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ART艺览北京圆满落幕。此次艺博会除了展示国内外顶级画廊带来的精彩作品,更有一系列高品质的艺术论坛呈现,全面展现了后疫情时代艺术生态的复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论坛之一莫属"邱志杰《知识地理学》新书发布会暨对谈"。
在此次论坛中,艺术家邱志杰诠释了2010年至2019年地图系列的创作历程,并与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沈奇岚展开讨论了地图与知识的关联以及地图对公共知识的意义。
艺术家,策展人,教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邱志杰的脚步踏遍了艺术圈几乎所有的山川河流。
但如果今天再有人问他,你是谁,邱志杰则会回答:一个地图制图者。
6月11日,在JINGART艺览北京的论坛现场,邱志杰发布新书《知识地理学》,其中囊括自2010年至2019年创作的一系列地图作品。在这些地图中,邱志杰将自己多年来纵横世界的生命经验提炼、转化,从最初的一张描绘21世纪的想象地图,到对于艺术史的思考,再到情绪、动植物、旅行者、文物......一张张地图包罗万象,把现实和艺术家或幽默、或尖锐、或浪漫的想象力融合成为画面。
当徜徉于邱志杰的山脉河流,楼宇宫殿之间时,我们也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灵感让他创造出这些存在于地图上的想象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跨越了抽象知识和感知力的沟壑,打破理性和感性的壁垒,走出了"制图"的创作道路?
山头和山脉,河流与河脉
最初的地图产生于一次机缘巧合。2010年,应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的邀请,邱志杰为慕尼黑的DLD研讨会创作了一张《21世纪地图》。还不熟悉Mapping这个英文单词的背后多重的"描绘"、"想象"等引申含义的邱志杰,把时间年份化为大道,人类社会分割成不同街区,"老老实实"地画了一张设想21世纪人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未来地图。
虽然看似是偶然,但其实这样条件反射般的制图冲动早已隐藏在邱志杰的创作之初。
邱志杰从小练习书法,而地图注解又需要制图者大量的写作;邱志杰是一位毕业于中国美院版画系的素描高手,又是一位狂热的旅行者,而17世纪末荷兰铜版画的兴起,便是地图集(Atlas)的繁荣发展的技术基础;邱志杰爱好读书,甚至常常懒得去生产物质,但地图则是二者的平衡点,给了邱志杰既记录、归纳阅读成果又生产出作品的机会;邱志杰是艺术家也是策展人,而制图同样是一个组织和逻辑游戏的过程......
而地图也仿佛是一件为他量身打造的完美容器,将他多种多样看似矛盾的身份统一。在艺术行业里,他创作、策展、收藏、教学。在学院里,他又把自己和"全科医生"类比,是一个"全科老师",从画画教到新媒体,从论文教到书写。
他说,当你在一片地域转得久了,自然而然地便产生了方位感,秩序感。当你从一座山头到另一座山头,你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同一条山脉;当你从一条河淌过另一条河,你发现他们其实是同一条河流。而这其中内在的联系便会促使你想要去画一张地图。
于是,冥冥之中,仿佛是命运的指引,邱志杰发现了制图这一可以统一他庞杂生命经验和热爱的工作。
他说自己像是一个中世纪末修道院中的修道士,在青灯下孜孜不倦地埋头书写,外表低调但内心充满野心,因为在他的笔下是对知识全局的把控。
真人不露相,这大概也是所有人对邱志杰的印象。
曾经的炼金术师,今日的制图者
在艺术评论家、文化学者沈奇岚看来,邱志杰的地图是他对世界和世界观的炼金术。
在古代,炼金术师相信可以通过冶炼将贱金属变成高价值的,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变为有生命的,将有限的生命变为无限。科学的发展虽然已经让当代的我们对传统的炼金术产生了质疑,但对价值的追求仍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今天,曾经的"金子"变成了"知识"。
邱志杰的地图打破科学规则和时间对思想的禁锢,成为了当代的,冶炼"知识"的炼金术。
在生活中,邱志杰无疑是一位对着知识有着无餍欲望的追求者。他乐于穿梭在世界历史和中西文化的迷宫中,引经据典,享受在有趣事物之间漫游、"调皮捣蛋"的乐趣。
在《总体艺术地图》中,邱志杰描绘出了他教学中对艺术"全科"分析图。其中象征着天真童趣的"小王子"大门守卫着"鸭兔图"游乐场;改变世界艺术史进程的杜尚"小便池"变成了一座小岛;教育家、雕塑家陶行知的晓庄学院复校,比邻曾经的理想国黑山学院;在最中心的"逍遥游"湖上横过一座庄子观鱼的曲桥,一条鱼正在化身为鸟,是精神自由的最终形态;而湖的右边矗立着一座"行为必败山",那是西西弗斯劳作的山峰,也是加缪笔下人类共同的命运......
