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术与销售 在艺博会上该各占几成? K空间的创办人杨凯说:“画廊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专业的角度去引领市场,把握学术导向,而不是迎合市场。作为艺博会也是如此。” 除了传统的画廊展示和作品销售环节之外,几个特别项目的引入,也让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展现出了更多的丰富性与延展性。 离入口位置不远的“美丽中国”项目,墙面上大红色的标语——“喜欢支教”——已标明了项目自身的公益特性。据其中的一位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次现场展出的张恩利、邱志杰、陆新建、郎静山及珠宝艺术家Cindy Chao等人的作品,将在今年10月于北京举办的慈善晚宴上进行义拍,拍卖后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中国偏远乡村的支教项目。而这种将艺术家和藏家资源融入到公益项目中的做法,也更有利于将艺术的学术价值,变现为一种能够真正助力社会现实发展的、良性的大众价值系统。 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的赵赵为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中带来了他的特别项目《文人的生活》。在对在建盏的研究,和对一个个建盏碎片的反复揣摩过程中,赵赵将历史、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带入当下语境。在展示空间中,古美术与当代艺术在时空中产生了碰撞,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群展《当我们谈论女性艺术家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无疑是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最具有学术性的部分之一。 在与论坛室相连的这片开放空间中,展示了十位女性艺术家作品,作品类型包含了绘画、装置、影像、雕塑、表演。她们延展了女性艺术家这一身份,在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中探索与表现有关身体、思维、技术、身份、社会、历史等问题,也展现了当下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与思考方式。 正像策展人尚端在展览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尽管没有侧重某个媒介或类型,也没有预先确定统一的风格或主题,但这些艺术家的实践将给观众一个审视女性艺术家的生理、心理、社会政治和审美立场的机会。”
02 艺术品 也可以更实用? 艺术设计是现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设计杂糅了各种学科,兼蓄各种文化,包罗各种行业,是一个综合文化体系。它不仅具备纯艺术中对结构、色彩、空间等关系的处理,同时还与生活、科技、宗教、社会等领域有着紧密的关联。 功能性艺术作品的呈现也是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的特色之一。 Objective Gallery,凹空间带来的设计与艺术相融合的作品引来了大量观众的驻足。 这些来自艺术家的艺术设计作品具有跨越界限的独特审美经验。同时,也提出了在艺术品中,对社会、艺术、功能、心理体验,以及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03 市场 愈发年轻化了吗? “参展艺术家的年龄从30后,到90后都有。” “作品价格从几千元到上百万元不等。” “新进藏家和老藏家都有,年轻藏家还挺多的。” 从画廊负责人或工作人员的口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参加今年JINGART艺览北京的画廊都不约而同地调整了参展作品的结构布局。而这一布局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画廊对于新进藏家,尤其是年轻藏家的发掘,以及购买力的市场检验。 6月11日,在由在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与“99艺术网”共同举办了名为“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品收藏趋势”主题论坛中,一个关于市场是否愈发年轻化的话题引发了热议。实际上,通过这两年的艺博会上年轻艺术家和年轻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收藏群体具有年轻化的倾向。 然而,对于艺术市场来说,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总会有新鲜的血液进来,正像艺·凯旋画廊负责人李兰芳所说:“在艺术市场上,无论是画廊,还是收藏家,迭代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一样,未来00后可能也会成长为重要的收藏家,这是一个文化艺术自然生长和演变的过程。” 04 线上交易 能否替代线下? 在疫情时代,无论是收藏家还是画廊,整个艺术生态都提高了对网络的使用率。网络消费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艺术这一特殊的领域,网络化的交易是否能成为主流的交易方式呢? 今年的JINGART艺览北京为了解决国外画廊无法亲临现场参加艺博会的问题,特开设了PLATFORM线上单元,与线下展会同期进行。 包括耿画廊、A2Z 画廊在内的13家画廊参加了这次的线上单元。数字与实体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是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对艺术品的展示与交易方式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同时也在探索互联网带给实体画廊参加艺博会的更多可能性。 疫情不仅影响到了艺术机构对于艺术品的展示方式,同时也使得藏家的收藏习惯发生了改变。 然而,从大家参加线下艺博会的热情中能够看出,至少是在艺术领域,线上的展示和交易对于这个注重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作品的特殊领域而言,目前还无法替代线下的体验。 对于更多的藏家来说,大多数线上的交易并非依靠眼缘,而是基于自己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就像收藏家杜杰所说:“在过去,我可能每年要花半年到7个月的时间在欧洲或者是中国之外的地方看博览会、逛画廊、去美术馆,但是从去年春天到现在,我只在中国待着,所以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研究艺术品,包括在微信上交流。” 但是,互联网的确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与可能性。在后疫情时代,线上交易的分量可能会降低,但不会消失。 一句话,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该来的总会来。 05 NFT艺术 将成为潮流还是主流? 要说在艺术界今年最火的词是什么,NFT一定会榜上有名。 无论是佳士得拍卖行主办第一批纯数字艺术作品(NFT)创下销售记录,还是苏富比拍卖行宣布与知名数字艺术家Pak取得合作,抑或是今年中国内地多家拍卖行春拍上NFT作品良好的市场表现,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绕过传统实体艺术世界大门的新艺术时代已经来了。 KennaXu画廊带来了一件由艺术家组合郝经芳&王令杰创作的极简NFT观念艺术作品《一亿和七十亿个月亮》。作品在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是作品在物理世界里的投射,形式不定,包括且不限于绘画,手稿,摄影照片等。中间为作品在赛博世界的定义。右侧则是其虚拟形式,上链NFT作品的二维码。 本届JINGART艺览北京共举办了两场有关NFT的主题论坛,分别是“发掘与收藏NFT艺术”与“NFT数字艺术品创作与收藏”。从座无虚席的现场来看,大家对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热情着实高涨。 对于艺术领域来说,NFT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还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权益分配模式。 自NFT出现以来便褒贬不一,争论不断。但无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中,这一新的艺术创作与交易形式的出现,似乎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有人说,万物皆可NFT,这句话与博伊斯当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听起来倒是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不管之后除了NFT,是否还会出现TFC、CFG,不管NFT是时下昙花一现的潮流,还是将成为永载史册的主流似乎都不是那么地重要,它的出现,已经为传统的艺术创作和交易方式带来些不一样的思考。
更多第三届JINGART艺览北京精彩现场
文:王姝 图/视频: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