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 展 时 间
06.17-06.18
拍 卖 时 间
06.19
展 拍 地 点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石涛(1642-1707)
石涛,明宗室,靖江王后裔,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其父朱亨嘉为十世靖江王。及长落发为僧,法名初为超济,后改元济(或原济),号石涛,又有别号甚多。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一生饱览河山,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之间,曾久游皖、苏等地,并先后长期寓居宣城、南京、扬州。石涛身为前朝王室,生活在一个“天崩地裂”的朝代,一生颠沛流离,正是他所处的特殊环境以及痛苦矛盾的心境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见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洞察世间沧桑的深邃目光,并且在他的艺术创造过程中得到了映证。石涛一生以山水画著称,黄宾虹在《虹庐画谈》说:“清湘老人生平所画山水,屡变屡奇。晚年自署耕心草堂之作,则粗枝大叶,多用拖泥带水皴,乃师法古人积墨、破墨之秘。石涛全在墨法力争上游”,乃是知者言。明清之际,画家用墨之妙,首推董其昌与石涛。石涛是得法于师自然,更胜一筹。他自己说:“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又说“盘礡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如屯甲联云,时隐时现,人物草木,舟车城郭,就事就理,令观者生入山之想乃是。”石涛的画,沉着痛快,元气淋漓,拥有大胆的气魄与意境。
此幅《山麓听泉图》,高堂大轴,仰之弥高,望之有观者不觉入画之感。由近及远,依次有坡石小桥,屋舍丛树,最远处有高山峻岭。整幅画气魄雄伟,恣肆奔放,刚劲雄浑,沉着痛快,达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极佳,苍润兼济,耐人回味。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笔墨变化多端,同样是树叶有的白描手法双钩夹叶,有的一笔写之,兼顾浓淡。石涛的笔墨是活的,有灵性的,有气韵的。这种变化是刻意的又似天成。
以左上角三座远山为例,三座山紧紧相连,为了区分出三座山的前后与不同石涛用了三种淡墨色,三种不同的线条,微浓、浓、淡三种墨色随意挥洒的几笔就将三座远山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观者眼前,令人叫绝。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不拘泥于某种构图形式,他的画作总给人亲切自然之感,仿佛画中的真山水就应该是这副模样。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淙淙流水,静寂的小桥人家,不知岁月的苍松老树,悠然自得的居士闲达,他在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山水理想。
他强调“师法自然”,提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指生活、蒙养、游历、感悟,更多的是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中国古典山水画的艺术哲学,也是形而上精神的陈述。石涛作为一种山水水墨画的时代先声,也成为后世中国画家共有的精神。齐白石老人对石涛评价是“下笔谁教泣鬼神,两千余载只斯僧”,由此可见石涛山水画的影响。
此帧巨制曾为王文心旧藏。王文心为海上著名大收藏家,曾任上海独家经营可口可乐的屈臣氏汽水公司董事长。他一生醉于丹青,金石书画无不涉猎。藏品以明清居多,吴门四家、四王、扬州八怪、四僧、皆有收藏。这件作品后来成为荣宝斋的珍藏,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涛画集即开始有出版著录,及今凡涉及到石涛画集大多收录,可谓一件石涛作品中的名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一致看真,并在杨仁恺与劳继雄先生的鉴画笔记中都有记录。有石涛作品拍卖以来,此作堪称王者,目前为止天下第一石涛巨制,于收藏者言,此几十年不遇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