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与实的转换,庞茂琨画中的镜花水月 - 99艺术网 -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作品故事 | 虚与实的转换,庞茂琨画中的镜花水月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毅 2021-06-28
“镜像”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一直是心理学家探究人类内心和潜意识的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将他者对自己的观照视为一面镜子,反射出自我形象,并由此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同样的,相对别人来说自己也犹如一面镜子,使得自我与他人之间形成彼此相互反映、呈现的关系。这也正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所称的“镜中自我”原理。 在艺术创作中,心理学的“镜像”也常常被艺术家运用到创作中,以此呈现出更为丰富和更多层次的心理暗示。从委拉斯凯兹的《宫娥》,到伦勃朗、梵高等人的《自画像》,艺术家以“镜像”让绘画脱离单纯的平面视觉,引导观者走进画面人物所营造的内在空间。 可以说,庞茂琨的“镜花缘”系列是对“镜像”在绘画艺术中更深层次的探索。在庞茂琨的作品中,“镜像”更多地是指向了一种观看方式和观察角度。通过将镜子以及镜像视角运用到画面中,利用镜子的反射、映射与暗示,将观者推向与画中人物产生视觉和心理交错的场域。在这里,自我与他者的身份是相互转换的——分不清是画中人在凝视镜中的自己,还是作为观者的我们在审视画中人。这既是一种对视觉秩序的建立,又是对处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欲望的隐喻性探究。
庞茂琨《镜前女孩》 ,120 x 100 cm,布面油画,2016
庞茂琨《暗香》,160 x 120 cm,布面油画,2015
画中人物与“镜面”、“反射”、“空间”等元素搭接,再配合独特的色彩演绎出一种绚丽且神秘的视觉感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庞茂琨个展《镜花缘》展览现场
如《镜花缘之二》与《镜花缘之五》,两件作品在用色上便采用饱和度较高的一些对比色,镜面之外及第一层镜面中的人物皮肤、画框等色彩在画中已经失真,更加偏向于一种现实中没有的墨绿色,但第二层镜面所反射出人物皮肤、画框等色彩却与现实相同,这一虚一实的对比不禁让画作产生一种梦境之感。
庞茂琨《镜花缘之二》,160 x 120cm,布面油画,2013
庞茂琨《镜花缘之五》,165 x 125cm,布面油画,2014
除此之外,“镜花缘”系列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从观者的视角来看,模特的面容都是背对、或是小侧脸的,观者所看到的画中模特全部面容都是显示在镜面之上。这种需借用镜面才能看清人物本身的手法,会让观者产生停顿或怀疑,让画作同时带出一种“不真实”感。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庞茂琨个展《镜花缘》展览现场
这种创作手法是庞茂琨刻意为之。早年时,庞茂琨比较钟情于对古典绘画中的镜像因素的表现。到“镜花缘”时,他试图用镜像这种绘画语言或者绘画元素在一个二维空间里呈现出一种人物和空间上的悖论关系,以及我们对空间延伸的隐性认知和好奇。正如高名潞所说:“庞茂琨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这样一个悖论关系,境外人看镜中人,镜中人看镜外人,或者镜中人看镜外人眼中的镜中人。”这种多层次的人物关系和空间关系的多重映射,人物和空间的多重交织和重复延伸,能够从某种意义上满足艺术家对空间概念的阐释和兴趣。通过这种绘画语言所表现的画面感和形式感,一方面是艺术家去想要表现的绘画意境,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在这种绘画语境中的探索和实验。
庞茂琨《镜花缘之十》,100 x 80cm,布面油画,2019
“我觉得镜子它首先是把整个外面的空间做了一个对应,使两个空间来回地转换,不断地重复引申。最早的绘画是对空间的探讨,空间里怎么又有一个空间,本来绘画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虚拟的空间再产生一个层次,又是一个虚拟空间,等于多层次的虚拟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形式感,也形成了一个情境,在中国就叫意境。这个镜子始终是在绘画语言里边,我觉得是一种很特别的很多艺术家长期感兴趣的话题。”

——庞茂琨

庞茂琨《花果山》,160 x 200cm x 2,布面油画,2015
而回看世界艺术史,对于此类镜面的表现从而上升到哲学高度的,费委拉斯凯兹的《宫娥》。
委拉斯凯兹《宫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宫娥中,委拉斯凯兹通过一面镜子,将观画者的位置与画中世界所延伸出来的国王与王后的位置重叠了。观众盯着画看得越久,便越容易迷失,分不清到底是我们在看镜中人,还是镜中人就是我们。 《宫娥》好像是委拉斯凯兹留下的一个永远走不出的镜面迷宫,越盯着看,就越在真实和虚幻中迷失。或许,委拉斯凯兹想告诉我们,眼睛所见的不一定是真实,虚幻和现实的边界有时候并不清晰。也正是因为这幅画有让人们不断思考和遐想的能力,才使之成为世界三大名画之一。 而庞茂琨的“镜花缘”系列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他试图把他的画外人物和景物纳入自己的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庞茂琨的画也试图像委拉斯凯兹那样,把作品本身变成多层次的镜子中的一面“镜子”。 庞茂琨在自觉重建视觉秩序的探索中越发深入,构建起了个人艺术风格的一座镜屋,每一幅作品都成为位列其中的一面“镜子”,观者视之,既能够看到过去的投射,亦能够看到崭新的生成,这种关于绘画的绘画在具体的历史中探索物我、时空、永恒与瞬间的辩证关系,释放出了多维度的、充满意义再造的可能性的感受,将一种看似“本意”并不明显的文化文本塑造出了本意的自觉。

——范迪安

庞茂琨的“镜花缘”富有古典韵味的美感,但镜面所反射出的美由于是通过第二视角呈现在观者眼前,且画中人物与时间有种停顿之感,让人在观画时对画中景象充满了犹豫、彷徨,乃至神秘感。
庞茂琨《镜花缘之十三》,160 x 120cm,布面油画,2021
在“镜花缘”后,庞茂琨仍以镜子为媒介创作了数幅自画像。但与“镜花缘”中的美感与神秘不同,“自画像”中的庞茂琨常常以犀利的眼神注视观者,摄人心扉,让人紧张……在庞茂琨各系列作品中,相同的是镜子,不同的描绘对象,但庞茂琨带给观者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如果说大多数艺术家是通过眼睛观察世界,那对于庞茂琨来说镜子算是他观察世界的“第三眼”。
庞茂琨《子夜》,150x100cm 150x160cm 150x100cm,布面油画,2015
镜像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实际上是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镜像里所有的信息内容和外面是对称、相等的,都是实质性的。只是在我看来,人的影像虽然能在镜子里看到,但并不能全面地展示一个人。真正的自我是不断在变化的,观察角度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完全不一样。镜子当中的“自己”不全是“自己”,只是“自己”的某一个瞬间、某一个片断。

——庞茂琨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于2021年5月18日-6月19日在香港空间举办了艺术家庞茂琨个展“镜花缘”。 展览由何桂彦策划,展出庞茂琨 2013 年至今的油画及纸本作品二十余件。 此次展览为艺术家近年在香港的首次个展。

更多展览现场图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