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龙:阳台上的画家
WANG YILONG: THE PAINTER ON BALCONY
策 展 人: 王 将
Curated by Wang Jiang
开 幕 Opening | 2021.6.26 3:00pm
展 期 Duration | 2021.6.26 - 7.25
地 点 Venue | dRoom - 站台中国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7)
D07 Main 2nd Street,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dRoom空间将于2021年6月26日推出艺术家王一龙的首次个展《阳台上的画家》,展览将呈现其近三年的部分作品。
王一龙的创作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情感,他试图用绘画来创造一种当代社会的人类寓言。“爱”与“拥抱”是其偏好的主题,同时具有讽喻性的社会场景也是其创作中的常见内容。通过饱含个人情感的描绘,王一龙借绘画讲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个人见解。另一方面,对绘画形式的探索是他的创作核心。近些年来,随其创作方式的更进,他的绘画逐渐显露出颇具个人语调的造型和色彩。在一些新作中,略显个涩的形状凸显出形象的陌异感,而柔和的色彩又调节了这种造型带来的视觉刺激,因此,画面隐涵了复杂的情绪张力。王一龙笔下的形象概括洗炼,虽然剔除了繁杂的细节,却仍不失值得反复细察的魅力。这种魅力正是源于他对画面中抽象关系的精心调控。显而易见的是,他的绘画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基因,这也表明了一种延续和发展的可能性,正如他所说:“我无法摆脱前辈甚至同代人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关系。前面铺路的人让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我会尝试走得更远一些。”
展题“阳台上的画家”,不仅提示出王一龙的日常创作情景,也表明了这位画家的心怀——那竭尽全力要在阳光下成长的生命意志。
展前访谈
dRoom-D
王一龙-W
D: 什么主题是你最感兴趣的?在动笔之前,你会通过哪种途径寻找题材?
W: 我的兴趣点集中在对人物主题上。近几年画了不少肖像,它们描绘了不同场景中的人的状态。我时常会去表现一些经典题材,比如“爱”和“拥抱”。我认为,单纯的题材更能展示出形式语言的魅力。大多时候,我会从一种个体经验出发去寻找题材,继而凭借记忆和想象去创作,这更像是一种自传式的书写。有时我也会从一些社会学角度入手,我的一些描绘人物群像的作品都源于从网上收集的图像素材,比如朋友圈的照片。
D: 这是你的首次个展,大家都没见过你以往的作品。我想知道,你的创作是如何发展成现在的面貌的?
W: 以前的创作偏向于 “造景”式的心理叙事,手法上多以写实为主,有一种图像化的趣味。那时候,写实的风格让我觉得绘画仅是一个将构想好的图景制作出来的技术手段,这种类似于手工PS的方式让我觉得它们在动笔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画画只是让其显现的一个过程,毫无乐趣可言。所以我隔了差不多两年没有画画,对我来说就像“绘画死了”一样。但是我的绘画情结并没有消失,也许是为了安抚生活的焦虑,我又重拾画笔,决定抛开之前的方式去创作,更加强调直觉性地表现,笔触也随之变得更具书写性。通过变形的手法去打破图像的现实性,并强化了造型意味。这让我觉得画画变得更加主动和自由,也更符合我的个人趣味。我希望寻找一种特殊的形象去对应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并以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去赋予内容超越叙述的力量。
D: 在绘画语言方面,你是如何处理形状、色彩、笔触以及形象的?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验或者心得。
W: 绘画语言是随着处理手段逐渐明确而显现的。我一直沉迷于经营形式的意味,这也是现代艺术所持守的部分。从这点来看,我有偏好经典化的取向。在我的绘画中,人物的头颅都被画得很小,而身体却异常臃肿庞大,这宛如当代社会的人类隐喻,他们所接收的信息已远超自身的脑容量。同时,这种庞大却又扁平的形象也是我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一种渺小而又伟岸的存在。在这种矛盾中,他们成为了肿胀又略带尖锐的形状,他们彼此之间碰撞挤压,甚至将要充盈画框的边缘。造型的混合或独立都会产生新的形状。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去呈现绘画语言的力量。另外,偶然性也是绘画中有趣的部分,所以我的画里也会保留一些个涩的形状,它们能够带来视觉上的陌生感。在色彩上,我偏好比较柔和的色调,在描绘肿胀形状的同时,我想运用一种柔和的色彩去调节造型带来的视觉刺激,让整个画面产生一种“轻浮的温暖”。我会刻意保留一些书写性的笔触,当然笔触是绘画习惯的产物,并没有过多地把它方法化。
D: 你是如何理解绘画中的细节的?在创作中,你是如何表现细节的?
W: 细节是相对而言的。总体来说,我的造型语言比较概括。所以我作品中的细节并非是一种精细的形色,而是那些需要通过反复强化来获得准确性的部分。这样的表现,与其说是凸显了精工细作,不如说是呈现了怎样“对待”它的方法。比如,在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需要一气呵成,有的地方需要反复多次。表面肌理产生了厚薄对比,画面就有了更多可看性。因此,细节,在我的绘画中是一种调控意识所产生的吸引力,是对抽象元素的细致表现。
D: 你的一些作品有很强的书写性,同时也有明显的未完成性,它们不是“绝缘”的表面,这是你偏好的效果吗?
