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逆光:石海涛作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1-09-04
2021年9月3日,艺术家石海涛个展《逆光:石海涛作品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石海涛近年来规模最大、作品呈现最为丰富的美术馆级大型个展,展出艺术家石海涛50余件作品,分别为架上油画系列与新媒体影像两部分,为观者打造一种全新的沉浸式的戏剧化体验,在这次展览中,体现了展览的三个特性:戏剧性、思想性、重构性。整个展览为观者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剧场观看体验,作品以架上油画为主,更有令人惊喜的影像与装置作品。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纵观石海涛这8年的艺术创作,有两个方面值得引起关注。一是他基于戏剧舞美经历对于世界的观感——假作真时真亦假,由此影响了他的画面氛围营造;二是他以切片层叠方式对“名人”的重绘。
13

17

18

19

20

21

22

23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一、剧场弥漫 石海涛有 14 年的戏剧舞美学习和工作经验,1987 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 美系,1990-2000 年,主要从事当代戏剧创作,与林兆华等导演有多部舞台剧合 作,并创办北京精艺演艺学校和好猫剧团。由此可见,戏剧在他的人生历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观看石海涛的作品可知,在石海涛那里,“戏剧”构成了他审视世界的 一层滤镜,观察的结果经由他的画笔凝固为画面。 那么这层“滤镜”的特征是什么呢?在我看来,特征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舞 台镜头聚焦方式所带来的画面的紧促感和压迫感;二是剧场氛围的弥漫性——历史 和现实事件、戏剧剧情、观众席都被纳入其中。 在《灯光渐起》、《测光》、《话剧:我可怜的马拉特》、《扩音器坏了》、《首演》、《彩排》等作品中,石海涛有意缩短了画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类似德洛克洛瓦的《萨丹纳帕勒斯之死》,观众被拉入了画面之中,由“旁观者”、“审视者”变为“目 睹者”、“参与者”。这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或现实或虚拟的场景和事件,无不 搅动着我们的经历和既有的判断。石海涛在这里似乎并不想表态,他只是通过绘画 “给你看”,唤起你的记忆,让你自己回到全球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之中,从而审视你的判断,进而让你反思判断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形态、价 值秉持乃至世界观。 众所周知,近些年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竞争加剧、疫情的肆虐、气候的异 变、灾难的频发等活生生的事例,这些正在挑战既有的历史叙事和知识构成,很多 知识分子、专家都在寻找新的价值定位以及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乃至这段时期被称 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是永恒的,在石海涛这里,他借助舞台镜头聚焦的方 式把这些变化呈现出来,不仅给你看,还让你来感受,激活你的身心感知。 有趣的是,石海涛另一批以“观众”、“观众席”为题材的作品又把“看剧人” 呈现在你的面前。这些观众也处于特殊的舞台灯光之中,变得好像是戏剧的一部 分。面对这些作品,绘画作品的观众发现自己也在“局中戏”。 你我并不仅是前一批作品的观众,而是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者”。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被特殊的舞台灯光所幻化的你我,此时都可能成为“蝴蝶效应”的发 起者。在这些小型的绘画作品前,特有的笔触制造的震颤感使画面氛围的营造决然 不同与第一批作品。这里似乎充满了理解、宽恕、温情,但同时凸显了所处语境的 暴力肆虐、矛盾激化、荒诞不经。 二、切片层叠 在我们身处的图像时代,图像早已成为艺术创作的资料库。在这样的语境下,艺 术家重要的不是选取那个图像,而是通过处理图像的方法体现出自己阅读图像的特有 视角,也就是说,不是“再现图像”,而是“破解图像”,而“破解图像”方式形成了 艺术家特有的艺术语言,而从释放出图像所没有被人熟知的信息。 具体到石海涛这里,他采用了独特的“切片层叠”的方法。类似在这些我们耳熟 能详的“名人”肖像侧面先进行“等高线”式的切片,再在绘画过程中,把这些切片 层层叠加在一个平面上。在这里它采用了两种绘画技法,一种是平涂,一种类似中国 书法的书写。 在他的这些作品中,诸多历史人物、政坛要人、文化名人、时尚名媛以及美术史 中的经典形象以不同以往的形式悉数到来。这些人物形象多是单体,但都有领袖像的 尺寸,他们有些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依旧左右着我们的思想,有些在当下现实 中依然挥斥方遒,却在画面中被分解和模糊。在这样的处理中,观众看到了一个个不 同以往视觉经验中的他们(她们)。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石海涛的摄像机却对准了被多重碾压的微弱生命尸体。这些 他在公路上随意拍摄的生命残骸幻化为抽象图案,仿佛变成石海涛挥动的笔触,语言 的能指无限的飘零,所指也早已空空如也。当它们与他们(她们)共处一个展厅的时 候,又让人想到弥漫的剧场中的你我他,不过那里还有奇幻的聚光灯,这里只有石海 涛一瞬间的关注、闪光、曝光和放大,与走到视频前你我他相互审视和交流。

展厅空镜

24

25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名家点评
在《灯光渐起》、《测光》、《话剧:我可怜的马拉特》、《扩音器坏了》、《首演》、《彩排》等作品中,石海涛有意缩短了画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类似德洛克洛瓦的《萨丹纳帕勒斯之死》,观众被拉入了画面之中,由“旁观者”、“审视者”变为“目睹者”、“参与者”。这些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或现实或虚拟的场景和事件,无不搅动着我们的经历和既有的判断。石海涛在这里似乎并不想表态,他只是通过绘画“给你看”,唤起你的记忆,让你自己回到全球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之中,从而审视你的判断,进而让你反思判断的“立基点”——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形态、价值秉持乃至世界观。

——策展人刘礼宾《剧场弥漫和切片层叠——浅谈石海涛的艺术创作方法》

他将自己的个体经验转化为画面中的大的历史事实的经验,就仿佛是一个霍布斯主义者转化为卡尔斯密特主义者。个人处在永恒的斗争中,国家也处在永恒的斗争中。一切都是处在永恒的冲突和战争中。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敌人,每个力量都遭遇每个力量的对抗。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剧场的话,那么这也是一个永恒的战争剧场。 石海涛的作品有三重戏剧性:让生活充满戏剧性;让观众成为演员;让演员成为虚构。正是这样,他也拆毁了三种界线:生活场景和戏剧场景的界线;观众和演员,观众席和舞台的界线;演员的戏剧生活和真实生活的界线。在这里,戏剧统治了生活,更准确地说,冲突的戏剧统治、浸入和弥漫了整个生活。

——汪民安《世界的三重剧场》

我看来,石海涛的作品的要义之一就是力图通过对被景观化的肖像和群体的特殊描绘来洞察现代社会权力的密码,并对芸芸众生的生命形态和自由意志予以意味隽永的观照。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胡斌《肖像景观与群体再思——石海涛作品中的“生命政治”》

据悉,本次展览免费对外开放,展期将持续至9月19日。

部分展览作品

《爱新觉罗·溥仪》200x150cm 油彩 画布 2014
《灯光渐起》 300x200cm 油彩 画布 2020
《观众席-3》 80x40cm 油彩 画布 2019
《话剧:老舍五则》 200x150cm 油彩 画布 2021
《姐妹合影 》150x100cm 油彩 画布 2016
《上海女人/阮玲玉》 100x60cm 油彩 画布 2021
《首演》 250x175cm 油彩 画布 2020-2021
温馨提示 近期国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根据本市疫情防控指南,近期前来观展的观众入馆前需出示随申码+防疫行程码,在现场进行实名登记,经测量体温无异常后,全程佩戴口罩参观。

相关新闻


Baidu
map