世间万物正在邱志杰的手中变成一块块炼金的材料,通过地图的冶炼,串联出了"总体艺术"的模样。
沈奇岚在《地图:世界和世界观的炼金术》一文中这样写道:抽象与感性的并存,是他(邱志杰)所创作的地图的基本属性。邱志杰说,他的地图是锅中杂烩。从最初的青藏高原的地图,到21世纪地图,到全艺术地图,邱志杰的制图术是发现隐喻和万物游丝的过程,是一种幽默的,活泼的,又充满着浪漫情怀的方法。
于是,我们能在《总体艺术地图》上看到抽象的历史形象化身为有呼吸、脉搏和生命力的山河楼宇。我们也能看到在《命运地图》中看到他让"学"湖的水源流通知识的山脉;"艺术作为生命"的孤岛变成超越生命大陆的陆地;"纪念碑作为日冕"孤岛在死海上与生命的陆地眺望。我们还能看到《艺术世界地图》上神秘中心地带漂流着几块失落大陆:"闭幕式蹭饭","送画册的技术秘密","大产艺术造名牌","丑闻的利用"......
邱志杰在抽象提炼的制图过程当中始终保留着对真理、知识的喜爱和对不可名状的感知力的珍视。邱志杰相信"理性的研究和情感性的积极行动能够相互促进",所以他关注物与物之间的组织和关联,但也不介意用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这种关联,在理智中陷入荒诞。
而在理智和迷茫的荒野中漫步,偶尔回首过路,又不禁一笑,不也是人类现实的最佳写照吗?
地图,是秘密的地图
邱志杰的地图是他对知识不断开疆扩土、消灭信息盲点的过程。而对谈中,沈奇岚提出了她对"知识"时效性的担忧:今天的我们看到地图,对于100年后的人们,还会具有一样重要的价值吗?
的确,地图如同时间的切片,将此时此刻的智慧定格。但就如同今天的人们看到明代的《大明混一图》,其中的地名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不再具有意义一样,未来的人们还能再从邱志杰的地图上找到自己吗?
但邱志杰似乎并不被这样的担忧困扰。
他大方地承认,地图上的知识是一定会过时的。当今的世界发展飞快,当他绘制《旅行者地图》时,美国的旅行者一号还没有快要飞出太阳系,嫦娥五号没有登上月球。
但地图的乐趣不在于列举出信息最全面的"旅行者",而是在隐秘的角落发现"未知"。所以,他在各式各样的航天飞行器旁可以画上神话里的"筋斗云",也可以把"种子"这种带领植物逐渐占领整个地球的另类旅行者同样归纳到旅行者的行列。邱志杰在这张地图里不断发现新的叙事,重组知识,接着又不断颠覆现有的对世界的认识。
而"旅行者地图"也和邱志杰所有的地图一样,是充满了秘密的未完成图。在已经标注的点和点之间那些可以无限放大缩小的空白,是留给未知秘密的疆域。
个人的感知可以因为共鸣转变为公共价值,这时候就变成了集体的宝藏。邱志杰在制图的过程中调动着自己内在的直觉,但这些直觉并不一定只属于他,只是由他绘制成了地图。如同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从一位诗人思念亲人的词句变成属于所有汉语使用者表达思念的共同语言,邱志杰的地图也可以成为全人类翻越知识的崇山峻岭的路线图,明确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指引我们探索那些未知的风景。
就像即使今天所有的旅人都可以在登上黄山时沿着标注好的地图看前人已经发现的云海雾凇,但仍有探险家愿意去没有标注的空白地带找寻不一样的风光。约定俗成的标注是路标,邱志杰说自己的任务是建立出足够丰富的密道,但如何使用地图,是每一个观众自己的决定。
对于邱志杰来说,绘制地图是为了产生新的地图,整理知识是为了生产新的知识。如此,地图的生命是鲜活而无限的,它是邱志杰的积木游戏,是他精神的乌托邦,也是他送给所有观众探索未知的礼物。
在第三维度眺望
论坛并非观众们能在JINGART艺览北京现场能见到邱志杰身影的唯一地点。在艺博会A区大厅的尽头另有常青画廊开展的公共项目,其中展示了邱志杰与地图相关的另一创作《光盘行动》。
正如所见,在地图之外,邱志杰同时持续进行着多个艺术项目。他探索达尔文进化论和神创论之间的空白地带,语言学中文字和文字之间可以不断衍生的戏剧关系,数据和人工智能对绘画的重组再创造......而我们总能在其中看到,和地图系列创作一样的,对于逻辑、真理的全局式的眺望。
邱志杰在JINGART展出的这一组四件作品,分别探讨了治水与天下、哥伦布大交换与饮食传统的重新洗牌烹饪实验的创造力和数字时代的孤独与幸福。在变成分子料理或者营养品胶囊之前,今天我们的餐桌上依然有《诗经》时代的笋和阿波罗的葡萄酒。世界依然与色香味俱全的风声的形式摊在我们面前,神离开我们了,但并不遥远。展开光盘行动,吃惊我门盘子中的每一粒、每一滴油,是对神农的礼赞,是对我们的狩猎者、采集者和种植者的祖先的礼赞。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大数据的时代,其中的信息密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邱志杰的地图。就如同送餐系统中的外卖小哥,我们的时间被优化路径不断的缩短,生命体验也不断被压缩。我们尚且能借助邱志杰的地图看到一部分真相,却难以在繁杂的信息中逃出数据的裹挟,找到一条反其道而行之的、丰富人生体验的路径。
但同时,邱志杰又认为地图的使用是弹性的,它可以让某些路径变得更僵硬,也可以将某些路径变得更蜿蜒。在同一张地图上,用量子计算机设计出的路线也许会比普通计算机设计出的更快更优,但也同时可能更多出一个维度。而当一个人带着三维的思考去寻找一座二维迷宫的出路时,迷宫的出口便出现在无所不在的天上,这时二维的迷宫便不攻自破。