W: 书写性来自于我性格中比较急的那部分,也是大量写生后习得的惯性。面对画面,对
完成的界定是很主观的,“未完成”也许还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显得“还在继续”。但同时“未完成”会成为一种画面问题,很多时候绘画是在做减少或是避免问题的事儿,我觉得画面有些问题反而显得更诚实。但我不是刻意去表现“未完成”,有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完成。只是相对于刻意地完成,我更偏向于适时地止步。
D: 在你的画面中,出现了白人形象,是出于观念的表达吗?抑或是将其作为某种情调的载体?
W: 我画面里的人物形象,是表现人这个符号,并没有特意地去表现他们的人种属性。其中的人物形象是作为一种“态”的载体。通过描绘他们的形态,借由绘画语言,试图呈现出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
D: 那就聊聊你自己的状态,你是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的?
W: 由于孩子的到来,我的精力和时间几乎是大部分地偏移到了家庭生活之中。如同这次展览的题目《阳台上的画家》。展出的作品都是我在住所阳台上完成的,是在孩子睡了以后的时间里完成的。近些年,我的工作地点也从工作室搬到了出租屋里,又移到了出租屋的阳台上,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惨的事,反而让我感受到了任何事物都有它们的可能性。在很小的阳台上能够画出很大的画,晾衣架也可以晾画呢!呵呵,都说“心中有海, 哪都是马尔代夫”,所以我没觉得阳台就是阳台,甚至还觉得如果不在阳台画画,可能还会画不出来。这是我最真实的生活,我的家人很支持我,日子过得很幸福。而有限的工作时间反倒让我对绘画有了更多时间的思考。很多时候只能看和想,并不能动手。但到了能动手的时候,画面问题反而解决得更加到位了。这让我在创作的时候学会了“等一等”,家庭生活也是经历,创作也是需要“等一等”的。
D: 展题来自于你的一张同名作品《阳台上的画家》,你可以具体讲讲这件作品。
W: 画这张画时,正好是2020年春天,它是新春后的第一次动笔。初春的嫩绿色被用在画面里,似乎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它自然带上了一些期许。我想用一张画去表现当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画中人就像我自己的分身,他坐在阳台上和画外的我对视,我们互为镜像。他一身正装就像一个每天打卡的上班族,秃了头发,长了胡子,凝视着画外的我,好像我就是他的作品一样,所以《阳台上的画家》是一幅变相的自画像。当我回看这几年的作品,它在其中就像这一切的见证者。其实阳台的大小,对我现在的状态而言是合适的,我习惯了在逼仄的空间里画大画。当然,阳台是半开放的,会受天气影响,也会有蚊虫干扰。这样的创作也需要一些坚持。
D: 你一直生活在重庆,在艺术上你有“同僚”吗?那些可以经常交流与激励的朋友。
W: 挺少的。大家交流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加油”,这话听起来既励志,又讽刺。相反,我和夫人交流得更多,她是心理学出身,对艺术自然有她特殊的看法,因此我们的话题一直都很有趣,她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意见。
D: 除了绘画之外,你有其它兴趣吗?它们是否对你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W: 我的兴趣还挺多,除了喜欢篮球、游戏和电影外,最大的兴趣就是摆放东西,比如布置空间……工作室陈设啊,小收藏的展示啊…….如何把喜欢的东西放置到合心的位置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尤其喜欢摆放这个过程。其次就是做手工,比如做饰品、雕刻之类,还有就是最近在耍恐怖密室~~,哈哈 。兴趣爱好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创作,像摆放东西一样,所做的经营都是在寻找那个最合适的点。画面也一样,有时某个形状的弧度圆一些,或是位置高一点矮一点都会直接影响到画面信息的输出。兴趣这东西就像触角,有时候伸出去的越多,碰到的越多,反馈回来的也就越丰富。
D: 你如何理解个人创作和前辈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你的创作中是否受到某种现代主义形式的影响?
W: 创作一定不是孤立形成的,它必然要依赖画家的视觉经验。我无法摆脱前辈甚至同代人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个良性关系。前面铺路的人让我看到了更多风景,我也会尝试走得更远一些。今天还在坚持画画的艺术家,大多都是现代主义的继承者。历史的经验是我创作的凭借力。野兽派凸显直觉本能,立体派强调空间理解,这些观念都对我的作品有所影响。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强调主观精神,是现代主义留给每一位画家的遗产。
D: 当观众面对你的作品时,你希望他们能够在观看中获得什么?
W: 嗯……我想是,一种单纯直接的视觉快感,或是对生命状态的共情与自审。
关于艺术家
王一龙(b.1988), 出生于中国云南,201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情感,试图用绘画来创造当代社会的人类寓言。同时,他广泛地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形式经验,在实践中发展出一种具有陌异性的绘画语言。2021年,他在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dRoom举办首次个展《阳台上的画家》。2018年,他曾入围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
关于策展人
王将,一位活跃的当代艺术策划人、创作者与写作者,从2016年至今策划的机构展览与独立项目近60场,梳理了众多不同代际和类型的艺术家个案,其理论研究兴趣集中在艺术社会学与神话学。在常规策展工作之外,他是一位拓展策展语法边界的冒险者,并建立出一种新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