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艺术北京开幕之前,“艺术北京”的总监和创始人董梦阳先生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表示,筹办今年的艺术北京,“困难多到你有时候都会忘记困难的存在。” 在疫情的影响下,蛰伏了一年的艺术北京于昨日开幕,这也是疫情后艺术北京的第一次线下艺博会。 在本届北京艺术的海报上突出了“艺术北京 艺术的北京”这一Slogan,在强调扎根于本土的同时,也表达了这个团队要为北京乃至中国的艺术带来更多活力的愿景。 本届艺术北京的主题概念是“又见身边的美好”,这一概念的提出较之以往显然更加“接地气”和“务实”。对此,董梦阳表示: “最初办'艺术北京'的时候,我总盯着世界、想和国际接轨,找到更多噱头和亮点。但现在我更多会去思考社会需要什么,更关注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 约150家机构参展;
- 展出面积近20000平方米;
- 依然是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 依然是延续了当代艺术、经典艺术、影像北京、设计艺术、公共艺术5大版块。
走进艺术北京的主场地11号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艺·凯旋、玉兰堂、亚洲艺术中心、作者画廊、平艺术空间、K空间等我们熟悉的当代画廊如约亮相。 作为艺术北京的常客, K空间今年带来了尹朝阳、李津、郭伟、张大力、陈文令、刘可、唐可、曾朴、杨家勇、李果、丁雄泉、周全等艺术家的作品,从年龄结构和艺术风格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 尹朝阳的《秋寺》售价168万,是K空间今年带来的价格最高的一件作品,以此也可以作为检验疫情之后北京市场的标尺。 亚洲艺术中心带来了王劼音、李玉双、马树青、李真等艺术家,以及正在画廊展出的沈勤、陈琦的作品。据悉,其中也有百万元级别的作品。 相比其他画廊作品结构层次多样且丰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带来的余友涵的大幅布面丙烯作品,以及尚扬近8米长的巨幅布面综合材料作品《坏山水 No.3》,使其展览空间更加极简且富有冲击力。 平艺术空间,延续了黑色的布展风格,任哲的作品《金身》吸引了大量观者驻足。 玉兰堂画廊带来的作品涵盖了老中青三代25位艺术家,整体作品呈现出的面貌也更加趋于年轻化。
永乐艺术空间带来了一些重量级的作品,这些作品即将在春季上拍。
除了这些“老牌”的当代画廊外,今年艺术北京也出现了很多新面孔。 从作品呈现的面貌上来看,更加突出了“本土化”和“年轻化”的倾向。 据了解,今年艺术北京,很多画廊带来了90后、甚至是00后艺术家的作品。对此,一位画廊负责人表示,藏家的年轻化倾向目前也已比较明显了。他们也许会成为之后藏家群体的主要力量。 在今年艺术北京特别项目之一的“潮流艺术” 中国潮的展位前,始终聚集着大量的观众。这个特别项目也可以说是本届艺术北京“本土化”、“年轻化”与“潮流化”最集中的区域。 据策展人于潇介绍,这次的特别项目中带来的作品价格跨度也比较大,从几千元到五十万左右不等。作为本次艺术北京的合作项目,最主要的是想给年轻潮流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谈到销售情况时,于潇表示,对于像这次展出的这些本土潮流艺术家的作品,可能还需要有一个被大众买家和专业藏家接受的过程。 “本土化”是今年艺术北京被谈及最多的词,在国际大环境的改变与影响下,“本土化”可以说既是一种对自我认同感的反思与肯定,也可以说是艺术北京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尝试。董梦阳在谈到今年艺术北京的转变时表示: “最初办'艺术北京'时,我们更多是借鉴西方艺博会的展览模式和运作方式,但在拷贝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无用功,做了很多似乎都不为中国人自己着想的事儿,只是为了让西方认同我们,好像有点儿舍本逐末。十五年走到今天,我想未来把我们这些年的所学、所见,和我们认为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有符合艺术规律标准的东西努力去呈现出来,让这些资源走进更多的人的视野,为此我们要'下沉'下去,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 参展机构K空间负责人杨凯也表示:画廊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专业的角度去引领市场,把握学术导向,而不是迎合市场。作为艺博会也是如此。 谈到VIP之夜的销售情况时,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今年VIP之夜到场的专业藏家并不如往年多。 即便如此,一些机构表示总体销售状况比预期的略好,但基本都是画廊原先培养的藏家群体居多。 主打欧洲经典作品的Gao's Gallery,是第二次来参加艺术北京,画廊在VIP当晚的销售状况总体较好,参展作品中约有1/3的作品贴上了红点,包括法国印象派、西涅克、毕加索等大师级的小幅原作,及中国留法大师赵无极、朱德群等人的作品在当晚都有销售。 作为第一次参加艺术北京的当代东京画廊销售状况良好。这家来自东京的画廊带来的基本全是日本艺术家具有潮流艺术特点的作品。据画廊负责人介绍,这些作品的售价普遍不高,与在日本的价格几乎是一致的。在这次展会上的购买人群中,消费级的买家和专业级的藏家都有。 对于一些具有“中国风”特点的作品销售也呈现了不错的态势。在VIP之夜即将结束的时候,展示于桥舍画廊最显著位置的李萧禾的多幅作品均已售出。 对于很多艺术机构来说,吸引更多新进藏家是他们参加艺博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现实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家以主打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机构负责人表示,现场基本很少出现新进入的藏家,零散的购买者比预期的多一些,但购买的作品价格基本在万元以下,也多集中在小型雕塑和小尺幅绘画上,很难进行持续系统的收藏。另外,他也表示年初股市的向上态势,似乎并没有给艺术作品销售带来太多利好,本土购买者的兴趣点还是过于分散,这种感性的状态也让现场销售的运气成分变得更大。 Gao's Gallery中国区总经理王尧也表示:作品收藏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70和80后群体上,他们对于高价作品的消费,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具有很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画廊在此前十余年的时间里,为藏家系统的培养做了很多教育和中法交流的相关活动。 对于这一情况,似乎也印证了董梦阳在本届艺术北京开幕之前的预测: “我认为艺术品的消费者应该还是普通人多一些,在中国可以被称为专业的藏家的群体凤毛麟角,消费的主体还是以艺术投资商为主。 我觉得”藏家“是个很严肃和高贵的名词,不是你买些艺术品就可以变成藏家了。国内的收藏历史还是太短,我们需要更多普通购买者的参与,然后从中逐渐培养出真正有自己收藏取向和收藏系统的藏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