗示可辨认的形状或形式,而是带着其难以捉摸的精髓分散到不同厚度的层次中。《抽象绘画》那流畅优美的多色层和些微的红色颜料令人回味无穷却又无法被解释,似乎是里希特的哲学写照:"谈论绘画......也许是毫无意义的。你只能用文字表达文字所能表达的东西......而绘画与此无关。" 卢锡安·弗洛伊德

卢锡安·迈克尔·弗洛伊德(Lucian Michael Freud)是英国画家和绘图师,以其挑衅性的肖像画、裸体画而闻名。弗洛伊德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具象艺术家,他将自己对解剖学的兴趣和对于模特心理的关注相结合。在长达60年的艺术创作中,他完成了数百幅朋友和家人的肖像画,这些作品因其阴郁的色调、棱角分明的解剖结构和厚重的颜料、用笔而具有强烈的辨识度。他的画作充满了他智慧的敏锐性、带有分析性的绘画方法和对人类形态的关注。弗洛伊德的肖像画不仅是对裸体的忠实表现,也是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深入研究。
卢锡安·弗洛伊德 《约翰·明顿的肖像》,2016
纸本裱复合铝板 Diasec专利装裱工艺 41 x 26 cm
共500版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The Lucian Freud Archive / Bridgeman Images.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2016年,卢锡安·弗洛伊德基金会与HENI Editions合作,推出了《约翰·明顿的肖像》(Portrait of John Minton)的版画。原作画于1952年,于1957年遗赠给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明顿是一位画家和插图师,他在皇家艺术学院教授传统解剖学绘画和人物画,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在这幅肖像画中,他的脸部即为画面的主体,表情丰富,但似乎略显懊恼,表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压抑绝望的形象。在《约翰·明顿的肖像》以及弗洛伊德的艺术实践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表现对于人类状况的原始洞察力,这也许是他从祖父——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那里继承来的。弗洛伊德规避了常规化和理想化的表现方法,不断地拓宽他的主题的边界。 弗兰西斯·培根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以其原始、有力的扭曲身型图像改变了艺术世界。他画中的人物不仅表达了战后欧洲的集体文化焦虑,也表达了培根个人的情感挣扎。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英国画家之一。培根绘画主题的触感与情感强度是相对应的。他试图揭开情绪在人体中留下的痕迹,将其转化到画布上,并沉浸在这种反感、不适中。这些怪诞的形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向我们诉说着生与死。通过画面中模糊的肢体和张开的嘴,这些身体向我们展现了原始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中,无论是最深的悲伤还是最强烈的愉悦感,都能表达出纯粹的情感。
弗兰西斯·培根 《纪念乔治·戴尔》 三联作,2016
纸本裱复合铝板 Diasec专利装裱工艺 198 x 147.5 cm
共250版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弗兰西斯·培根的三联画 《纪念乔治·戴尔》(In Memory of George Dyer)(1971)是对同年因用药过度而去世的爱人的回应。作为与戴尔之死有关的众多肖像画中的第一幅,这幅作品在2016年由HENI Editions制作成一系列精美的裱铝板限量版画。在平坦的淡粉色背景上,培根用他标志性的可延展的怪异人体来描绘、纪念他的爱人。 他与戴尔之间温暖、浪漫、艺术的关系通过左侧画幅中两个肉体的相拥来体现;中间的那幅则展现了一个在解构的建筑环境中孤立的影子;右侧画幅中,戴尔既是艺术主体,又是一具尸体,两者相互映衬,充满了内疚感。这组三联作品成为了他面对爱与失去的一种尝试,是培根和与此相关的羞耻感和悔恨感持续斗争的见证。 他的哀悼通过黑暗和光明、阴影和形式交替出现,体现了他面对死亡悲剧时的内疚感。《纪念乔治·戴尔》涉及到创伤与痛苦,是对人类脆弱和不堪一击的证明。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是瑞士雕塑家和画家,以其标志性的凹凸不平、饱受侵蚀的雕塑表面而闻名。贾科梅蒂的艺术传达了二十世纪幻灭的忧郁现实。在他的创作历程中,他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统一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空间中的人形。他的艺术传递出彻头彻尾的孤独感,象征着与他人沟通的完败。然而,贾科梅蒂那难以接近而又富有表现力的凄凉人物,却作为激进艺术研究的物质遗迹,保留着与当今世界的关联。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卡洛琳》,2016
纸本裱复合铝板 Diasec专利装裱工艺 100 x 82 cm
共500版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The Estate of Alberto Giacometti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and ADAGP, Paris).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卡洛琳》(Caroline)是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于1961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这幅以卡洛琳浓厚的个人特征为主的肖像画看似简单,却表达了贾科梅蒂的艺术信念,即脸部是人物的核心;而脸部的显现取决于对身体和背景的描绘。由此,这件作品似乎存在于一种正在形成的状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就像卡洛琳暧昧的目光一样,是时刻变化的。 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

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主要以给19世纪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Kalevala)画的插图而闻名。这部作品辑录了口述传统,通过一组古老的民谣、抒情歌曲和咒语,讲述了古芬兰人关于地球、植物和动物的创世神话。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加伦-卡莱拉还创作了数百幅感人的,描绘芬兰乡村及其居民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作融合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如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在其职业生涯中,加伦-卡莱拉一直在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游走。他转变颇大的风格与他的漂泊生活相呼应,他曾在芬兰、欧洲、俄罗斯和美国生活。1961年,他在达勒伐斯巴(Tarvaspää)的工作室和住址被改建成了博物馆。如今,他被公认为十九世纪的芬兰爱国主义运动中的领头人之一。
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 《凯特湖》,2019
纸本裱复合铝板 Diasec专利装裱工艺
53x66cm 共500版
Photographed by Prudence Cuming Associates.
©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Image courtesy HENI Editions
《凯特湖》在位于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内展出。它于2017年由 HENI Editions制作成系列版画。平整、宽阔的笔触描绘出湖水那蓝色色调的对角线带。背景中的山和云则用高更和梵高等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画家的简洁风格来表现。他们都是备受加伦-卡莱拉青睐的艺术家。这幅画的光滑纹理和清晰的色带所参考的彩色玻璃设计和传统的芬兰纺织技术都是艺术家毕生的实践。和加伦-卡莱拉其他的作品一样,《凯特湖》的灵感来源于《卡莱瓦拉》(Kalevala)这首诗,它收集了芬兰的口述神话和传统。这幅画里没有任何人物,但通过湖面上的锯齿形造型暗示人的存在。艺术家说,这是在历险中穿越湖面的维纳莫宁(Väinämöinen)的影子。仿佛被传送到诗歌的叙述中,观者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在岸边,被带进画布的想象空间中。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 展览时间:2021.4.27-2021.5.23 艺术家: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布莱恩·克拉克、达明安·赫斯特、弗兰西斯·培根、格哈德·里希特、卢锡安·弗洛伊德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3层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