地图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抵抗这逐渐生成的数据牢笼,我们并不知道。但纵观历史,柏拉图也曾经想要将诗人和画家赶出理想国,这样的企图却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从没有成功。
我想,这也许便是一个提醒,在匆忙生活中,不妨跳出来看一看。而邱志杰的地图,便是那通向第三维度的阶梯。
关于艺术家
邱志杰 1969 年生于福建漳州, 1992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是当代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 90 年代颇具声望的前卫艺术领袖,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个展包括:"寰宇全图"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文字生涯"(金泽 21 世纪美术馆,金泽, 2018 );"邱注上元灯彩图"(民生美术馆,北京, 2018 );"不羁之旅"(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 2017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5 );"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 2013 );"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 2009 );"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9 )等。近期群展包括:" 1989 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 2017 - 2018 );"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 2016 )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 2013 );第 4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13 );横滨三年展( 2005 );圣保罗双年展( 2002 , 2014 )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 1996 );1999 - 2015 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 9 届上海双年展( 2012 );第 57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2017 )等。
关于对谈者
沈奇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文化学者。沈奇岚于德国明斯特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艺术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南传媒旗下出版社艺术主编。现任《书城》杂志编委。她关注艺术与哲学的持续对话。她在 2014 年上海当代艺术馆联合策展《时间的裂缝》, 2016 年担任《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顾问, 2017 年在复星艺术中心策展德国战后艺术大师彭克大型展览《 A.R.Penck :暗喻会否成真?》。2018 年受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策划了年度项目"包豪斯课堂",并为"歌德开放空间"策划展览《失眠者之家》。2019 年,她策划了《 AngelusNovus 苍穹下》德国当代艺术展。2020 年,她担任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与策展人,并策划了中德当代艺术对话展《暗蚀 Eingedunkelt 》。沈奇岚策划和主持了 2018 年上海双年展《禹步》国际论坛项目"回环 Detour --艺术与哲学对话"。2019 年,担任了《重整|德国艺术立场》大展的德方顾问。2019 年,她策划和主持了国际文化高端对谈系列《 TheFutures 我们的未来》。作为艺术学者,她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和国际艺术机构撰写专栏和画册文章,包括 FinancialTimes 中文网、凤凰艺术、《信睿周报》、 Artnet ,上海博物馆、澳大利亚当代艺术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等重要媒体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